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少小离家,客居山西省城太原已近半个世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城里的元宵节红火也很好看,但我总希望能老大还乡,回家乡古城平遥乡下,再过一回充满儿时甜蜜回忆的如诗如画的元宵佳节。
彩报报春来
我们村叫侯郭,在平遥城北八里。那一带,元宵节一闹就是三天。正月十四,家家街门上方要贴“报纸”。“报纸”由四张正方形的彩纸组成,下面是“穗子”,如四个横排并列的“只”宇。上面写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风调雨顺”等等,内容大抵同于春联的横披,都是喜庆吉祥的词语。只这一贴,花花绿绿,节日的气氛便溢满街巷。“报纸”向我的父老乡亲们报告:春风来了,春天来了……
“社社”求“子”归
正月十五,最忙活的是那些儿媳妇尚未怀孕的婆婆。一大早,她们就张罗着准备去“社社”供献。当时,我们村不足三百户,有四个“社社”。“社社”其实就是一座小庙,有的仅有一间房,里面供着“送子娘娘”。“社社”由“社区”的村民轮流当值。当值的几户在正月十三便开了“社社”的门,把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挂上了盏盏红灯。此前几日,当值的还要到“社区”各家去“起钱”,集资去买回一些泥娃娃、红枣、花生、核桃、柿饼之类。这泥娃娃,乡亲们叫“搬不倒”(不倒翁),类似于无锡的“大阿福”。日上三竿,婆婆们陆续来到“社社”。她们虔诚地上供、烧香、磕头,向“送子娘娘”提出让儿媳妇及早怀孕的请求,并愿心想事成。随后便请一个“搬不倒”,抓些红枣、花生等高高兴兴离去。那时,计划生育还没有被确定为国策,盼望儿媳妇“早生贵子”是这些婆婆们最急迫的心愿。“十里不同风”。有的村庄,“搬不倒”并不由进香的婆婆请回,而是由闹红火的队伍于当日傍晚“送子”到家。一是红火喜庆,二是人们还想借这个机会瞧一瞧人家不常出门的新媳妇呢。
高跷舞翩跹
“社社”,结社而闹红火,是为社火。它是村里“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站。元宵节的各种红火,如舞龙、耍狮、踩高跷、抬阁、背棍、跑驴、划旱船等等都由这里组织,在这里集中出发。只是各村只能搞其中传统的几个强项,不可能样样占全。
只要是平遥老乡,提到我们村,都会说:“侯郭、游驾、道备村,娶媳妇扛的是稻黍(高梁)棍。”我至今咂吧不出这话的准确含义。想来,一是说这里比较穷,要不,怎么娶媳妇这样的终身大事,迎亲的仪仗扛的是稻黍棍呢?二必是指三个村是近邻。“游驾”,距我们村东的文昌庙不足一里,而绕过我们村北的真武庙,跨一道水渠便是“道备”。三个村“鸡犬之声相闻”,许多人家还沾亲带故,象我的五婶,娘家就是“道备”,因此,元宵节各村闹红火的队伍便年年互相走动。
“游驾”出名的是高跷,在正月十四至十六间必择一日来我们村。队伍的前导是以敲钹为主的鼓乐,后面跟着三四十架踩着的高跷,踩高跷者都着戏装,有扮像俊俏的小媳妇,也有象猪八戒一样的丑八怪。随着“叮铛、叮铛”的钹声,高跷队沿街有节奏地夸张着行进表演,那扭捏作态常使人忍俊不禁。一条长木凳挡住了队伍,高跷队高高兴兴折向街旁好客的大户人家的“庄儿”(打麦场),使出浑身解数尽情表演。最惊险刺激的是“庄儿”上放着一条长木桌,高跷一架架依次瞬间的跨越!主家随后便递上了“顺风烟”与零钱酬谢。队伍又上街了,累了,就一屁股坐在街边较低的房顶上歇息。“游驾”的高跷特高,最高的架用的竟是播种用的耧上的耧杆。后来我在省城太原,见到的是不足一米高的高跷,便嗤之以鼻——哼!这也能叫高跷?
