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学习中,我常常用十字架来比喻学生演唱时需要的全身气息贯通、腔体打开的感觉,来引导他们获得真假混合、通透、饱满、具有民族特色的声音。我认为,“纵”与“横”在声乐唱法中都不能忽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声乐;“十字纵横论”;在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十字纵横”,是指演唱者在声音训练中,歌唱腔体纵向打开与横向舒展形成“纵”和“横”相支撑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全身歌唱的状态。“纵”是指建立歌唱的通道,讲求上下通畅、腔体打开、气息贯通,达到混合声的运用;“横”是歌唱中的笑,是通道中的笑、在支点上的笑,目的是达到上口盖软腭的抬起和打开,获得调整声音色泽的效果。
一、声乐“纵与横”教学
歌唱者吸开腔体时要感觉仿佛有一个十字架支撑在歌唱腔体中,“纵”中有“横”,“横”中有”纵”,达到上下通畅,空间饱满,腔体稳定的一种状态。
“十字纵横论”对于练声曲八度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有的学生用“o”“u”口型练习,我是不提倡用“o”“u”口型唱歌的,这样容易进入声音的误区,使声音窝进去了,这种问题就出在横向。这时要试着将嘴巴放松,把笑肌抬起,心里想着“u”就行了,咽壁不能往后倒,也不能往前上方顶,保持通道的形状垂直无障碍,气息在下面拉住,嗓子不要用力。只要注意“横”加长了的同时,“纵”不能变短(意思是声音既要有宽度,又得上下通道贯通),就会获得平衡协调的声音。我在教学中,当学生通道中的“横”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便让:试着把笑肌抬起,同时注意嘴巴放松,当嘴巴僵硬,不够舒展,声音效果就带有强制性;当声音正确时,嘴是被共鸣推开的,是自然的不带有刻意性的。就像有的学生声音虽然不错,可是嘴上有力量,从训练的角度来讲,还要引导其放松,因为嘴紧时出来好的声音是有弊端的,力度太强,容易重。有了一定松弛度以后,在演唱字多、节奏快的歌曲时才能轻松应付。这时不仅纵的“u”对了,同时也有了横的感觉。在保持“u通道”的同时抬起笑肌,不管嘴是怎么动的,笑肌都不能落下来,这样才能得到“纵”中的“横”。
还有的学生,高音的时候声音容易飘(气息浅),那么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感觉身体里的通道中纵横相互支撑,往脚后跟说响,保证气息的纵向通畅,这是气息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高音,更要往脚后跟唱响。哼鸣要往头顶哼,练声的状态一定要选择大哼鸣,好像喉咙里面是蒙古包,也就是进入哈欠的感觉,不追求亮,先追求通。在课堂中经常有“站在云上看人间”来比作十字架的歌唱感觉:人站在高处向下俯视说话时,他的气一定是落下来的,支点也是在下面,这也说明了十字架的通道感。所以说,我们在演唱中绝不能提气。另外在歌唱时,可以想象自己是海边的礁石,不管再大的浪打过来,都丝毫不动;或者是参天大树,脚下生根数十丈,树立风中永不倒。
二、“十字纵横论”在教学中应用实例
《桃花红杏花白》这首歌曲在演唱时,有的学生笑肌抬多了,即“横”向力量太多,会造成聲音位置偏低,影响了纵向的发展和“u通道”中气息的贯通。这时我指导学生先把声音竖起来,想象“十字架”中的“纵”,要始终保持纵向的贯通,把上口盖打开的同时嘴巴放松,咬字保持哼鸣的感觉向脚后跟叹气,不要往上或往前顶,也不要往后倒。然后做到纵中有横,微抬里笑肌,这样才能笑在通道中、笑在混合声里,使嗓子放松、气息通畅,但是同时要注意,放松不代表松懈,放松的同时要保持腔体的打开。如果笑得太大,通道就有了多余的横向拉力,把通道堵住了,上下气就搭不上;这时气息如果在上面,就会感觉提气,气息如果在下面,就容易使声音压得很低,气息不流动,声音也就不通畅。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说明纵向不够,要多注重“纵”,把腔体打开,再搭上气演唱。总之,笑在通道的位置要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来决定,这样才能做到纵中有横,达到全身歌唱,又不失学生的演唱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色。
又如,学生演唱《兰花花》的时候,在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能力训练上,还运用了让歌唱者调整声音色彩明暗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声音色彩与厚度的调整,塑造出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不同年龄的兰花花。在这个练习中,随着兰花花年龄的增长,纵的气息就要不断加深,在唱到四十岁的兰花花时要运用大哼鸣,气要放下去,而且要放得更深,纵向的东西更多。最后在保持四十几岁声音状态的基础上还要将支点调整为小支点,塑造出十几岁兰花花的角色的声音,不仅锻炼了学生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变换声音音色和强弱的能力,而且还体现出了歌曲《兰花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的艺术特点,增强了全曲的艺术表现力。这就是十字纵横论在音色调整上的作用。声音要往后走,仿佛走进了一个很深的宅院,先是前院、客厅,然后是走廊、后院,再后院。再后院就是指院子的纵向深度,这就是音色的厚度问题。有的时候厚度不够,气就容易浅。因此纵向的声音训练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要牢固掌握。
三、结语
