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29日,《皖江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用散文笔法采写的新闻《寻找李之仪》,打响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李之仪,北宋著名文学家,在马鞍山市生活了15年,死后葬于当涂县藏云山。他在当涂期间创作了《姑溪词》数卷,留下了传唱千年的经典爱情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但是,这一切却鲜为人知。2006年深秋,我得知这一线索后,随即采访。当我的这篇题为《寻找李之仪》的新闻见报后,立即在马鞍山地区产生很大反响。这篇新闻还引起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在2007年1月马鞍山市召开的“两会”上,均收到了以我这篇稿子为主体撰写的多份议案和提案,最后被确定为市十三届人大2007年1号议案。自去年以来,马鞍山市李之仪研究会成立,中国李之仪研讨会在马鞍山市成功举办,李之仪诗词选集出版,李之仪论文集正在编撰,李之仪旅游开发列入计划,李之仪电视剧本正在撰写。这篇新闻还获得2006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安徽新闻奖二等奖。
为什么这篇新闻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想,除了新闻自身的发现性价值外,还因为我采用了散文式写法,写成了散文式通讯,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可读性。
一、散文构架,让新闻空间更广阔。
我写这篇新闻,要让读者了解这样一些信息:李之仪在当涂的文学成就;李之仪诗词的文学地位;李之仪长眠之地藏云山的秀丽风光;李之仪墓地的荒凉景象;李之仪经典诗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于当涂县姑溪河畔。这些信息,如果通过消息写作,容量有限;如果写成一般性通讯,全部写进去,结构欠合理,且不容易写生动。经过权衡之后,我决定采用散文式通讯的新写法,以寻找李之仪墓地为主线,以怀念李之仪为主题,以打响李之仪文化名片为目的,通过散文的一线牵引,把这些需要传递的信息,顺理成章的牵引出来,全面丰富地展示和描述。
二、散文描述,让新闻事实更生动。
我写这篇新闻,采取了三种散文式描述方法。在写李之仪终老之地藏云山的美丽风光时,我采用了远距离广角镜头摄入描写法:“这是一片怎样的山?山头不高,却舒缓俊朗;山谷不深,却修长秀丽。满山满谷的原始次生林,留住了金秋的景致,一片苍翠,一片火红,一片金黄……”在写李之仪墓地的荒凉景象时,我采取了近距离目击式描写法:“盆地不大,但却古木苍天,明朝建起的藏云寺,如今只留下巨石垒起的台阶。林间芳草过膝、朽木横卧、绿藤缠绕,一片苍凉。”在写李之仪墓地现场情况时,我采用了亲历式描写法:“李之仪,您在哪儿?我们在萋萋的芳草中,在带刺的荆棘中,在如冠的大树下,移开巨石、搬走青砖、拨开荒草,仔细搜寻……”这三种散文式描述,向读者展开了三幅生动的画面,一幅是优美的风光,旨在勾起读者前去探访的欲望;一幅是苍凉的画面,旨在引发读者对这位文学大家的同情;一幅是寻找的画面,旨在营造气氛,引发读者对这位文学大家的崇敬。三段现场描述,具体、细腻、生动,体现了散文式描写的魅力。
三、散文感悟,让新闻情感更浓郁。
文中我运用了散文的三种感悟手法。一是对比式。在寻找李之仪墓地的过程中,我作了一段对比式感悟:“两棵合欢树下,有两座荒坟相连,也许里面葬着的,正是李之仪夫妻。想想当涂县青山脚下李白墓园的宏大气派,看看眼前李之仪家族墓群的荒凉景象,一股愧疚之情在心头油然而生。李之仪,我们对不住您啊!”这种对比式感悟,有助于让读者对李之仪产生深深的同情,并进而引发保护和开发李之仪墓地的美好愿望。二是臆像式。在李之仪创作千古绝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地点,我作了这样一段臆像感悟:“站在浩浩西流的姑溪河畔,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正拄着拐杖一步一趋地向我们走来,仿佛听到李之仪坐在钓鱼台上轻轻吟诵他的千古绝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这种臆像的感悟,可加深读者对李之仪的怀念之情、同情之心、崇敬之意。三是点题式。在这篇新闻的结尾,我又作了一段点题式感悟:“李之仪,当涂县的伟大词人;姑溪河,不朽的爱情之河。”有了这种点题式感悟,就有了文章的神和韵,就有了新闻的点睛之笔。
四、散文题记,让新闻亮点更突出。运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不便于加引标、副标,但又要把新闻亮点凸显出来,怎么办?我在这篇新闻中,采用了散文的点题方法——题记。在与文章标题同行的位置上,我用较大字号作了这样一段题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词传唱千年,经久不衰。诗词作者:北宋李之仪。作词地点:当涂姑溪河畔。李之仪在当涂生活15年,著有“姑溪词”,死后葬于当涂县城东门外藏云山。》有了这样一段题记,就使这篇新闻能够吸引读者眼球,达到引领读者继续阅读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皖江晚报社)
                        
                    
                            