神游“黄河阵”
道备村有我们村三个大,曾经在这里长期设过乡政府。村大便气粗,元宵节闹红火的项目之一是“游黄河”
啥叫“游黄河”?道备村村子里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空地,节前,村公所便早早组织村民在这里用高粱杆搭建成一个约有一万平方米的“迷宫”。“迷宫”的“墙”有一米高,间隔一两米,“墙”上就有一盏灯——那时农村没有电,是底部用几根捆着的高梁杆做灯柱,上面固定着一个直径约十厘米、厚二三厘米的圆木盘,盘上放着一个小碗,碗里盛麻油,油里泡着一根棉花搓成的灯捻,我们都称之为“麻油瓜瓜”灯。这“迷宫”里“道路曲折”,进口有若干,但只有一个进口进去后可找到出口,从其它进口进去走着走着便进了死胡同。即使是从正确的进口人内,里面又有叉道若干,走不对仍然出不去。这“迷宫”就叫“黄河”,寓黄河九曲十八弯意。长大了,看《水浒传》,觉得这“游黄河”好似进了“祝家庄”:“好个祝家庄,尽是盘陀路。容易人得来,只是出不去。”当夜幕低垂,天上是月朗星稀,地上是星罗棋布的数千盏“麻油瓜瓜”闪亮,红男绿女,人头攒动,嘻笑声不绝于耳。置身于“黄河游”中,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游黄河”,必须是在正月十六,也叫“游百病”。乡亲们希冀通过这年初的一游,便能全年百病祛除,身体康健。
晋剧爱煞人
平遥乡俗,有的村正月十五要唱戏,有钱的村子一唱就是五天,一般的唱三天,没钱的就请孝义县的民间皮影、我们叫“灯影戏”来。1953年的元宵节,我们村“写戏”三天。年前,村公所的“乡保”便沿街敲锣告知。“铛”,“铛”……几声锣过,就喊:“各位村民注意了,咱村十五写戏了,这戏可要卖票了,每户平摊×张了”。戏台在村南头的狐偃庙(狐偃,即晋文公舅父,是辅佐晋文公称霸诸侯的重臣之一)里。庙门前还贴着用广告色写的海报,海报上少不了“文武带打、灯光布景”八个字。什么“灯光”?不过就是几盏大汽灯。什么布景?不过是用几张屏风或有画的布做背景。入夜,戏台上挂着的几盏雪亮的大汽灯,三遍锣鼓敲罢,戏就开了。“宁愿跑得丢了鞋(读hái嗨),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程玉英是晋剧表演艺术家,现年过八旬,任晋中艺校名誉校长,也是我们平遥老乡。尽管我们村请的不是程玉英的剧团,但对晋剧,大人们都喜爱,十里八乡的戏迷看客都来了。那时我小,根本不知道唱的是哪一出。要是武打戏,武将们在台上打将起来,我还能瞪着眼,站在自带的板凳上看一阵子。最怕是那些文官或女人们出来,坐在椅子上咿呀咿呀,嗨嗨嗨嗨唱个没完,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真能把人急煞。小孩子家,谁有那个耐心?这时,兴趣就转到了庙门外沿街摆着的地摊小吃上。麻油灯下,也有的是吱吱作响的电石灯下,那盛在金黄的大铜锅里的豆腐脑,那吱啦一声就在鏊子上翻个身的水煎包,那调味飘香薄如煎饼的碗秃,还有那别有一番滋味的牛杂碎、羊杂碎……样样使人垂涎欲滴。但在我,只能挑其中一样吃,因为母亲只给了伍佰元,就是现在的五分钱。当时,伍佰元能买一碗豆腐脑。
探寻灯节源
故乡平遥的元宵节是传统的民间艺术节。“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我的父老乡亲们在这个节日期间尽情欢乐,带着一个好心情,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耕、春种、夏管、秋收……
