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方能成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这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下面我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趣味教学,激发自学动机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自己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功的乐趣,这是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如在教学《加减混合》的例题时,我没有直接出示挂图,而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先叫7个人上来,模仿坐公交车的情境。学生一只手假装握着扶手,然后听老师指挥:“车子开动了,呲,车子到站了,下去2个人(我轻轻点一下2个小朋友的头,示意他们下去),又上来3个人(我又重新点了3个小朋友的头,示意他们上来)。”这个时候,乘“车”的小朋友的情绪非常高涨,让学生说出算式,他们很容易就明白题目的意思了。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主动参与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的自学动机也被激发了,以此来慢慢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二、指导自学,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1.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宋代朱熹将此阐述为:“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是做个引路之人,做得个证明之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不足百字的解释道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关键所在,那就是要以学生自学为核心,辅以施教者的指点。那么,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育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
  如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在讲解5的分成时,先强调5分成两部分有两种分法,只要有次序记住这两种分法,就能想起另外两种分合式,让学生体会到这是同一种分法的两种表达。有了这节课的启发式教育,后面的6、7的分与合我就让学生自主写出他们的分合式,学生按照既有次序,没有遗漏地写出了有关6、7的分合式。因为有了前面一节课的基础,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从而使他们的思考更具推理的意味。
  2.分层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差异较大,造成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对于优秀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强,理解能力强,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能很快完成自学;而对于有些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弱,理解能力差,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学不得法,思想不灵活,在自学中困难较大。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设台阶,逐步引导。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要大胆地放手,给学生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自助餐”的形式,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自学能力。
  A.必做题
  ⒈星星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 7×6=( )
  口诀:( ) 口诀:( )
  5×7=( ) 7×3=( )
  口诀:( ) 口诀:( )
  ⒉月亮餐:填上合适的数。
  ( )×7=42 7×( )=35
  ( )×4=28 7×( )=49
  B.选做题
  太阳餐:想一想,能填几?
  7×5 7=7×( ) 7×7-7=7×( )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的两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也能兼顾到中等生及学困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总之,数学课应成为广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课堂。学生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拥有自学能力这把万能“钥匙”,任何知识宝库的大门都将在学生面前洞开。
其他文献
前不久,学校和市实验小学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由两所学校的两位教师共同执教“认识三角形”一课。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环节时,两位教师以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流程。现结合他们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此的粗浅认识与体会。  教学片断一(教学材料为4根长度不一的小棒和探究记录单):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小棒(4cm、5cm、6cm、10cm),任意取三根看能否围成三
[摘 要]面对传统的复习课,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复习效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希望达到高效的复习,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复习课成为学生温故知新,提炼升华,享受学习的快乐殿堂。  [关键词]思考 复习课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53  【问题描述】  以下是一部分
[摘 要]“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经常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通过教学“连除解决问题”一课,以窥一斑见全豹,概括出“问题解决”教学的普法,即“审题、分析、择优、建模、练习”五个基本步骤,能有效提高“问题解决”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问题教学 基本步骤 连除 策略 审题 分析 择优 建模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数学课堂是一个生活大世界,生活化演绎是优化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感悟“处处留心皆学问”,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更丰盈、更深刻。  [关键词]生活素材 优化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4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摘 要]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至抽象的逻辑思维。一年级的小学生,其抽象思维的水平远弱于形象思维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而且要遵循儿童的年龄及思维特点,注重直观操作,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实物或学具的操作过程,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建构知识体系。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说明如何从这样三个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操作结构与知识本质的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学习的,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和经验,所以这一节课教学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背景: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过程。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主动探求知识、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挥各自才能和
[摘 要]巧用“假设法”解应用题,有助于优化学生思路,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教学“鸡兔同笼”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使问题生活化、熟悉化、简单化,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关键词]鸡兔同笼 假设法 思路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38  假设法是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有关知识,记住全年每个月的天数。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等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感受新知  1.师(用沾满粉笔灰的黑板擦在黑板的下边沿从左涂到右,出现一道白色的划痕):同学们,我
陈鹤琴老先生曾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是的,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如同地球的引力一般,不可估量。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游戏好比强大的磁场,吸引着许许多多喜爱数学的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之中。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对数学游戏特别重视,从教材
[摘 要]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直观 平面图形 创设情境 直观演练 直观强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30  数学课堂中,教师如能把几何直观贯穿于教学始终,必将能深化学生对所学图形的认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