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本文介绍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一是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二是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强化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环节,凸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结合;三是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实践,该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教学团队
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电气自动化专科专业构建了“两平台 六模块 一拓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科人才为目标,以专科教学和学生基本素质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
为适应电气自动化专科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PLC技术教育课程,整合课程的知识与能力、核心技术、支撑技术、交叉学科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对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构建了新的技术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作了重大修订。
教学内容的调整强调了电气自动化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凸显了其实际工程应用的属性。以创新教育为目的,突出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内容,增加与工程实际课题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使教学内容既能适应生产实际要求,又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理论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以信息量大的多媒体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教师形体语言优势。互相兼顾,相得益彰,既调整教学节奏,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提问、练习、学生上台板书答案、交流讨论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还适时地结合科研活动、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补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使他们懂得学习永无止境。
教学过程实施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使考核过程更加科学和合理,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本课程理论考试形式为闭卷,且为考试科目。采用多元化方式评定课程成绩,即理论考试占70%,理论考试知识面覆盖各个知识点,其中包括基础知识、应用知识、综合知识、课程难点知识、设计提高部分等。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由课堂教学表现、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学习态度、学习自律等方面综合评定。
为了真实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教学大纲我们建立了试题库,综合考虑知识点的分布、试题难易度、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命题题型等,提高试卷的覆盖面。加强基本理论的考核的同时,加大综合性与设计性等内容的考核,凸显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四、实践教学途径的探索
本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知识的覆盖面宽。实践教学途径的探索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成为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调整其课程内容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尽管不同专业的学时、学分有所不同,但指导思想一致,即必须突出本课程的工程技术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从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入手,通过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对学生的综合性训练目的。课程设计的选题应根据教学资源条件尽量取材于生产实际。考虑课题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内容的先进性。这样可模拟调试,可操作性强,避免了纸上谈兵。课程设计的题目数量应尽可能多,减少同组学生数量,避免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设计过程中,注意角色明确,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握时间进度、宏观指导即可。
五、教学团队的建设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为此我们一直很重视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师从事工程及科研开发,在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近年来先后参与了多项计算机监控系统等科研项目,并将部分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还结合工程实践或生产设计,将触摸屏、变频器等方面的设备、技术等纳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这些课题软硬件结合,注重应用性、实用性,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有机整合与PLC密切相关的网络技术和软件组态技术,对夯实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课程平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对于推动应用型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及其创新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万秋兰.21世纪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9(4).
[2]卢学英,张惠群,徐芳兰.建设高标准的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J].北京: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教学团队
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电气自动化专科专业构建了“两平台 六模块 一拓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科人才为目标,以专科教学和学生基本素质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
为适应电气自动化专科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PLC技术教育课程,整合课程的知识与能力、核心技术、支撑技术、交叉学科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对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构建了新的技术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作了重大修订。
教学内容的调整强调了电气自动化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凸显了其实际工程应用的属性。以创新教育为目的,突出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内容,增加与工程实际课题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使教学内容既能适应生产实际要求,又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理论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以信息量大的多媒体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教师形体语言优势。互相兼顾,相得益彰,既调整教学节奏,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提问、练习、学生上台板书答案、交流讨论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还适时地结合科研活动、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补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使他们懂得学习永无止境。
教学过程实施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使考核过程更加科学和合理,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本课程理论考试形式为闭卷,且为考试科目。采用多元化方式评定课程成绩,即理论考试占70%,理论考试知识面覆盖各个知识点,其中包括基础知识、应用知识、综合知识、课程难点知识、设计提高部分等。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由课堂教学表现、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学习态度、学习自律等方面综合评定。
为了真实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教学大纲我们建立了试题库,综合考虑知识点的分布、试题难易度、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命题题型等,提高试卷的覆盖面。加强基本理论的考核的同时,加大综合性与设计性等内容的考核,凸显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四、实践教学途径的探索
本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知识的覆盖面宽。实践教学途径的探索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成为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调整其课程内容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尽管不同专业的学时、学分有所不同,但指导思想一致,即必须突出本课程的工程技术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从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入手,通过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对学生的综合性训练目的。课程设计的选题应根据教学资源条件尽量取材于生产实际。考虑课题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内容的先进性。这样可模拟调试,可操作性强,避免了纸上谈兵。课程设计的题目数量应尽可能多,减少同组学生数量,避免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设计过程中,注意角色明确,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握时间进度、宏观指导即可。
五、教学团队的建设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为此我们一直很重视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师从事工程及科研开发,在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近年来先后参与了多项计算机监控系统等科研项目,并将部分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还结合工程实践或生产设计,将触摸屏、变频器等方面的设备、技术等纳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这些课题软硬件结合,注重应用性、实用性,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有机整合与PLC密切相关的网络技术和软件组态技术,对夯实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课程平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对于推动应用型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及其创新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万秋兰.21世纪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9(4).
[2]卢学英,张惠群,徐芳兰.建设高标准的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J].北京: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