使用“十字纵横论”混合声的唱法,体现了中国声乐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中国声乐是在借鉴、继承和发扬中不断自我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天津市音乐家协会编.音乐教育论坛[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关键词】声乐;“十字纵横论”;在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十字纵横”,是指演唱者在声音训练中,歌唱腔体纵向打开与横向舒展形成“纵”和“横”相支撑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全身歌唱的状态。“纵”是指建立歌唱的通道,讲求上下通畅、腔体打开、气息贯通,达到混合声的运用;“横”是歌唱中的笑,是通道中的笑、在支点上的笑,目的是达到上口盖软腭的抬起和打开,获得调整声音色泽的效果。
一、声乐“纵与横”教学
歌唱者吸开腔体时要感觉仿佛有一个十字架支撑在歌唱腔体中,“纵”中有“横”,“横”中有”纵”,达到上下通畅,空间饱满,腔体稳定的一种状态。
“十字纵横论”对于练声曲八度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有的学生用“o”“u”口型练习,我是不提倡用“o”“u”口型唱歌的,这样容易进入声音的误区,使声音窝进去了,这种问题就出在横向。这时要试着将嘴巴放松,把笑肌抬起,心里想着“u”就行了,咽壁不能往后倒,也不能往前上方顶,保持通道的形状垂直无障碍,气息在下面拉住,嗓子不要用力。只要注意“横”加长了的同时,“纵”不能变短(意思是声音既要有宽度,又得上下通道贯通),就会获得平衡协调的声音。我在教学中,当学生通道中的“横”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便让:试着把笑肌抬起,同时注意嘴巴放松,当嘴巴僵硬,不够舒展,声音效果就带有强制性;当声音正确时,嘴是被共鸣推开的,是自然的不带有刻意性的。就像有的学生声音虽然不错,可是嘴上有力量,从训练的角度来讲,还要引导其放松,因为嘴紧时出来好的声音是有弊端的,力度太强,容易重。有了一定松弛度以后,在演唱字多、节奏快的歌曲时才能轻松应付。这时不仅纵的“u”对了,同时也有了横的感觉。在保持“u通道”的同时抬起笑肌,不管嘴是怎么动的,笑肌都不能落下来,这样才能得到“纵”中的“横”。
还有的学生,高音的时候声音容易飘(气息浅),那么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感觉身体里的通道中纵横相互支撑,往脚后跟说响,保证气息的纵向通畅,这是气息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高音,更要往脚后跟唱响。哼鸣要往头顶哼,练声的状态一定要选择大哼鸣,好像喉咙里面是蒙古包,也就是进入哈欠的感觉,不追求亮,先追求通。在课堂中经常有“站在云上看人间”来比作十字架的歌唱感觉:人站在高处向下俯视说话时,他的气一定是落下来的,支点也是在下面,这也说明了十字架的通道感。所以说,我们在演唱中绝不能提气。另外在歌唱时,可以想象自己是海边的礁石,不管再大的浪打过来,都丝毫不动;或者是参天大树,脚下生根数十丈,树立风中永不倒。
二、“十字纵横论”在教学中应用实例
《桃花红杏花白》这首歌曲在演唱时,有的学生笑肌抬多了,即“横”向力量太多,会造成聲音位置偏低,影响了纵向的发展和“u通道”中气息的贯通。这时我指导学生先把声音竖起来,想象“十字架”中的“纵”,要始终保持纵向的贯通,把上口盖打开的同时嘴巴放松,咬字保持哼鸣的感觉向脚后跟叹气,不要往上或往前顶,也不要往后倒。然后做到纵中有横,微抬里笑肌,这样才能笑在通道中、笑在混合声里,使嗓子放松、气息通畅,但是同时要注意,放松不代表松懈,放松的同时要保持腔体的打开。如果笑得太大,通道就有了多余的横向拉力,把通道堵住了,上下气就搭不上;这时气息如果在上面,就会感觉提气,气息如果在下面,就容易使声音压得很低,气息不流动,声音也就不通畅。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说明纵向不够,要多注重“纵”,把腔体打开,再搭上气演唱。总之,笑在通道的位置要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来决定,这样才能做到纵中有横,达到全身歌唱,又不失学生的演唱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特色。
又如,学生演唱《兰花花》的时候,在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能力训练上,还运用了让歌唱者调整声音色彩明暗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声音色彩与厚度的调整,塑造出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不同年龄的兰花花。在这个练习中,随着兰花花年龄的增长,纵的气息就要不断加深,在唱到四十岁的兰花花时要运用大哼鸣,气要放下去,而且要放得更深,纵向的东西更多。最后在保持四十几岁声音状态的基础上还要将支点调整为小支点,塑造出十几岁兰花花的角色的声音,不仅锻炼了学生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变换声音音色和强弱的能力,而且还体现出了歌曲《兰花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的艺术特点,增强了全曲的艺术表现力。这就是十字纵横论在音色调整上的作用。声音要往后走,仿佛走进了一个很深的宅院,先是前院、客厅,然后是走廊、后院,再后院。再后院就是指院子的纵向深度,这就是音色的厚度问题。有的时候厚度不够,气就容易浅。因此纵向的声音训练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要牢固掌握。
三、结语
使用“十字纵横论”混合声的唱法,体现了中国声乐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中国声乐是在借鉴、继承和发扬中不断自我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天津市音乐家协会编.音乐教育论坛[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