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对策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qzhin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血白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提取的蛋白制剂,属血容量扩充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其产生原因很多,着重应考虑药物因素、生理因素、使用方法及合理用药等。
  关键词 人血白蛋白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215
  
  人血白蛋白注射液(人血白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提取的蛋白制剂,属血容量扩充药,临床用于治疗失血、烧伤、创伤等引起的继发性休克,脑水肿、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压升高,低蛋白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和腹水等。近年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
  
  药物因素
  
  统计资料表明,输注人血白蛋白后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11%,总发生率为 0.47%~1.58%,多为荨麻疹、发热和低血压等,症状轻微。过敏样反应临床多见速发型,常在使用后几分钟内发生。患者可连续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烦躁不安、腹痛、腹泻等现象,严重者还可出现神志改变、血压下降及过敏性休克等。虽然由人血白蛋白所引发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低,但其中有约 1/3是致命的。热原样反应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抽搐等反应,约占 30%以上。人血白蛋白被认为是小分子蛋白,不具有抗原特性,许多人对其诱发变态反应认识不够,但其属于生物制品,也是异体蛋白,易引起过敏。曾有报道,异种动物血清注入人体后引起血清病的发生率为30%~50%。引起过敏样反应和热原样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血白蛋白制剂中的细小微粒和细菌内毒素等,人血白蛋白在生产过程中提取不纯、储藏和运输中均可能产生细小微粒(杂蛋白或异物的复合体),同时生產和储运中污染的内毒素也是导致发热、溶血反应、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休克死亡的重要因素。也有学者研究认为,白蛋白制剂中含有杂质,包括血型物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热原质等。资料提示,发热反应多集中在某个厂家,或某个批号的产品中,这说明发热反应与该批药物的某项指标有关。按生物制品规程规定,每1g人血白蛋白中辛酸钠应<0.16mmol,而资料认为辛酸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红细胞聚集,替换白蛋白-胆红素结合物中的胆红素等不良反应;输入人血白蛋白后会产生一种抗体,此抗体与辛酸钠有关。因此,生产厂家应不断提高产品的纯净度,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生理因素
  
  临床上速发型过敏反应多与患者过敏体质有关,个体免疫球蛋白(IgE)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过敏体质的患者IgE含量往往高于正常值,在多次输注人血白蛋白时易诱发IgE介导速发型变态反应。当机体第一次接触到特异性抗原时,IgE就吸附在组织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上,当机体再次遇到同一种抗原时,抗原抗体则发生反应,致使肥大细胞及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发生脱粒现象,释放一系列中介物质,如组织胺、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效应器官,就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故而出现皮肤局部红肿、皮疹、哮喘、呕吐、腹痛等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体克。李明慧等[1]报道1例65岁男患者,首次输注白蛋白后10分钟即出现腮腺肿大,该患者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为过敏性体质,因此可考虑为白蛋白过敏所致。亦有食鱼虾过敏史者(系过敏体质)使用人血白蛋白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赵喜荣等[2] 报道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74、73、80岁,在静滴人血白蛋白后出现寒颤、高热、气喘等,停药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 康爱玲等[3]报道87例高龄患者在使用人血白蛋白后发生高热反应31例,并认为高龄患者应慎用白蛋白。因此,对于高龄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更要密切注意观察。
  
  使用方法
  
  输注量过大、速度过快会使血容量突然增加,引起循环超负荷致肺水肿,对心功能不全或有其他心脏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对有心、肺或肾脏疾病的患者尤其不利,同时应十分注意心力衰竭的发生。在抢救大量失血的休克患者时,有必要快速输注,但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一般情况下滴速应以2ml/分为宜,但在开始15分钟内滴速应慢,控制在1~2ml/分逐渐加速至上述速度。在输液操作中应轻取轻放,减少泡沫的产生,避免白蛋白的损失。白蛋白应根据规定贮藏条件保存,以单独静滴为宜,使用前后如有别的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最少 15分钟,如有可能,最好再建立一道静脉通道。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变态反应表现,应立即停止输注,酌情给予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抗休克治疗措施。
  
