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复习课是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究、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复习课不仅要“温故”,而且要“知新”,要做到“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这不仅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熟练,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反思,继而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任务要重视“理”,达到“化”,把平时一个个课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组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最终达到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自我完善,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提高复习的效率,本文谈谈复习的几个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效率
一、激活知识储备,扎实进行基本训练的策略
复习课的基本训练是要抓住这一单元的要害,突出重点,为下面知识的梳理做好思维、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同时也是对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摸底,对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做好查漏补缺,切实做到旧知要烂熟,力求熟练、准确、快捷。
二、激活认知结构、系统整理、实施精加工的策略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三、综合训练、活化认知结构、催化知识结构化的形成的策略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
2.要注意一题多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要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在复习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
4.在解题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例如“一列火车长200m,以15 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 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列火车从北京开到上海需要多少时间?”两处时间的计算,火车的长度在第一个问题中必须要考虑,而在第二个问题中则可以忽略,同学们可以通过计算后讨论,让学生在解题中得到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点的策略
1.注重数学“双基”的理解、掌握,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能揭示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可设计一些反映知识形成过程的试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价值在于应用。因此复习过程应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关注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复杂的,条件和问题往往是隐含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是客观随意的。所呈现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复习也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复习题内容、题型不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有变化、有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开放,可以是情境图,表格式、统计图等新颖的方式呈现。考虑到潜能生,复习题的选择力求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阶梯排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定出不同的标准。同时,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或可以有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自主总结、自我反思,成果共享、使知识浓缩化的策略
复习课的总结与新授课、练习课相比较.更着重于概括性和整体性。在设计时,要使前3个阶段的内容在条理化、系统化后,通过系统性总结,画龙点睛,提纲挈领,浓缩成“板块”,使知识进一步概括、深化。 我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效率
一、激活知识储备,扎实进行基本训练的策略
复习课的基本训练是要抓住这一单元的要害,突出重点,为下面知识的梳理做好思维、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同时也是对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摸底,对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做好查漏补缺,切实做到旧知要烂熟,力求熟练、准确、快捷。
二、激活认知结构、系统整理、实施精加工的策略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三、综合训练、活化认知结构、催化知识结构化的形成的策略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
2.要注意一题多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要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在复习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
4.在解题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例如“一列火车长200m,以15 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 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列火车从北京开到上海需要多少时间?”两处时间的计算,火车的长度在第一个问题中必须要考虑,而在第二个问题中则可以忽略,同学们可以通过计算后讨论,让学生在解题中得到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点的策略
1.注重数学“双基”的理解、掌握,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能揭示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可设计一些反映知识形成过程的试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价值在于应用。因此复习过程应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关注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复杂的,条件和问题往往是隐含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是客观随意的。所呈现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复习也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复习题内容、题型不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有变化、有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开放,可以是情境图,表格式、统计图等新颖的方式呈现。考虑到潜能生,复习题的选择力求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阶梯排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定出不同的标准。同时,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或可以有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自主总结、自我反思,成果共享、使知识浓缩化的策略
复习课的总结与新授课、练习课相比较.更着重于概括性和整体性。在设计时,要使前3个阶段的内容在条理化、系统化后,通过系统性总结,画龙点睛,提纲挈领,浓缩成“板块”,使知识进一步概括、深化。 我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