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想象 品味意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其生动凝练的语言和清新深远的意境,滋养着无数读者的精神世界。选入现行人教版小学课本的四十七篇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诗词经典。但小学生由于处在初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自身的人生阅历又尚浅,往往不能很好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美意境,造成对学习古诗的惧怕与反感。
  在传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黑板上经常一半是古诗词,一半是字意。用红点注重点字,在旁边写出字意,学生机械地抄写与背诵。一节课上完,如果学生会朗读、会背诵,会解释重点字意,教师就认为学生领会了诗词,教学任务已然完成。这种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歌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然而,从新课标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看,现今的古诗词教学,教师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展开想象,与诗人、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美妙情境中去,让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为此,近两年来, 笔者所在学校的备课组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摸索出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经验和规律。
  一、走近作者,展开想象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沧浪诗话》)古诗词是古人人生态度、情感体验的集中呈现。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乃至诗人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都会使得古诗词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意绪。因此,古诗词绝对不能脱离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凭空解读。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只有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走进作者的内心,展开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回家作业:收集李白的生平资料及本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在课堂上交流,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对李白创作这首古诗背景的一个全景图:公元725年,青年李白走出家乡四川远游,第一次走出家门的他顺着长江一路走来,峨眉、三峡、荆门、天门、金陵、苏州、越州……第二年,跋山涉水饱览江南风光的李白再次返回扬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年的漫游,让李白广交朋友,增长了知识,吟诗作赋也大有长进,还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但长期在外的漂泊生活,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使已经“散尽千金”的诗人这时身体劳累虚弱,病倒于扬州。这年,李白26岁,但功业未成,婚姻未定,出蜀时所带资财也被一一耗尽,跟随他的人也逐渐散去,孤身一人流落在异地的李白,终于看透了人情冷暖,饱尝了世事辛酸。大家想象一下,在那个深秋的夜晚,寄宿在扬州一家旅舍的李白,卧病在床,半夜醒来,看见地上洒满了银光,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些什么呢?这种情境的搭建与想象性体验,容易使学生捕捉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引导他们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无疑大有裨益。
  而同是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现的却是另一种心境。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世界对他而言充满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愁或感伤,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学生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诗歌的画面随着想象顿时变得清晰起来:朋友于阳春三月放舟长江即将远行,诗人驻足岸边目送孤帆远去。充满色彩和动作的画面,生动地演绎着这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极富诗意的离别。
  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相关创作背景,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二、反复诵读,多元想象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只有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才能充分领略诗歌的抒情和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感悟诗词中作者之所感,并与之产生共鸣。现在,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诵读,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而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诗歌教学重视诵读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个性想象,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通过想象读出意蕴。如在指导诵读《咏柳》一诗时,笔者先让学生初读,读准字音,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句子的节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诵读时需要变化的语气,读出“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疑问,读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的顿悟和赞美。通过反复的诵读,反复的咏唱,眼前的方块文字逐渐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教师鼓励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彩笔描述春天柳树的样子。在他们富有个性的想象中,或暖阳或细雨,或独棵或成排的柳树,或嫩绿或碧绿的柳叶,或垂直或斜逸的枝条,展现了学生们心中各式各样的画柳春景。
  三、补充文本“空白”,放飞想象
  中国古诗词都注重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它锻造着古诗词的空间,滋生着古诗词的意境。这空白,如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部分,它使读者有了大片想象的空间,使古诗词有了意境之美。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填补句中的“空白”,从而构成完整的想象空间。
  通过想象填补的“空白”可以是景色。例如马致远的散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曲小令开头三句九个名词,中间没有一个可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但我们可通过作者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驰骋想象,补上“空白”,达到赏析的境界:深秋季节,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乌鸦。又到黄昏时分了,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是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冒着西风,骑着瘦马,在那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黄昏”这个古典词中特定的思人怀乡意象,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出现,引起多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其他文献
朗读训练一直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和意义无须多作阐述。但在实践操作中不少专家、教师谈“练”色变。究其原因是在当下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朗读训练被异化,存在着知识化、指令化等问题。如何让朗读训练这棵老树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新“朗读训练”观:通过“隐性朗读”这条大道追求训练的无痕境界。  周一贯老师在《新“训练”观:贴近生命的“无痕”之境》一文中提出以讨人喜欢的面目
当前的阅读教学有一种“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倾向。在笔者近年来所听的观摩课中,许多都有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间不够,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大容量,快节奏,教师汗流浃背,学生疲惫不堪……  语文课堂能否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中,努力从冗繁走向凝练?我们能否创建出清晰、明快的教学节律?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开始了“简约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实践行动。  一、教学目标简约而清晰  一堂阅读课,在时
《回声》一文充满童趣,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教学中,笔者将小青蛙以学习伙伴的角色引入课堂,创设了与小青蛙一同学习、体验、感悟的情境。那么,如何让写字教学穿插其中,又不至于打破原有的境地,呈现出一脉相承的课堂气势。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  再看《回声》一文的生字书写,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颇具难度,因此笔者在本课的写字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三步走”策略,下面就这三个写字片段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  【片段一】指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1-0074-01  如何站在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审视和解决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是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汪晓赞教授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
【教学目标】  1.识记“蝉”“铺”“刷”等字。读准“丁冬,丁冬”“知了,知了”“刷刷,刷刷”“呼呼,呼呼”等拟声词。借助逗号读出节奏。  2.通过句子比较、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初步理解诗中将词语“悄悄地”进行前置的作用。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3.通过想象和仿写,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1.有趣问答:四季妈妈有四个孩子,你知道是哪四个孩子吗?(生答,师板书:
【背景介绍】  2012年9月底,浙江省教育厅组建专家团赴青海省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支教,永康市实验学校倪静川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分钟》,尝试寻找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既凸显了课文的诗歌文体特征,又不失略读课的略读味,实现了由文本解读式课堂转向语言学习型课堂、由内容分析式课堂转向学习策略指导式课堂的成功转型,对当下“关注文体,关注生本,凸显语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
一直以来,我以为阅读总是应该先静静地走进字里行间,在徜徉文字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所带来的意境美、内涵美、情感美,从而感受阅读的快乐!多年来,我自身的阅读实践,就是这样做的。  回到教学中,我却发现让孩子如我这样去阅读整本书并非易事。首先带来几个棘手的问题:一是如何让活泼好动的孩子能够静下来呢?靠纪律,靠说教?实践起来似乎都不理想。其次,就算孩子静下来读书了,如何让孩子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升表达出来
【摘 要】要有效激发学生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必须根据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策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借助图表、绘图讲解、知识竞赛、制作海报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发现一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并非遥不可及,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就会由此被大大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才有可能。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 阅读 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在一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切实地放到更高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尊重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说话、写话内容,尽情表达,保护学生个性化的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写话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  一、立足童心,科学选图,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在一年级写话教学中,看图写话是常见的一
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它与感知、记忆、思维等一样,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但其实,想象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是生命之根,它可以让我们突破生活中诸多的有限性与必然性,获得心灵的超越、生命的释放。因而,有想象的生活才更具诗情画意,有想象的生命才更加飘逸美丽。  新颁布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重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在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