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瓶颈”在哪里?我们以实际调查作为分析的基础,找到症结所在,并强调教师的引导及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相信就能达到拓展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课堂、推进有效教育的目的。
笔者在少数民族地区从教多年,在教学中发现,这些地方的学生思想政治学科学得不好。很多学生甚至有不少的教师,都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靠的是多背,考前需要做大量的题。而有的教师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真备课、努力讲课,力求把思路理清,把理论及问题讲透,可结果学生还是没能理解,更谈不上会运用了,考试成绩无法提高。学生该背的背了,习题也做了不少,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有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上课时没讲清楚,学生对理论没有理解和掌握。学生没有掌握、没有理解是事实,但是不是教师没有把知识讲清楚呢?那可不一定。
为了弄清楚学生学不好思想政治课的原因,更好地展开有效教育,笔者根据学校有效学习课题研究工作部署,对本县高中学生展开了一项与思想政治课学习有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县几所高中的部分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不好学、乏味,教师虽然讲得很清楚,但理论还是不好理解,平时学习主要靠背,考前则实施“题海战术”。二是学生缺乏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对教师所讲的自然科学常识和人文常识了解的不多。三是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缺乏正确动机,依赖心理比较强,对学好思想政治课信心不足,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专注力差,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四是在考试中,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差,不会用思想政治术语表达问题的答案。
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什么那么难学呢?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学生初中时所学的思品内容相比,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还是哲学问题,都更加抽象,理论性也更强,有更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思想指向性很强。在我们这里,不少学生学习也很努力,在识记方面做得也很好,但对于理论知识往往不理解,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了。学生为什么不能理解和不会运用这些理论呢?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缺乏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即不具备相应的能帮助其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社会信息。
在我们这个地方,思想政治课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教师为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授课任务,用来辅以说明理论知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在教学中,教师多从假设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和相应的感性认知出发进行授课,习题训练中更多的是由理论到理论。由于学生对社会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所以他们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很困难;由于他们对社会缺乏应有的情感,对社会科学兴趣度不高,所以教师所提出的社会知识总结和设想也就对他们失去了诱惑力。如何建立师生共同拥有的以社会事实信息为基础的课堂,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如何使学生自觉拥有各种社会信息这一问题。这就是我要谈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有效教育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师要拓展学生的社会课堂。
思想政治教师要拓展学生的社会课堂,需要通过自身教学的改进,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收集各种社会信息的习惯,解决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社会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拓展学生的社会课堂,让学生在感性认知方面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增进高中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只有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缺乏社会认知这一根源人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首先,我认为,我们这里的学生缺乏社会有效信息的客观原因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人文环境落后、信息闭塞等。
其次,我认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就现代经济、思想政治及文化等方面而言,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社会落后,文化缺乏;学校教育目光短浅、观念陈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说教式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奴化”的过程,校园里缺乏民主与自由的气息。这在无形中制约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
2 教育教学出发点、动机错误。从社会、家长到教师,都希望学生通过高考跳出贫穷落后的环境。将高考当成改变命运、摆脱落后工具,使当地的教育改革总跳不出急功近利的包围圈,而这种认识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然不可能顾及太多社会现实的东西。
3 完美的人文科学理论与设想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没有向学生讲清科学理论同现实生活的关系,使思想政治理论失去了本身应有的引导功能,学生没有形成自觉面对社会和主动认识社会的习惯。
4 没有发挥专门机构的作用。虽然有的学校设立了信息活动中心之类的管理组织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设置多数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时代,学校所设立的专门机构不发挥作用,学生面对铺天盖地、复杂多变的信息感到无所适从或者麻木不仁。
5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在主动唤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情感等方面不够重视,换个说法,就是没有把如何培养一个有血有肉的合格公民看成思想政治学科的主要功能而是把知识、考试看得太重。这样,课堂的真正意义就离现实要求越来越远。
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这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者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选择能力。由于网络信息泛滥、复杂,传到学生那里的信息是零散的、不全面的,或者是虚假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辨信息的真伪,了解真正的社会。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养成对社会关注的习惯。③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社会获取有效信息的学习能力。④教师要引导学生理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完美的人文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二、转变教学观念
罗曼·罗兰说:“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体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现代教育是养成教育,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实践、总结,培养学习能力;要尊重、满足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允许错误和失败,不直接否定、批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创设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用政治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要克服应试带来的浮躁心理,改变消极心态,本着无私奉献的心态开展教学;要认清教学中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就会被唤醒,他们就会自觉地关注社会。
三、加速课改的步伐,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通过合作学习、辩论会、撰写小论文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②利用现代教学新手段,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③模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以活动状况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①重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确读书是获取文化知识以及前人经验的一个途径,是进行创造、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学习既是获得知识、经验的途径,也是养成特定能力的途径和过程。由此引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必要性及学好这门课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许多学生在应试教育中不断失败和受挫是其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部分学生转移了兴趣点和关注方向,我们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促进其重拾自信。③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教师要通过组建兴趣班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而且要坚持下去,不要流于形式。
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动机、信心和兴趣,思想政治课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种引导方向,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推进有效教学。
五、培养学生关注和收集社会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关注社会信息,怎样去关注和收集社会信息,学会科学地思考、辨证地看待问题。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掌握理论知识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实践。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要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找一个好的切入口,而这个切入口就是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感性材料的积累。在学生拥有了一定量的有效信息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教育,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才会变得浅显易懂。一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真正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深奥的理论知识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学生也就能够运用自如了。
