运算律应该怎么教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201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运用乘法分配律很难,差错很多,因此,有许多学生很怕简便运算。这很令教师困惑:原本可以减轻计算负担的运算定律为何却成为学生的负担?下面我们以“乘法分配律”为例,讨论运算律应该怎么教学。
  一、理解:算律是算法的“窍门”
  计算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又对又快。当将算律与算法放在一起时,相对而言,算法解决的是“对”的问题,而算律解决的是“快”的问题。算律是对算法的熟能生“窍”。因此,算律源于算法的运用。所以,算律的教学应该从算法的运用开始。为此,“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应该有这样的流程。
  流程一: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对。(独立完成)
  14×6 6×6
  78×14 22×14
  146×12– 46×12
  ……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学生在计算时会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算法进行计算
  14×6 6×6
  =84 36
  =120
  方法2:按照“几个几加几个几一共几个几”的意义理解进行计算
  14×6 6×6
  =20×6
  =120
  就当下的学生而言,对混合运算的算法,教师是教过的。但运用乘法意义来做这题目,则是学生自己的“调皮”,或者说是“窍门”。
  流程二:讨论,怎样算得又对又快?
  问题:我们能改变运算顺序吗?
  结论:14个6加6个6一共是20个6。
  设计意图: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在小学二年级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就已经蕴含其中了。
  12×3→10×3 2×3=36
  当时的理解是10个3加2个3一共是12个3。因此,学生理解14个6加6个6是20个6是很自然的事。也就是说,学生将这一类题目的运算顺序加以改变,十分自然。
  流程三:讨论,我们改变运算顺序跟这些题目有关吗?是不是所有题目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呢?
  材料: 14×6 6×6
  78×14 22×14
  146×12-46×12
  结论:运算特征: 乘 加(减) 乘 a×b±c×b
  数字特征:有一个相同数 b
  两个凑整数 a±c为一整数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的这组练习题有两个特征:运算特征与数字特征。当满足这两个特征时,可以先加减后乘,这样就把运算律的前提条件给明确了。
  流程四:判断这样算法,是又对又快吗?
  ① (25 14)×4 ② (15 45)×3
  =25×4 14×4 =15×3 45×3
  =100 56 =45 135
  =156 =180
  问题1: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这两道题目都没有先算括号里面,可以吗?
  问题2:改变运算顺序的目的是什么?哪道题目的算法满足这个目的?
  设计意图: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共有几个几,反之,共有几个几可以分为几个几加几个几。改变运算顺序的目的是为了又对又快,于是得出我们认可并推荐的“窍门”,将其命名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流程五:练习(略)
  二、讨论:算律是“规律”的运用
  目前,教材基本上把算律归为“规律”,其基本流程如下。
  与该流程相类似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限于“数学好玩”或“数学广角”等材料中,比如“打电话”。
  我们可以比较打电话与乘法分配律两个教学内容,打电话需要分析个例发现规律,以解决比较繁杂的问题,这是正确的。但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律如果称之为规律,可以用意义来理解,不需要发现。把乘法分配律作为问题解决来教学,是在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三、推而广之:加法交换律应该怎么教学
  一次,有位同事问:加法交换律的生活原型是什么?想了许久,也想不出加法交换律的原型。在去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会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问其他学生:这是谁和谁?
  然后将两位学生交换位置,问:这又是谁和谁?
  学生回答:是谁和谁。
  教师问:有没有变化?
  学生回答:没有变。
  教师又说:这是不是说明位置变了,大小没变啊?
  学生回答:是的。
  听了这个原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书上是这样设计的:
  一问:2 8=10
  二问:8 2=10
  三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是,2 8=8 2,这需要发现吗?难道不发现就不能知道2 8=8 2了吗?
  那么,正确的呢?自然应从算法入手。
  流程一: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 6 2
  7 9 3
  11 5 9
  流程二:交流,谁算得又对又快?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先凑整再相加。
  流程三:讨论,这样改变运算顺序的理由是什么?
  都是合并(加法意义)。
  流程四:结论,连加算式中,如果能凑整,可以改变顺序,交换位置,即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四、比较:差别在哪里
  我们来比较两种教学流程所呈现的教学意义上的差别,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教学流程呈现的教学意义上的差别
  两种主张:对于知识而言,学生最终要记住ab±ac=a(b±c),并运用它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差别不大。但对知识的获得过程,两种主张的差别是巨大的。
  本文主张要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算律脱胎于对算法的灵活运用,而灵活运用的依据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教材主张的特征是割裂了算律与算法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之成为一个独立于算法的规律,把一个自然而然的“窍门”变成隆重的问题解决。
  以上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问题。”那么,各学科教师如何基于课堂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因此,在教师研修活动中,需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培训给予教师最切实的支持和最需要的帮助。  近期,笔者
繪本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如何让这些美妙绝伦的作品走进学生,使他们不仅喜欢欣赏里面的色彩、图画,不仅体现认字或某学科的学习,而且能够真正达到阅读绘本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完整人的培养与发展,是每位英语教师所面临且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2016年笔者有幸去了一所农村校听课学习,执教者是一位仅有两年教龄的年轻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本文想
本刊讯 为集思广益、交流经验、发现典型,探索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规律,破解研学旅行实施难点、重点,7月8日下午,《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敬德书院承办的研学旅行实施与精品路线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曹巍、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颍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分社董事长张丽娟、北京師范大学安徽校友会会长陈海铃以及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学校、机构的40多位代表受邀参
主持专家 郑新蓉教授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新闻记者、评论主播和资深编辑戴维·布鲁克斯的著作—《社会动物》。  1760年,让-雅克 · 卢梭塑造了爱弥儿这个教育学历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通过卢梭的描写,我们随爱弥儿诞生、成长到恋爱、结婚
河北省大多数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分布在乡村,长期以来,三十余万乡村教师坚守乡土、默默奉献,为数百万乡村孩子点亮了心灯。但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历史欠账等多种原因,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师资不足、教师短缺等突出问题,师资问题已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为破解这一困局,2015年10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河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教师(这里指在大学里学习师范教育类课程,即将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大学生)要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拥有良好的教学技能,能熟练地应对教学技能考核。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新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教学技能展示的技巧与策略。  作为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准备,我对大学生教学技能展示中的技巧与策略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此与大家分
一、“挖掘埋在乡村里的历史沉淀物”  学校一年一度的暑假已经结束,但我一直想了解民国时期学校有没有寒暑假假期作业,如果有,其形式、内容、要求等又是怎样的?不久前,偶得山东省立第四乡师委员会于1933年8月出版的《假期作业》(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丛刊之二)一书,颇感兴趣,翻阅便惊喜。  全书一开篇说道,“我们从过去经验里猛省到暑期作业有极多极深的意义”,于是陈述了“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其中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大本质问题,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就是课程,学校理念的践行、育人目标的实现及核心素养的落地,都离不开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而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可以说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首要前提。为此,许多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着力开展课程体系构建,出现了“1
教育现代化导致教育价值观趋向工业化、城市化、国家化和西方化,从而培养了大批的“文化边缘人”,也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比如,一些乡土文化在逐步消失、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日渐消亡、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逐步丧失。这对教育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加强乡土教育。如何开展乡土教育?乡土教育应该怎么传承乡土知识?这就涉及乡土教材的编写。乡土教材是传承乡
“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是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门为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影响较大的四川、甘肃两省的四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县设立的教师培训项目,试图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获得专业支持和指导,增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改善地震灾区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获得优质教育,以实现“重建更美好”的  目标。  为了执行好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项目,在国家技术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两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项目执行机构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