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物理教学过分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一些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记结论,老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也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种现状大大淡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验意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近年来,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大大加强了实验教学,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在教学中应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改进创新。把物理实验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课外活动中,这不仅是通过实验更灵活地掌握物理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态度、思维和方法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
一、从生活实验走进物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1 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水井的压水手柄越长越省力;骑车上坡是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就越快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帮助极大。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提出了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想到的一些问题,例如: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能把地球翘起来,这可能吗?门的把手为什么安装在边缘处?然后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理发用的剪刀、剪铁皮用的剪刀、钓鱼杆、杠杆、天平、起子等,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别说出如何使用杠杆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劲头高涨,课堂效果很好,更于知识的理解。
2 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上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学生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学习摩擦的有关知识帮助很大。
3 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初中教材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布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中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见“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与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二、改进实验。加强教学的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验证性实验只能单纯的限于模仿、重复老师演示过的实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认为:“反正结论我已经知道了,做不做都一个样。”挫伤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亲自探求未知奥秘的行为。改进后的探索性实验则与此相反,实验前学生不知实验现象,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并不知道。必须对实验的全部记录分析,然后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的规律和知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从中悟出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实验教学中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实验改为操作实验,以及实验装置、器材的改进等。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尝试实验设计、操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创新功能。如:在“电阻的测定”教学上,分层次地引发、探究:(1)在欧姆定律这节课上,通过总结出伏安法测定电阻的方法后,以右图为学生创新的载体,让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便于获得多组测量值,并确保仪器安全的实验方案,为下一节的实验做准备。(2)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设计并完成用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电阻、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来测定未知电阻,使所学的知识不断得到应用和赋予新意。(3)期末总复习时,让学生完成设计用一个电源、一只电流表、一只电阻为0-20欧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测定未知电阻R2阻值的电路。教学中层层递进,为学生奠定了创新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
三、实验教学中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常只让学生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就是教师不能为演示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致。如:“应该进行怎样的设计?”、“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求解的愿望和热情,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把学生知与不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参与思考。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当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推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排斥两个小球,且两个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学生们为弄清问题隋景的原因,积极思考,期待得到科学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物理实验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但如果不加于正确引导、培养,并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故意给学生设置障碍,如实验中突发问题、安全问题等等。
如在测定电功率实验中:(1)在实验桌上放置不同规格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告诉学生电灯规格,让学生选择所需器材。(2)当开关闭合,滑片移动时,如发现电压表示数变大时,电灯变暗,而电压表示数变小时电灯反而变亮,器材均完好,问题出在哪儿呢?分析原因,并操作验证。(3)如电灯额定电压为3:8伏,电源是三节新的蓄电池,但实验是发现电压表0-15伏档量程已被损坏,但0-3伏档量程仍能正常使用,怎样利用已有器材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一步又一步的设计和操作,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五、课外小实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外小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开放实验室,进行物理小制作比赛,使学生尝试动手动脑的乐趣;举办物理科技讲座,开展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竞赛,使学生崇拜科学,揭穿一些伪科学的面纱,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撰写科技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课改即将全面铺开,我市选择的8年级和9年级物理新教材(沪科版)中设立了“科学探究”、“实验探究”、“迷你实验室”等丰富的实验栏目,充分体现物理的学科特点,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完整的课程基础,广大物理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整合物理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探究能力,长期不懈地渗透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各环节中,物理实验教学必将焕发生机和活力。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在教学中应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改进创新。把物理实验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课外活动中,这不仅是通过实验更灵活地掌握物理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态度、思维和方法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
一、从生活实验走进物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1 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水井的压水手柄越长越省力;骑车上坡是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就越快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帮助极大。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提出了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想到的一些问题,例如: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能把地球翘起来,这可能吗?门的把手为什么安装在边缘处?然后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理发用的剪刀、剪铁皮用的剪刀、钓鱼杆、杠杆、天平、起子等,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别说出如何使用杠杆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劲头高涨,课堂效果很好,更于知识的理解。
2 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上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学生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学习摩擦的有关知识帮助很大。
3 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初中教材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布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中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见“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与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二、改进实验。加强教学的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验证性实验只能单纯的限于模仿、重复老师演示过的实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学生认为:“反正结论我已经知道了,做不做都一个样。”挫伤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亲自探求未知奥秘的行为。改进后的探索性实验则与此相反,实验前学生不知实验现象,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并不知道。必须对实验的全部记录分析,然后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的规律和知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从中悟出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实验教学中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实验改为操作实验,以及实验装置、器材的改进等。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尝试实验设计、操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创新功能。如:在“电阻的测定”教学上,分层次地引发、探究:(1)在欧姆定律这节课上,通过总结出伏安法测定电阻的方法后,以右图为学生创新的载体,让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便于获得多组测量值,并确保仪器安全的实验方案,为下一节的实验做准备。(2)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设计并完成用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电阻、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来测定未知电阻,使所学的知识不断得到应用和赋予新意。(3)期末总复习时,让学生完成设计用一个电源、一只电流表、一只电阻为0-20欧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测定未知电阻R2阻值的电路。教学中层层递进,为学生奠定了创新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
三、实验教学中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常只让学生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就是教师不能为演示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致。如:“应该进行怎样的设计?”、“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求解的愿望和热情,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把学生知与不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参与思考。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当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推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排斥两个小球,且两个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学生们为弄清问题隋景的原因,积极思考,期待得到科学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物理实验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但如果不加于正确引导、培养,并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故意给学生设置障碍,如实验中突发问题、安全问题等等。
如在测定电功率实验中:(1)在实验桌上放置不同规格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告诉学生电灯规格,让学生选择所需器材。(2)当开关闭合,滑片移动时,如发现电压表示数变大时,电灯变暗,而电压表示数变小时电灯反而变亮,器材均完好,问题出在哪儿呢?分析原因,并操作验证。(3)如电灯额定电压为3:8伏,电源是三节新的蓄电池,但实验是发现电压表0-15伏档量程已被损坏,但0-3伏档量程仍能正常使用,怎样利用已有器材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一步又一步的设计和操作,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五、课外小实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外小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开放实验室,进行物理小制作比赛,使学生尝试动手动脑的乐趣;举办物理科技讲座,开展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竞赛,使学生崇拜科学,揭穿一些伪科学的面纱,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撰写科技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课改即将全面铺开,我市选择的8年级和9年级物理新教材(沪科版)中设立了“科学探究”、“实验探究”、“迷你实验室”等丰富的实验栏目,充分体现物理的学科特点,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完整的课程基础,广大物理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整合物理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探究能力,长期不懈地渗透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各环节中,物理实验教学必将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