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 作文教学 教学措施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作文教学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那么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呢?
我们先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再看解决问题的对策。
据调查,写作题材的选择不当、学生情感体验的匮乏及教师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成为学生对写作教学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题材选择
新課标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克服畏难情绪为前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二、教师指导
除了选好写作的题材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新课标强调中学作文教学要努力改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人文修养和情感体验;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如叶老所说“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呢?本人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1.丰富蓄积,有源倾吐。倾吐,首先得有东西,这东西是什么,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感受,热爱并投入生活,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为此,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2.教给方法,有效倾吐。《标准》提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比如:利用材料表现主题,一方面要锻炼写作者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教师要指导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而不能空洞、泛泛。
3.认真分析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切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议论表达方式。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4.作文指导还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
(作者单位:河北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作文教学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那么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呢?
我们先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再看解决问题的对策。
据调查,写作题材的选择不当、学生情感体验的匮乏及教师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成为学生对写作教学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题材选择
新課标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克服畏难情绪为前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二、教师指导
除了选好写作的题材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新课标强调中学作文教学要努力改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人文修养和情感体验;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如叶老所说“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呢?本人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1.丰富蓄积,有源倾吐。倾吐,首先得有东西,这东西是什么,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感受,热爱并投入生活,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为此,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2.教给方法,有效倾吐。《标准》提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比如:利用材料表现主题,一方面要锻炼写作者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教师要指导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而不能空洞、泛泛。
3.认真分析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切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议论表达方式。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4.作文指导还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
(作者单位:河北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