                        李之仪,北宋著名文学家,在马鞍山市生活了15年,死后葬于当涂县藏云山。他在当涂期间创作了《姑溪词》数卷,留下了传唱千年的经典爱情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但是,这一切却鲜为人知。2006年深秋,我得知这一线索后,随即采访。当我的这篇题为《寻找李之仪》的新闻见报后,立即在马鞍山地区产生很大反响。这篇新闻还引起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在2007年1月马鞍山市召开的“两会”上,均收到了以我这篇稿子为主体撰写的多份议案和提案,最后被确定为市十三届人大2007年1号议案。自去年以来,马鞍山市李之仪研究会成立,中国李之仪研讨会在马鞍山市成功举办,李之仪诗词选集出版,李之仪论文集正在编撰,李之仪旅游开发列入计划,李之仪电视剧本正在撰写。这篇新闻还获得2006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安徽新闻奖二等奖。
为什么这篇新闻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想,除了新闻自身的发现性价值外,还因为我采用了散文式写法,写成了散文式通讯,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可读性。
一、散文构架,让新闻空间更广阔。
我写这篇新闻,要让读者了解这样一些信息:李之仪在当涂的文学成就;李之仪诗词的文学地位;李之仪长眠之地藏云山的秀丽风光;李之仪墓地的荒凉景象;李之仪经典诗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于当涂县姑溪河畔。这些信息,如果通过消息写作,容量有限;如果写成一般性通讯,全部写进去,结构欠合理,且不容易写生动。经过权衡之后,我决定采用散文式通讯的新写法,以寻找李之仪墓地为主线,以怀念李之仪为主题,以打响李之仪文化名片为目的,通过散文的一线牵引,把这些需要传递的信息,顺理成章的牵引出来,全面丰富地展示和描述。
二、散文描述,让新闻事实更生动。
我写这篇新闻,采取了三种散文式描述方法。在写李之仪终老之地藏云山的美丽风光时,我采用了远距离广角镜头摄入描写法:“这是一片怎样的山?山头不高,却舒缓俊朗;山谷不深,却修长秀丽。满山满谷的原始次生林,留住了金秋的景致,一片苍翠,一片火红,一片金黄……”在写李之仪墓地的荒凉景象时,我采取了近距离目击式描写法:“盆地不大,但却古木苍天,明朝建起的藏云寺,如今只留下巨石垒起的台阶。林间芳草过膝、朽木横卧、绿藤缠绕,一片苍凉。”在写李之仪墓地现场情况时,我采用了亲历式描写法:“李之仪,您在哪儿?我们在萋萋的芳草中,在带刺的荆棘中,在如冠的大树下,移开巨石、搬走青砖、拨开荒草,仔细搜寻……”这三种散文式描述,向读者展开了三幅生动的画面,一幅是优美的风光,旨在勾起读者前去探访的欲望;一幅是苍凉的画面,旨在引发读者对这位文学大家的同情;一幅是寻找的画面,旨在营造气氛,引发读者对这位文学大家的崇敬。三段现场描述,具体、细腻、生动,体现了散文式描写的魅力。
三、散文感悟,让新闻情感更浓郁。
文中我运用了散文的三种感悟手法。一是对比式。在寻找李之仪墓地的过程中,我作了一段对比式感悟:“两棵合欢树下,有两座荒坟相连,也许里面葬着的,正是李之仪夫妻。想想当涂县青山脚下李白墓园的宏大气派,看看眼前李之仪家族墓群的荒凉景象,一股愧疚之情在心头油然而生。李之仪,我们对不住您啊!”这种对比式感悟,有助于让读者对李之仪产生深深的同情,并进而引发保护和开发李之仪墓地的美好愿望。二是臆像式。在李之仪创作千古绝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地点,我作了这样一段臆像感悟:“站在浩浩西流的姑溪河畔,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正拄着拐杖一步一趋地向我们走来,仿佛听到李之仪坐在钓鱼台上轻轻吟诵他的千古绝唱《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这种臆像的感悟,可加深读者对李之仪的怀念之情、同情之心、崇敬之意。三是点题式。在这篇新闻的结尾,我又作了一段点题式感悟:“李之仪,当涂县的伟大词人;姑溪河,不朽的爱情之河。”有了这种点题式感悟,就有了文章的神和韵,就有了新闻的点睛之笔。
四、散文题记,让新闻亮点更突出。运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不便于加引标、副标,但又要把新闻亮点凸显出来,怎么办?我在这篇新闻中,采用了散文的点题方法——题记。在与文章标题同行的位置上,我用较大字号作了这样一段题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词传唱千年,经久不衰。诗词作者:北宋李之仪。作词地点:当涂姑溪河畔。李之仪在当涂生活15年,著有“姑溪词”,死后葬于当涂县城东门外藏云山。》有了这样一段题记,就使这篇新闻能够吸引读者眼球,达到引领读者继续阅读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皖江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