  合理用药
  
  当人体血浆中白蛋白含量不低于 2.5%~3.0%时,对体液平衡无显著影响,患者只要肝功能正常,补给含足够蛋白或氨基酸的食物即可使低蛋白血症很快纠正。给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的人输白蛋白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可使白蛋白合成受到抑制并使其分解代谢加速。因此肝硬化的患者除了发生肝昏迷进行抢救外,输白蛋白的意义值得商榷。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已多年,由于依靠输血传播的肝炎、艾滋病(AIDS)等在全球的扩散,医学界对成分血和全血的输注采取了更为慎重的态度,但对使用包括人血白蛋白在内的血容量扩充药却未足够重视,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日趋频繁。减少和降低人血白蛋白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首先应着手生产工艺改进、检测手段更新、增加检测项目,提高药品生产水平,保证药品的质量;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使用、综合考虑,严格执行操作原则,发现患者对药物产生任何反应,均应立即停用,并对症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其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确保更加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使用人血白蛋白。
  
  参考文献
  1 李明慧,杨莉,李蕴茹,等.人血白蛋白过敏致双侧腮腺肿大.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3):215.
  2 赵喜荣,李丽华,胡德华.人血白蛋白致药物热 3例.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3):63.
  3 康爱玲,杨威,郭莹,等.高龄患者静滴人血白蛋白易引起高热反应.伤残杂志,2004,12(3):8.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4月应用超声显像检查输尿管结石36例,其中19例经手术及随访证实。本组输尿管结石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1~60岁,平均38岁。临床以腰痛、腹痛、血尿、尿频、尿急、少尿、腹部肿块等就诊,均做超声显像、腹部平片检查;平片结石未显影者加作静脉肾盂造影。16例输尿管结石,超声显像检查先于x线检查。
为了避免网格重建过程而直接在三维点采样表面上进行纹理合成,研究了在点模型上的三维纹理合成的算法。利用KDtree这种数据结构在离散采样点上构建点与点的邻域关系,通过投影和建立匹配窗得到每一个待合成纹理的点与样图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在样图中找出与待定点纹理值最佳匹配的点。最后将该匹配点的纹理值赋给待定点,同时结合邻域关系实现多点同时赋值。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保持了生成的纹理结构和视觉效果
针对SIFT特征提取的硬件实现结构复杂、难以达到实时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高斯金字塔构建方法,该方法从构建高斯金字塔的原始意义出发,大幅减少了所需的运算时间和存储单元。同时提出并验证了合适的SIFT参数配置,以及具体的硬件优化和并行实现方案,使整个系统可以在一片单独的FPGA芯片上实现。该系统读入串行像素数据流,输出关键点的特征描述符,并采用256×256的图像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完全达
为了解决导弹对目标毁伤过程的可视化问题,提出了使用视景仿真的方法研究导弹威力场。分析了破片式战斗部导弹威力场的两个重要因素"破片"和"冲击波"的威力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
摘 要 目的:比较海捷亚和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对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方法:85例新发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为140~180mmHg,舒张压为90~110mmHg),被随机分为海捷亚组(氯沙坦加氢氯噻嗪)和依那普利组(依那普利加氢氯噻嗪),每日服药1次,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舒张压下降到正常或下降10~19mmHg以上为有效。结果:两组病人血压均有明显下降。海捷亚组降血压疗效有效率83.7
为解决粒子滤波(PF)固有的退化现象及因简单重采样引起的粒子匮乏问题,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来优选PF的重要性分布,并对重采样方法进行改进。通过理论分析及针对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计算机仿真,对比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扩展卡尔曼粒子滤波(EKPF)以及改进的EKPF算法来实现导航定位的定位估计精度与效率,分析在不同条件状况下的最佳非线性滤波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其它方法相比,该算法在高
首先语言以文明礼貌为原则  护士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要始终以文明礼貌为原则,如早上查房时向病人说声“早上好”,晚间护理结束时道声“晚安”。美好的语言对病人是一种良性刺激,使其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情绪愉快,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语言必须从艺术上提高  多数住院病人是忧虑的,他们对康复的担忧,对家庭的担忧,对经济来源的担忧等等,都能造成病人心情不愉快,表现闷闷不乐,忧虑寡言。当病人心情不愉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