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第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便是价值认知问题,即必须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做出深刻的理解和科学全面的把握。换句话说,价值认知是公民价值观养成的第一个扣子。
一、为什么说价值认知是公民价值观养成的第一个扣子?
古人云:“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一种价值观的养成,首先建立在对其内在的本质与内容的认识基础之上。这是因为:
其一,价值认知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基础。价值认知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自觉,对于公民价值观的理性自觉,就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理性自觉。对于公民价值观的认知,首先表现为对于公民价值观的意义的认知。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认知,便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决定着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事行为以及社会效果;而一个社会整体的价值认知,则会直接影响一定社会范围内的风气状态,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形象、社会的面貌和时代的气质。
同时,对于公民价值观的认知,还表现为对于公民价值观的内在本质和内容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既是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科学判断,又包含着崇尚真善美、遏制假恶丑的价值尺度;既是对公民个体正当利益的维护,又是对国家、社会长远利益的考量;既是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理想人格的继承,又适应新世纪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蕴含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性因素。因此,是科学性与价值性、个体性和整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当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公民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如此巨大的辐射力和统摄力,都能够自觉地意识到我们所倡导的公民价值观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时代精神和大众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人们便会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自觉地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内化于心,形成普遍的价值共识,从而不断强化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以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激发全民合力,用核心价值观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其二,价值认知是推动价值践行的保证。公民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担当、自觉行动。只有人人成为积极活跃的实践主体,努力践行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的价值追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够形成人人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的良好社会风尚。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由此造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的滋生。面对这种情况,每个公民只有从自己做起,进行正确的价值认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弄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才能明白人生在世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够自觉地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反之,如果我们缺乏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知和辨识能力,就会步入人生的歧途,就会造成理想的迷失、信念的动摇、道德的堕落、行为的失范。
二、如何判明扣对了公民价值观的
第一个扣子?
价值认知是公民价值观养成的第一个扣子,那么,如何判明是否扣对了公民价值观的第一个扣子?这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评价尺度进行衡量。
首先是历史尺度。就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衡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正确性。任何强大的核心价值观,都不能离开其固有的根本和传承,都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印证和巩固的。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便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升华。它是中国人自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情怀的传递,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血脉的延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道德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衔接。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格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血脉,就等于自戕民族的文化精神。
其次,现实尺度。就是从现实社会需要的角度去衡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正确性。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实在、具体的。它不仅必须同自己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时,还必须同自己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自己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恰恰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特征,它顺应时代需要,紧跟实践步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公民价值观的影响力所在,生命力所在。
其三,人的尺度。爱国是前提和基础,敬业是爱国的具体体现,诚信是敬业的道德基石,而友善是形成诚信的土壤。在实践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内化为全体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普遍价值遵循,外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从而使每一个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各有特点。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种一模一样的文明。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真认同,才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如何保证扣对公民价值观的
第一个扣子?
扣对公民价值观的第一个扣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方面需要价值主体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公民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正如总书记要求的,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守,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只要每一个公民都努力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一个人人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必定为期不远。
另一方面,还需要全社会的齐力营造。运用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接地气地正面解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推广到全社会,让更多人接受洗礼。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等各种方式,教育大家爱国爱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谐友善,如近来媒体开展的“家风”采访和讨论就能达到以小见大、内化于心之效;要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工作的各项制度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要发挥典型和榜样的引领作用,对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优秀人物,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使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传媒手段,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肖茂红
一、为什么说价值认知是公民价值观养成的第一个扣子?
古人云:“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一种价值观的养成,首先建立在对其内在的本质与内容的认识基础之上。这是因为:
其一,价值认知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基础。价值认知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自觉,对于公民价值观的理性自觉,就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理性自觉。对于公民价值观的认知,首先表现为对于公民价值观的意义的认知。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认知,便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决定着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事行为以及社会效果;而一个社会整体的价值认知,则会直接影响一定社会范围内的风气状态,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形象、社会的面貌和时代的气质。
同时,对于公民价值观的认知,还表现为对于公民价值观的内在本质和内容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既是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科学判断,又包含着崇尚真善美、遏制假恶丑的价值尺度;既是对公民个体正当利益的维护,又是对国家、社会长远利益的考量;既是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理想人格的继承,又适应新世纪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蕴含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性因素。因此,是科学性与价值性、个体性和整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当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公民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如此巨大的辐射力和统摄力,都能够自觉地意识到我们所倡导的公民价值观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时代精神和大众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人们便会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自觉地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内化于心,形成普遍的价值共识,从而不断强化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以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激发全民合力,用核心价值观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其二,价值认知是推动价值践行的保证。公民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担当、自觉行动。只有人人成为积极活跃的实践主体,努力践行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的价值追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够形成人人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的良好社会风尚。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由此造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的滋生。面对这种情况,每个公民只有从自己做起,进行正确的价值认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弄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才能明白人生在世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够自觉地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反之,如果我们缺乏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知和辨识能力,就会步入人生的歧途,就会造成理想的迷失、信念的动摇、道德的堕落、行为的失范。
二、如何判明扣对了公民价值观的
第一个扣子?
价值认知是公民价值观养成的第一个扣子,那么,如何判明是否扣对了公民价值观的第一个扣子?这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评价尺度进行衡量。
首先是历史尺度。就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衡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正确性。任何强大的核心价值观,都不能离开其固有的根本和传承,都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印证和巩固的。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便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升华。它是中国人自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情怀的传递,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血脉的延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道德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衔接。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格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血脉,就等于自戕民族的文化精神。
其次,现实尺度。就是从现实社会需要的角度去衡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正确性。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实在、具体的。它不仅必须同自己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时,还必须同自己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自己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恰恰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特征,它顺应时代需要,紧跟实践步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公民价值观的影响力所在,生命力所在。
其三,人的尺度。爱国是前提和基础,敬业是爱国的具体体现,诚信是敬业的道德基石,而友善是形成诚信的土壤。在实践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内化为全体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普遍价值遵循,外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从而使每一个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各有特点。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种一模一样的文明。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真认同,才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如何保证扣对公民价值观的
第一个扣子?
扣对公民价值观的第一个扣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方面需要价值主体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公民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正如总书记要求的,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守,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只要每一个公民都努力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一个人人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必定为期不远。
另一方面,还需要全社会的齐力营造。运用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接地气地正面解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推广到全社会,让更多人接受洗礼。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等各种方式,教育大家爱国爱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谐友善,如近来媒体开展的“家风”采访和讨论就能达到以小见大、内化于心之效;要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工作的各项制度和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要发挥典型和榜样的引领作用,对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优秀人物,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使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传媒手段,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