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条件下的学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无法安心在传统的课堂里学习,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龙头的教学模式难以为继。本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改革试点,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努力,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G712.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接受大众化教育的学生表现出学习需求多样化和谋生吃饭务实化的特点,使得传统学科体系下的精英教育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我们现有的过分依赖理论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从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现象,这说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迫在眉睫。我校于2011/年选择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一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改革试点,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努力,收到预期效果,也得到学院领导的肯定。
一、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任职的实际要求,以技能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构建工学结合框架下具有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培养人才的总纲领,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所以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改革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始。为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我们本着“依托企业、打造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企业”的宗旨,来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过程是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对相关职业岗位分析,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得出专业培养学生需要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从而总结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之后以进行课程组织与安排,实现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三、专业课程内容设计
专业技能培养平台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以及综合素养的关键课程,所以专业技能培养平台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人才是否胜任职业岗位要求,为实现培养生产一线高端机能人才的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按学科理论体系来构建专业课教学内容,不再按传统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方式构建教学内容,而是按照技术领域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以技能培养为核心,采用基于实际典型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便于学生就业。具体思路是通过学生就业的实际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支撑岗位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就是要教授的教学内容,然后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载体,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生产任务),以便学生在真实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练习专业技能,学会专业知识,养成职业素养。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良好学习效果,教学团队精心设计了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实现了学生和教师角色转换。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做),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做),进行方案实施(自己做试验),自己完成实验数据、现象、结果记录、整理和处理(做),自己完成实验报告(做),完成技能提高和知识的总结,真正实现了学生“做”中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了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引导、演示、指导和评判(做)完成教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做”中教,有力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 “教、学、做”合一。教学整个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在各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穿插各种教学方法。
五、考核方法设计
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很学生把学习经历主要放在平时,教学团队设计了以技能考核为主、以平时考核为主的新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法中,加大了平时考核力度,引导学生把学习精力尽量放在平时,克服了传统考试方法中考前突击的弊病;同时平时考核的内容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过程考核,保证每个教学环节达到教学要求,实现了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了教学质量。在平时考核中的方案陈述考核、实训操作考核和单元操作技能考核中,除了教师进行考核外,还增加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实现师生共同参与考核。
六、采用團队教学的组织模式
为保证良好教学效果,教学中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团队由管理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他们分工合作共同进行教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体现团队特色。
七、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教学内容设计和整合是关键之一,怎样把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达到高素质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要求,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和把握的关键因素,虽然前面已经介绍了我们的做法,但度的把握难度较大;其次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把握是影响教学效果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至关重要;此外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专与兼的问题等问题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另外教学团队协作问题、实验实训条件问题,学生讨论和实训方案制定安排和效果问题,工作量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菲利浦·泰勒.課程研究导论[ M ].北京: 春秋出版社,1989. 19.
[2]王策三,等.基础教育改革论[ 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3]靳玉乐,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 (9) .
[4]杨小微.近二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探析[J].教育研究, 2000, (3).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G712.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接受大众化教育的学生表现出学习需求多样化和谋生吃饭务实化的特点,使得传统学科体系下的精英教育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我们现有的过分依赖理论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从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现象,这说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迫在眉睫。我校于2011/年选择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一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改革试点,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努力,收到预期效果,也得到学院领导的肯定。
一、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任职的实际要求,以技能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教育为支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构建工学结合框架下具有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培养人才的总纲领,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所以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改革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始。为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我们本着“依托企业、打造专业,办好专业、服务企业”的宗旨,来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过程是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对相关职业岗位分析,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得出专业培养学生需要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从而总结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之后以进行课程组织与安排,实现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三、专业课程内容设计
专业技能培养平台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以及综合素养的关键课程,所以专业技能培养平台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人才是否胜任职业岗位要求,为实现培养生产一线高端机能人才的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按学科理论体系来构建专业课教学内容,不再按传统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方式构建教学内容,而是按照技术领域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以技能培养为核心,采用基于实际典型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便于学生就业。具体思路是通过学生就业的实际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支撑岗位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就是要教授的教学内容,然后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载体,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生产任务),以便学生在真实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练习专业技能,学会专业知识,养成职业素养。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良好学习效果,教学团队精心设计了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实现了学生和教师角色转换。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做),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做),进行方案实施(自己做试验),自己完成实验数据、现象、结果记录、整理和处理(做),自己完成实验报告(做),完成技能提高和知识的总结,真正实现了学生“做”中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了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引导、演示、指导和评判(做)完成教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做”中教,有力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 “教、学、做”合一。教学整个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在各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穿插各种教学方法。
五、考核方法设计
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很学生把学习经历主要放在平时,教学团队设计了以技能考核为主、以平时考核为主的新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法中,加大了平时考核力度,引导学生把学习精力尽量放在平时,克服了传统考试方法中考前突击的弊病;同时平时考核的内容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过程考核,保证每个教学环节达到教学要求,实现了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了教学质量。在平时考核中的方案陈述考核、实训操作考核和单元操作技能考核中,除了教师进行考核外,还增加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实现师生共同参与考核。
六、采用團队教学的组织模式
为保证良好教学效果,教学中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团队由管理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他们分工合作共同进行教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体现团队特色。
七、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教学内容设计和整合是关键之一,怎样把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达到高素质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要求,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和把握的关键因素,虽然前面已经介绍了我们的做法,但度的把握难度较大;其次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把握是影响教学效果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至关重要;此外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专与兼的问题等问题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另外教学团队协作问题、实验实训条件问题,学生讨论和实训方案制定安排和效果问题,工作量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菲利浦·泰勒.課程研究导论[ M ].北京: 春秋出版社,1989. 19.
[2]王策三,等.基础教育改革论[ 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3]靳玉乐,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 (9) .
[4]杨小微.近二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探析[J].教育研究, 200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