平遥与元宵节有着不解之缘。据说,元宵节始于西汉。当时,周勃、陈平勘平“诸吕之乱”,请后来开启了中国历史辉煌“文景之治”的刘恒登基。登基之日,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登基纪念日,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正月为元月,夜在古语中为宵,于是便有了元宵节。刘恒八岁封代王,在“代”这块地方生活了十七年,都城先为晋阳,后迁中都,中都就在今平遥县城附近。中都是汉文帝发迹的根据地,他继位后常给这里以特殊政策照顾,以利百姓休养生息。中都的先民当然会在元宵节狂欢庆祝。今日平遥,元宵节“晋商社火节”搞得那样多姿多彩,答案只能是:平遥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年节文化源远流长。
(责编 一竹)
彩报报春来
我们村叫侯郭,在平遥城北八里。那一带,元宵节一闹就是三天。正月十四,家家街门上方要贴“报纸”。“报纸”由四张正方形的彩纸组成,下面是“穗子”,如四个横排并列的“只”宇。上面写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风调雨顺”等等,内容大抵同于春联的横披,都是喜庆吉祥的词语。只这一贴,花花绿绿,节日的气氛便溢满街巷。“报纸”向我的父老乡亲们报告:春风来了,春天来了……
“社社”求“子”归
正月十五,最忙活的是那些儿媳妇尚未怀孕的婆婆。一大早,她们就张罗着准备去“社社”供献。当时,我们村不足三百户,有四个“社社”。“社社”其实就是一座小庙,有的仅有一间房,里面供着“送子娘娘”。“社社”由“社区”的村民轮流当值。当值的几户在正月十三便开了“社社”的门,把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挂上了盏盏红灯。此前几日,当值的还要到“社区”各家去“起钱”,集资去买回一些泥娃娃、红枣、花生、核桃、柿饼之类。这泥娃娃,乡亲们叫“搬不倒”(不倒翁),类似于无锡的“大阿福”。日上三竿,婆婆们陆续来到“社社”。她们虔诚地上供、烧香、磕头,向“送子娘娘”提出让儿媳妇及早怀孕的请求,并愿心想事成。随后便请一个“搬不倒”,抓些红枣、花生等高高兴兴离去。那时,计划生育还没有被确定为国策,盼望儿媳妇“早生贵子”是这些婆婆们最急迫的心愿。“十里不同风”。有的村庄,“搬不倒”并不由进香的婆婆请回,而是由闹红火的队伍于当日傍晚“送子”到家。一是红火喜庆,二是人们还想借这个机会瞧一瞧人家不常出门的新媳妇呢。
高跷舞翩跹
“社社”,结社而闹红火,是为社火。它是村里“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站。元宵节的各种红火,如舞龙、耍狮、踩高跷、抬阁、背棍、跑驴、划旱船等等都由这里组织,在这里集中出发。只是各村只能搞其中传统的几个强项,不可能样样占全。
只要是平遥老乡,提到我们村,都会说:“侯郭、游驾、道备村,娶媳妇扛的是稻黍(高梁)棍。”我至今咂吧不出这话的准确含义。想来,一是说这里比较穷,要不,怎么娶媳妇这样的终身大事,迎亲的仪仗扛的是稻黍棍呢?二必是指三个村是近邻。“游驾”,距我们村东的文昌庙不足一里,而绕过我们村北的真武庙,跨一道水渠便是“道备”。三个村“鸡犬之声相闻”,许多人家还沾亲带故,象我的五婶,娘家就是“道备”,因此,元宵节各村闹红火的队伍便年年互相走动。
“游驾”出名的是高跷,在正月十四至十六间必择一日来我们村。队伍的前导是以敲钹为主的鼓乐,后面跟着三四十架踩着的高跷,踩高跷者都着戏装,有扮像俊俏的小媳妇,也有象猪八戒一样的丑八怪。随着“叮铛、叮铛”的钹声,高跷队沿街有节奏地夸张着行进表演,那扭捏作态常使人忍俊不禁。一条长木凳挡住了队伍,高跷队高高兴兴折向街旁好客的大户人家的“庄儿”(打麦场),使出浑身解数尽情表演。最惊险刺激的是“庄儿”上放着一条长木桌,高跷一架架依次瞬间的跨越!主家随后便递上了“顺风烟”与零钱酬谢。队伍又上街了,累了,就一屁股坐在街边较低的房顶上歇息。“游驾”的高跷特高,最高的架用的竟是播种用的耧上的耧杆。后来我在省城太原,见到的是不足一米高的高跷,便嗤之以鼻——哼!这也能叫高跷?
