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无锡太仓一中叶耀老师的一则新帖打破了沉寂了许久的苏科物理网,引发了许多网友的热议和跟帖:“物理之难,难在何处?”他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教材不难,学习不难,固而,物理之难,难在考试! 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考试应该不难,何难之有? 难之一:训练的是归纳,考核的是演绎.将结论加以演绎,这样的演绎能力,在物理课仅仅是一个部分,然而,就是这仅仅的一部分,成为了笔试的全部,学生能力不够,考试自然就难.难之二:考核的不是物理能力. 晦涩的文字,难懂的描述,复杂的数学,错误的事实,谜语般的情景等等非物理能力,成为了编制试题的法宝.”确实,当前物理教学受功利思想的左右,将物理课堂演变为针对中考的训练场,学生的分析能力薄弱,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差,练!学生的探究水平低,练!……盲目的题海战术,题型的变化万千,压迫得学生见到物理就条件反射:难!正如《人民教育》2012年第2期一篇文章《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所描述那样:“(知识、权威、成绩等)来压迫人的精神需求”. 从教以来到现在,开始的教学依据教学大纲,后来依据新课程标准,至今居然已经有二十几个年头了.手里捧着物理新课程标准,在思考一个久远的问题,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老师在传播着什么?如何传播?这是一个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只要教学生涯没有结束,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不能停止.
新颁布的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这一指导性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施教的方向: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培养科学素养.通过实际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体验中快乐学习.
1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与感悟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对所学知识建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八上“观察蒸发现象”时,让学生在手背上涂酒精,过一会儿,让学生在寻找酒精,自然就产生“酒精上哪儿去了?”、“涂酒精的地方为什么感觉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下面观察流程:测量酒精的温度,然后取出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最后观测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示数,这样又从自己的实验中获得证据支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蒸发的三个特点: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意温度下发生;蒸发会吸热.
2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体验
单纯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甚至单纯记住了一些物理事实或理论表述不能被认为具备了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应包括以下三方面:①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②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③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例如,在光学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比较多,但是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背得滚瓜烂熟,是不是就掌握了这些规律呢?答案是否定的.举个常见的例子,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里调节教室里的投影仪,使幕布上的像既大又清晰.学生调节起来就像玩魔方一样找不着规律,问题的症结是对投影仪的“物距”和“像距”不能一一对号.再如开设“升华和凝华”一节课时,在教学升华和凝华的具体应用时,一种教学方式是,播放有关“霜”的形成、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等实例的视频后,教师讲解.另一种教学方式,在播放教学视频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比一比谁能比较准确描述这些实例中的物态变化?两种方式截然是“教师主讲”和“学生主体”的两种角色定位.
3让学生在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中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新修订的苏科版八上教材极力关注学生的兴奋感和充实感.例如引言部分的观察实验“透过玻璃被能看到什么现象?”;声现象中“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架发出的声音吗?”;平面镜中“浇不灭的烛焰”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会感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求知欲.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几乎每节中的“www”都安排了学生的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但往往成了我们老师遗忘的角落.例如在学习“乐音的特性”时,课本中就安排了“用湿润的手指沿着注有水的高脚酒杯边缘摩擦,比较音调的变化”这一课外活动,若不经历这一课外活动,学生就对音调的高低与水量的多少关系没有感性认识.再如,在八上第四章“反思与评价后”安排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水杯中的小鱼,能看到几条鱼”这样的实践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
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和开放性技术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苏科版八年级教材修订中安排了5个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供学生选做,它们分别是:“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新增),“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新增),“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更换),“制作简易的密度计”(新增).这些课题有创新的闪光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求学生能设计一种比较隔声性能的简易方法;“探究树荫下的光斑”,要求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其命题的思想很好:为救治病人,急需将药品送到偏远的深山中,而这种药品要求在0 ℃以下存放,由于山高路远、气温较高,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运输途中保温要求,请你与同学讨论,提出改进方案;制作简易的密度计,让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体会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思想.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从繁重的应试中解放出来,使不同的学生有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
在体验中快乐学习,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放在首位,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兴趣、动手兴趣、探究兴趣,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讽刺地说过:“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课本上的所有的东西塞进自己的脑袋……”,用强制与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新颁布的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这一指导性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施教的方向: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培养科学素养.通过实际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体验中快乐学习.
1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与感悟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对所学知识建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八上“观察蒸发现象”时,让学生在手背上涂酒精,过一会儿,让学生在寻找酒精,自然就产生“酒精上哪儿去了?”、“涂酒精的地方为什么感觉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下面观察流程:测量酒精的温度,然后取出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最后观测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示数,这样又从自己的实验中获得证据支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蒸发的三个特点: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意温度下发生;蒸发会吸热.
2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体验
单纯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甚至单纯记住了一些物理事实或理论表述不能被认为具备了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应包括以下三方面:①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②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③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例如,在光学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比较多,但是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背得滚瓜烂熟,是不是就掌握了这些规律呢?答案是否定的.举个常见的例子,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里调节教室里的投影仪,使幕布上的像既大又清晰.学生调节起来就像玩魔方一样找不着规律,问题的症结是对投影仪的“物距”和“像距”不能一一对号.再如开设“升华和凝华”一节课时,在教学升华和凝华的具体应用时,一种教学方式是,播放有关“霜”的形成、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等实例的视频后,教师讲解.另一种教学方式,在播放教学视频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比一比谁能比较准确描述这些实例中的物态变化?两种方式截然是“教师主讲”和“学生主体”的两种角色定位.
3让学生在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中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新修订的苏科版八上教材极力关注学生的兴奋感和充实感.例如引言部分的观察实验“透过玻璃被能看到什么现象?”;声现象中“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架发出的声音吗?”;平面镜中“浇不灭的烛焰”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会感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求知欲.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几乎每节中的“www”都安排了学生的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但往往成了我们老师遗忘的角落.例如在学习“乐音的特性”时,课本中就安排了“用湿润的手指沿着注有水的高脚酒杯边缘摩擦,比较音调的变化”这一课外活动,若不经历这一课外活动,学生就对音调的高低与水量的多少关系没有感性认识.再如,在八上第四章“反思与评价后”安排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水杯中的小鱼,能看到几条鱼”这样的实践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
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和开放性技术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苏科版八年级教材修订中安排了5个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供学生选做,它们分别是:“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新增),“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新增),“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更换),“制作简易的密度计”(新增).这些课题有创新的闪光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求学生能设计一种比较隔声性能的简易方法;“探究树荫下的光斑”,要求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其命题的思想很好:为救治病人,急需将药品送到偏远的深山中,而这种药品要求在0 ℃以下存放,由于山高路远、气温较高,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运输途中保温要求,请你与同学讨论,提出改进方案;制作简易的密度计,让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体会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思想.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从繁重的应试中解放出来,使不同的学生有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
在体验中快乐学习,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放在首位,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兴趣、动手兴趣、探究兴趣,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讽刺地说过:“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课本上的所有的东西塞进自己的脑袋……”,用强制与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