笔者在少数民族地区从教多年,在教学中发现,这些地方的学生思想政治学科学得不好。很多学生甚至有不少的教师,都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靠的是多背,考前需要做大量的题。而有的教师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真备课、努力讲课,力求把思路理清,把理论及问题讲透,可结果学生还是没能理解,更谈不上会运用了,考试成绩无法提高。学生该背的背了,习题也做了不少,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有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上课时没讲清楚,学生对理论没有理解和掌握。学生没有掌握、没有理解是事实,但是不是教师没有把知识讲清楚呢?那可不一定。
为了弄清楚学生学不好思想政治课的原因,更好地展开有效教育,笔者根据学校有效学习课题研究工作部署,对本县高中学生展开了一项与思想政治课学习有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县几所高中的部分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不好学、乏味,教师虽然讲得很清楚,但理论还是不好理解,平时学习主要靠背,考前则实施“题海战术”。二是学生缺乏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对教师所讲的自然科学常识和人文常识了解的不多。三是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缺乏正确动机,依赖心理比较强,对学好思想政治课信心不足,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专注力差,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四是在考试中,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差,不会用思想政治术语表达问题的答案。
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什么那么难学呢?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学生初中时所学的思品内容相比,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还是哲学问题,都更加抽象,理论性也更强,有更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思想指向性很强。在我们这里,不少学生学习也很努力,在识记方面做得也很好,但对于理论知识往往不理解,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了。学生为什么不能理解和不会运用这些理论呢?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缺乏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即不具备相应的能帮助其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社会信息。
在我们这个地方,思想政治课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教师为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授课任务,用来辅以说明理论知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在教学中,教师多从假设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和相应的感性认知出发进行授课,习题训练中更多的是由理论到理论。由于学生对社会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所以他们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很困难;由于他们对社会缺乏应有的情感,对社会科学兴趣度不高,所以教师所提出的社会知识总结和设想也就对他们失去了诱惑力。如何建立师生共同拥有的以社会事实信息为基础的课堂,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如何使学生自觉拥有各种社会信息这一问题。这就是我要谈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有效教育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师要拓展学生的社会课堂。
思想政治教师要拓展学生的社会课堂,需要通过自身教学的改进,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收集各种社会信息的习惯,解决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社会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拓展学生的社会课堂,让学生在感性认知方面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增进高中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只有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缺乏社会认知这一根源人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首先,我认为,我们这里的学生缺乏社会有效信息的客观原因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人文环境落后、信息闭塞等。
其次,我认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就现代经济、思想政治及文化等方面而言,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社会落后,文化缺乏;学校教育目光短浅、观念陈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说教式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奴化”的过程,校园里缺乏民主与自由的气息。这在无形中制约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
2 教育教学出发点、动机错误。从社会、家长到教师,都希望学生通过高考跳出贫穷落后的环境。将高考当成改变命运、摆脱落后工具,使当地的教育改革总跳不出急功近利的包围圈,而这种认识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然不可能顾及太多社会现实的东西。
3 完美的人文科学理论与设想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没有向学生讲清科学理论同现实生活的关系,使思想政治理论失去了本身应有的引导功能,学生没有形成自觉面对社会和主动认识社会的习惯。
4 没有发挥专门机构的作用。虽然有的学校设立了信息活动中心之类的管理组织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设置多数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时代,学校所设立的专门机构不发挥作用,学生面对铺天盖地、复杂多变的信息感到无所适从或者麻木不仁。
5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在主动唤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情感等方面不够重视,换个说法,就是没有把如何培养一个有血有肉的合格公民看成思想政治学科的主要功能而是把知识、考试看得太重。这样,课堂的真正意义就离现实要求越来越远。
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这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者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选择能力。由于网络信息泛滥、复杂,传到学生那里的信息是零散的、不全面的,或者是虚假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辨信息的真伪,了解真正的社会。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养成对社会关注的习惯。③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社会获取有效信息的学习能力。④教师要引导学生理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完美的人文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二、转变教学观念
罗曼·罗兰说:“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体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现代教育是养成教育,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实践、总结,培养学习能力;要尊重、满足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允许错误和失败,不直接否定、批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创设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用政治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要克服应试带来的浮躁心理,改变消极心态,本着无私奉献的心态开展教学;要认清教学中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就会被唤醒,他们就会自觉地关注社会。
三、加速课改的步伐,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通过合作学习、辩论会、撰写小论文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②利用现代教学新手段,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③模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以活动状况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①重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确读书是获取文化知识以及前人经验的一个途径,是进行创造、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学习既是获得知识、经验的途径,也是养成特定能力的途径和过程。由此引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必要性及学好这门课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许多学生在应试教育中不断失败和受挫是其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部分学生转移了兴趣点和关注方向,我们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促进其重拾自信。③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教师要通过组建兴趣班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而且要坚持下去,不要流于形式。
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动机、信心和兴趣,思想政治课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种引导方向,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推进有效教学。
五、培养学生关注和收集社会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关注社会信息,怎样去关注和收集社会信息,学会科学地思考、辨证地看待问题。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掌握理论知识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实践。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要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找一个好的切入口,而这个切入口就是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感性材料的积累。在学生拥有了一定量的有效信息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教育,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才会变得浅显易懂。一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真正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深奥的理论知识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学生也就能够运用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