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引导大学生加强法律意识的建设,促进自我全面素质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工程。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律意识 必要性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以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等。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依法治国;在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也同样离不开依法治校。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主体,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后备队,只有懂法、守法、用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健全的法律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树立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不懂法而犯法,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法律知识是塑造个体法律意识的前提,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普遍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很大一部分违法犯罪的学生大多数法律知识贫乏。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不在乎,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作了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1965年,大学生犯罪率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有些网络和媒体甚至用“血溅象牙塔”来概括现在越演越烈的大学生犯罪事件。由于中学阶段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教育,造成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依然存在“法律真空”,加上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不强,很容易便触犯法律。
  (二)对“权”、“法”认识的偏差,用法意识不强。
  当代大学生对法律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匮乏滞后。当关系到自身利益时,由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差,但维权意识强,所以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又往往不够合理适当,走极端甚至违反法律。还有些同学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遇到纠纷“尽可能息事宁人”、“私下解决为好”。由于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少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的社会“存在的即是真理”,只有利益才是最终的目标,缺乏基本的大学生处事原则和道德。据报道,重庆市大学生中有30%的人不及时归还贷款,复旦大学图书馆一年中就有300多本图书因被学生撕毁而无法使用,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不负责任的毁约现象和跳槽现象也越来越多。
  (三)不懂法而不知维权,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意识薄弱。
  据杭州高校的调查表明,有52%—71%的青年大学生把个性和自由定位为反规则、破坏规则,对不如意的规则态度是“不合作”,而不是采取正当途径促进其变革。[1]有的大学生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感到茫然,甚至存在怯懦、惧怕和怀疑心理。有的学生不清楚法律诉讼的程序,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极少数学生认为“法律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自己的拳头管用”,采用报复式的非法手段来讨回“公道”。有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打工以后拿不到工钱,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外出购物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吃“哑巴亏”,类似的新闻屡见报端。从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件,到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举刀弑师”,都充分说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此外,还有蔓延的大学生非法同居现象,大学女生非婚怀孕,以及大学生贩卖毒品等现象。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注重《法律基础》课的革新强化法制教育。
  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提供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源于其不知法,知法才能懂法,才能守法。《法律基础》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要达到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通过传授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学会用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去看待社会问题。在进行《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法庭庭审,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侧重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学,使法能贴近大学生活。
  (二)创建法制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学校环境,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用法制观念指导高等院校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校园文化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参与选择的余地较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性地参与一些有趣的法律实践活动。同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文化设施开展与法律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召开法学讲座,举行法律知识竞赛,表演法制文艺节目,开展法学沙龙,探讨、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疑难和重点,增强法制教育的直观性和影响力。
  (三)高度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外围社会法制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特别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至关重要。大众传媒要以正确的舆论去鼓舞人,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硕果,进一步端正整个社会的风气,尽可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普法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对于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不良行为,要及时进行“诊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净化社会环境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
  (四)拓宽法律教育渠道,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普法宣传实践环节。
  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培养的渠道,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需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培养的针对性,联系法制建设的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学生法律教育的新形式。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走出去”指大学生走出校门去旁听法庭审判、访问监狱、参观法制展览等;“请进来”是指请司法部门的同志给学生作报告。将社会热点、疑难案例介绍给学生,提高他们对社会法制现状的关注,引起学生对法律的共鸣。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自我法律思考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将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大学生守法、知法是其成长的需要,法律意识是思想领域的范畴,有其固有的心理形成机制,高等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要依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因势利导地予以培育。法律理想的形成不但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以加强人文素养来促进。引导大学生用现代的人文理念去理解法律的内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法律价值一致,塑造大学生坚持正义和忠于法律的美德。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我国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的素质需求从精英型转向应用型,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担负着祖国建设的神圣使命,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恺.亟待走出误区的高校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浅析[J].社科纵横,2008,(3).
  [2]李宏飞.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探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3,(3).
  [3]杨胜玲,赵云芬.论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陈新开.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5]王石.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6]田百军.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理论界,2008,(1).
其他文献
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焊接的质量情况直接影响着构件的质量,而超声波探伤是无损检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探测内部缺陷的方法。本文着重阐述超声波探伤在钢结构焊接中的应用
期刊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了资金不足以及由于资金不足引起的教育质量等问题,文章认为,高等教育市场作为一个准市场,可通过扩充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市场化 资金来源渠道 扩充作用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定义    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重整高等教育》报告中,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定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
摘要: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变化。深入了解、科学分析这些变化,是做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演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教育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它引起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
摘要: 本文从改革实验内容及教学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实验报告内容、完善实验教学的评估考核标准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食品品质控制》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并为实验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品品质控制 实验课 改革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
摘要: 课外活动是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现,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生活得到乐趣。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开启智力、拓展能力,达到在“活动”中学习,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目的。可见,科学探究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
摘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虽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规划,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二者却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在具体实施中,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协调、衔接起来,从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制度创新等方面统筹两个规划,实现双赢。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城镇规划  Abstract: The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期刊
摘要: 《刑法学》的教学实践是一种课程实践,《刑法学》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采用精心教学、案例教学、课堂演讲、模拟审判及法庭辩论等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刑法学》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 教学形式    笔者在《刑法学》教学中力求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即由学历教育向岗位培训转变,由基础法律教育向高层次法律教育转变,由知识型法律教育向能力型、素质型法律教育转变。《刑法
摘要: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管好用好固定资产,研究和改进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指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抓住四个环节: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加强核算,建立网络;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定期督查,及时纠偏,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与完善。  关健词: 中小学校 固定资产管理 管理措施    固定资产的特征决定了
摘要:叙述了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和中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构成和定位原理、方法,指出了这两种卫星定位系统的差异,以及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优势。  关键词:GPS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  Chinese Beidou positioning system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U.S. GPS system  MENG Ai qin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