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其生动凝练的语言和清新深远的意境,滋养着无数读者的精神世界。选入现行人教版小学课本的四十七篇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诗词经典。但小学生由于处在初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自身的人生阅历又尚浅,往往不能很好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美意境,造成对学习古诗的惧怕与反感。
在传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黑板上经常一半是古诗词,一半是字意。用红点注重点字,在旁边写出字意,学生机械地抄写与背诵。一节课上完,如果学生会朗读、会背诵,会解释重点字意,教师就认为学生领会了诗词,教学任务已然完成。这种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歌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然而,从新课标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看,现今的古诗词教学,教师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展开想象,与诗人、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美妙情境中去,让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为此,近两年来, 笔者所在学校的备课组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摸索出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经验和规律。
一、走近作者,展开想象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沧浪诗话》)古诗词是古人人生态度、情感体验的集中呈现。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乃至诗人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都会使得古诗词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意绪。因此,古诗词绝对不能脱离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凭空解读。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只有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走进作者的内心,展开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回家作业:收集李白的生平资料及本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在课堂上交流,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对李白创作这首古诗背景的一个全景图:公元725年,青年李白走出家乡四川远游,第一次走出家门的他顺着长江一路走来,峨眉、三峡、荆门、天门、金陵、苏州、越州……第二年,跋山涉水饱览江南风光的李白再次返回扬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年的漫游,让李白广交朋友,增长了知识,吟诗作赋也大有长进,还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但长期在外的漂泊生活,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使已经“散尽千金”的诗人这时身体劳累虚弱,病倒于扬州。这年,李白26岁,但功业未成,婚姻未定,出蜀时所带资财也被一一耗尽,跟随他的人也逐渐散去,孤身一人流落在异地的李白,终于看透了人情冷暖,饱尝了世事辛酸。大家想象一下,在那个深秋的夜晚,寄宿在扬州一家旅舍的李白,卧病在床,半夜醒来,看见地上洒满了银光,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些什么呢?这种情境的搭建与想象性体验,容易使学生捕捉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引导他们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无疑大有裨益。
而同是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现的却是另一种心境。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世界对他而言充满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愁或感伤,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学生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诗歌的画面随着想象顿时变得清晰起来:朋友于阳春三月放舟长江即将远行,诗人驻足岸边目送孤帆远去。充满色彩和动作的画面,生动地演绎着这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极富诗意的离别。
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相关创作背景,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二、反复诵读,多元想象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只有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才能充分领略诗歌的抒情和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感悟诗词中作者之所感,并与之产生共鸣。现在,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诵读,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而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诗歌教学重视诵读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个性想象,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通过想象读出意蕴。如在指导诵读《咏柳》一诗时,笔者先让学生初读,读准字音,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句子的节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诵读时需要变化的语气,读出“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疑问,读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的顿悟和赞美。通过反复的诵读,反复的咏唱,眼前的方块文字逐渐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教师鼓励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彩笔描述春天柳树的样子。在他们富有个性的想象中,或暖阳或细雨,或独棵或成排的柳树,或嫩绿或碧绿的柳叶,或垂直或斜逸的枝条,展现了学生们心中各式各样的画柳春景。
三、补充文本“空白”,放飞想象
中国古诗词都注重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它锻造着古诗词的空间,滋生着古诗词的意境。这空白,如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部分,它使读者有了大片想象的空间,使古诗词有了意境之美。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填补句中的“空白”,从而构成完整的想象空间。
通过想象填补的“空白”可以是景色。例如马致远的散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曲小令开头三句九个名词,中间没有一个可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但我们可通过作者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驰骋想象,补上“空白”,达到赏析的境界:深秋季节,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乌鸦。又到黄昏时分了,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是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冒着西风,骑着瘦马,在那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黄昏”这个古典词中特定的思人怀乡意象,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出现,引起多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传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黑板上经常一半是古诗词,一半是字意。用红点注重点字,在旁边写出字意,学生机械地抄写与背诵。一节课上完,如果学生会朗读、会背诵,会解释重点字意,教师就认为学生领会了诗词,教学任务已然完成。这种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歌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然而,从新课标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看,现今的古诗词教学,教师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展开想象,与诗人、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美妙情境中去,让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为此,近两年来, 笔者所在学校的备课组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摸索出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经验和规律。
一、走近作者,展开想象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沧浪诗话》)古诗词是古人人生态度、情感体验的集中呈现。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乃至诗人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都会使得古诗词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意绪。因此,古诗词绝对不能脱离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凭空解读。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只有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走进作者的内心,展开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回家作业:收集李白的生平资料及本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在课堂上交流,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对李白创作这首古诗背景的一个全景图:公元725年,青年李白走出家乡四川远游,第一次走出家门的他顺着长江一路走来,峨眉、三峡、荆门、天门、金陵、苏州、越州……第二年,跋山涉水饱览江南风光的李白再次返回扬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年的漫游,让李白广交朋友,增长了知识,吟诗作赋也大有长进,还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但长期在外的漂泊生活,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使已经“散尽千金”的诗人这时身体劳累虚弱,病倒于扬州。这年,李白26岁,但功业未成,婚姻未定,出蜀时所带资财也被一一耗尽,跟随他的人也逐渐散去,孤身一人流落在异地的李白,终于看透了人情冷暖,饱尝了世事辛酸。大家想象一下,在那个深秋的夜晚,寄宿在扬州一家旅舍的李白,卧病在床,半夜醒来,看见地上洒满了银光,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些什么呢?这种情境的搭建与想象性体验,容易使学生捕捉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引导他们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无疑大有裨益。
而同是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现的却是另一种心境。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世界对他而言充满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愁或感伤,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学生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诗歌的画面随着想象顿时变得清晰起来:朋友于阳春三月放舟长江即将远行,诗人驻足岸边目送孤帆远去。充满色彩和动作的画面,生动地演绎着这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极富诗意的离别。
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相关创作背景,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二、反复诵读,多元想象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只有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才能充分领略诗歌的抒情和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感悟诗词中作者之所感,并与之产生共鸣。现在,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诵读,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而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诗歌教学重视诵读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个性想象,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通过想象读出意蕴。如在指导诵读《咏柳》一诗时,笔者先让学生初读,读准字音,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句子的节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诵读时需要变化的语气,读出“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疑问,读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的顿悟和赞美。通过反复的诵读,反复的咏唱,眼前的方块文字逐渐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教师鼓励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彩笔描述春天柳树的样子。在他们富有个性的想象中,或暖阳或细雨,或独棵或成排的柳树,或嫩绿或碧绿的柳叶,或垂直或斜逸的枝条,展现了学生们心中各式各样的画柳春景。
三、补充文本“空白”,放飞想象
中国古诗词都注重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它锻造着古诗词的空间,滋生着古诗词的意境。这空白,如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部分,它使读者有了大片想象的空间,使古诗词有了意境之美。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填补句中的“空白”,从而构成完整的想象空间。
通过想象填补的“空白”可以是景色。例如马致远的散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曲小令开头三句九个名词,中间没有一个可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但我们可通过作者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驰骋想象,补上“空白”,达到赏析的境界:深秋季节,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乌鸦。又到黄昏时分了,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是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冒着西风,骑着瘦马,在那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黄昏”这个古典词中特定的思人怀乡意象,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出现,引起多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