神游“黄河阵”
道备村有我们村三个大,曾经在这里长期设过乡政府。村大便气粗,元宵节闹红火的项目之一是“游黄河”
啥叫“游黄河”?道备村村子里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空地,节前,村公所便早早组织村民在这里用高粱杆搭建成一个约有一万平方米的“迷宫”。“迷宫”的“墙”有一米高,间隔一两米,“墙”上就有一盏灯——那时农村没有电,是底部用几根捆着的高梁杆做灯柱,上面固定着一个直径约十厘米、厚二三厘米的圆木盘,盘上放着一个小碗,碗里盛麻油,油里泡着一根棉花搓成的灯捻,我们都称之为“麻油瓜瓜”灯。这“迷宫”里“道路曲折”,进口有若干,但只有一个进口进去后可找到出口,从其它进口进去走着走着便进了死胡同。即使是从正确的进口人内,里面又有叉道若干,走不对仍然出不去。这“迷宫”就叫“黄河”,寓黄河九曲十八弯意。长大了,看《水浒传》,觉得这“游黄河”好似进了“祝家庄”:“好个祝家庄,尽是盘陀路。容易人得来,只是出不去。”当夜幕低垂,天上是月朗星稀,地上是星罗棋布的数千盏“麻油瓜瓜”闪亮,红男绿女,人头攒动,嘻笑声不绝于耳。置身于“黄河游”中,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游黄河”,必须是在正月十六,也叫“游百病”。乡亲们希冀通过这年初的一游,便能全年百病祛除,身体康健。
晋剧爱煞人
平遥乡俗,有的村正月十五要唱戏,有钱的村子一唱就是五天,一般的唱三天,没钱的就请孝义县的民间皮影、我们叫“灯影戏”来。1953年的元宵节,我们村“写戏”三天。年前,村公所的“乡保”便沿街敲锣告知。“铛”,“铛”……几声锣过,就喊:“各位村民注意了,咱村十五写戏了,这戏可要卖票了,每户平摊×张了”。戏台在村南头的狐偃庙(狐偃,即晋文公舅父,是辅佐晋文公称霸诸侯的重臣之一)里。庙门前还贴着用广告色写的海报,海报上少不了“文武带打、灯光布景”八个字。什么“灯光”?不过就是几盏大汽灯。什么布景?不过是用几张屏风或有画的布做背景。入夜,戏台上挂着的几盏雪亮的大汽灯,三遍锣鼓敲罢,戏就开了。“宁愿跑得丢了鞋(读hái嗨),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程玉英是晋剧表演艺术家,现年过八旬,任晋中艺校名誉校长,也是我们平遥老乡。尽管我们村请的不是程玉英的剧团,但对晋剧,大人们都喜爱,十里八乡的戏迷看客都来了。那时我小,根本不知道唱的是哪一出。要是武打戏,武将们在台上打将起来,我还能瞪着眼,站在自带的板凳上看一阵子。最怕是那些文官或女人们出来,坐在椅子上咿呀咿呀,嗨嗨嗨嗨唱个没完,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真能把人急煞。小孩子家,谁有那个耐心?这时,兴趣就转到了庙门外沿街摆着的地摊小吃上。麻油灯下,也有的是吱吱作响的电石灯下,那盛在金黄的大铜锅里的豆腐脑,那吱啦一声就在鏊子上翻个身的水煎包,那调味飘香薄如煎饼的碗秃,还有那别有一番滋味的牛杂碎、羊杂碎……样样使人垂涎欲滴。但在我,只能挑其中一样吃,因为母亲只给了伍佰元,就是现在的五分钱。当时,伍佰元能买一碗豆腐脑。
探寻灯节源
故乡平遥的元宵节是传统的民间艺术节。“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我的父老乡亲们在这个节日期间尽情欢乐,带着一个好心情,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耕、春种、夏管、秋收……
平遥与元宵节有着不解之缘。据说,元宵节始于西汉。当时,周勃、陈平勘平“诸吕之乱”,请后来开启了中国历史辉煌“文景之治”的刘恒登基。登基之日,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登基纪念日,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正月为元月,夜在古语中为宵,于是便有了元宵节。刘恒八岁封代王,在“代”这块地方生活了十七年,都城先为晋阳,后迁中都,中都就在今平遥县城附近。中都是汉文帝发迹的根据地,他继位后常给这里以特殊政策照顾,以利百姓休养生息。中都的先民当然会在元宵节狂欢庆祝。今日平遥,元宵节“晋商社火节”搞得那样多姿多彩,答案只能是:平遥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年节文化源远流长。
(责编 一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