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天然屏障功能障碍,由各种损伤因子影响内皮细胞 Caspase-1/Sirt1/AP-1、SREBP2/NOX2/NLRP3、KLF2/FoxP1/NLRP3、NFAT5/NLRP3等通路信号转导、相关炎症基因表达,激活内皮细胞,继而单核细胞浸润主动脉壁内膜下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引起相应内皮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在NLRP3/ASC/Caspase-1炎性小体途径激活后,使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8释放增加,介导下游炎症因子、趋
【机 构】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北京市10009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天然屏障功能障碍,由各种损伤因子影响内皮细胞 Caspase-1/Sirt1/AP-1、SREBP2/NOX2/NLRP3、KLF2/FoxP1/NLRP3、NFAT5/NLRP3等通路信号转导、相关炎症基因表达,激活内皮细胞,继而单核细胞浸润主动脉壁内膜下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引起相应内皮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在NLRP3/ASC/Caspase-1炎性小体途径激活后,使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8释放增加,介导下游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表达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血管壁持续慢性炎症反应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还使斑块成分发生改变、易损性增加,斑块微钙化则增加了斑块处血管应力,破裂危险增加.本文综述了固有免疫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研究现状,为动脉粥样硬化抗炎药物研发提供思路以及促进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实验设计.
其他文献
以某150 kW水平轴的风电机组叶片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朝来流风方向圆弧式前曲、扭角增加的降载叶尖外形;建立以扭角增量A、弯曲角度B为变量的16组叶尖几何模型,为探究该降载设计叶片最佳适用风况,建立考虑扭角增量、弯曲角度及风速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表,借助ICEM完成多组仿真模型的网格划分,利用Fluent单一旋转坐标系法对叶片进行流场分析,获得各组模型的转矩、推力等参数,采用因子效应对风速、弯曲角度、扭角增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接近约9m/s风速时,叶尖扭角增量为10°,弯曲角度为30°的前曲增扭叶片
为探究百叶外遮阳控制策略对室内光环境、热环境及综合能耗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采用熵权法建立光热耦合综合能耗的评价模型,利用EnergyPlus软件模拟青岛某办公建筑夏季不同百叶外遮阳角度下的光热环境及能耗,利用评价模型对光环境、热环境及综合能耗进行综合评分,最终确定最合适的百叶外遮阳角度.研究结果表明,该百叶外遮阳控制策略不仅可改善室内人员的光、热舒适状况,还能节约室内综合能耗,可为百叶外遮阳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参考.
建立非均质温差发电器(TEG)理论模型,考虑热电材料的非均质导热系数以及温差发电器与热源间的传热热阻的影响,分析非均质温差发电器的一般性能.讨论热电元件对数、热导率、高温热源温度对非均质温差发电器性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均质温差发电器,导热系数不均匀强度越大,非均质温差发电器的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大效率越高;热电元件对数、热导率、高温热源温度的提高均可提升系统性能.
针对风电机组最大功率跟踪(MPPT)及其控制过程稳定性需求,该文提出一种二阶滑膜-PID(PSOSMC)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为了实现对发电机转矩的稳定控制,通过结合二阶滑膜控制策略与PID控制,由比例积分导数(PID)构建滑模面进而推导出转矩控制律,建立基于PID滑模面的二阶滑膜控制系统模型,并利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证明了控制系统的收敛性.该文从气动效率、发电效率、发电机转矩和低速轴转矩等方面对二阶滑膜-PID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控制策略,该文提出的PSOSMC策略能
由于宽浅式筒型基础具有不同于传统筒型基础的超大直径(D≥30 m)和较浅入土深度(d≤15 m),因此其竖向承载模式和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有待研究.通过数值分析得到宽浅式筒型基础在达到竖向极限承载力时的破坏模式,引入承载力极限分析理论,构建宽浅式筒型基础竖向极限承载的地基破坏机动场;结合虚功方程采用Matlab求解宽浅式筒型基础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计算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和离心试验结果吻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