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可以“下课”,但精神不能带走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教材改革,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在一部分人群中引起争议,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从没有哪一部教材改革像语文教材这么敏感。因为语文教材,尤其是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并非仅仅是承载语言文字知识的简单载体。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教材,除了负载着向下一代传授母语的责任,还有向他们传递本民族、本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任。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是在接受一种精神的熏陶和培养。所以,语文教材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不那么简单,这也是鲁迅被“下课”引起巨大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次,一些地方“不约而同”对语文教材“大换血”,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诸多大家的经典名篇被“踢出”,本来并非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时代在发展,语言文字也在发展,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一成不变。我们大可以随手找到各种理由,而且是很有道理的理由去“更新”其中的内容。鲁迅的文章有没有,有多少并不是问题。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对鲁迅如此情有独钟,对鲁迅的文章被剔出语文教材感到“委屈”,甚至有点“愤怒”?难道仅仅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是经典吗?亦或是像有人说的:这是意识形态在作祟,人们对鲁迅的敏感,源于一种价值与立场的焦虑。
  依笔者之见,并不尽然。人们对鲁迅“下课”的焦虑,源于鲁迅的经典无人能够代替,源于有一种东西来源于鲁迅的“经典”,她就是那种叫“精神”的东西。这种精神,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对中国来说都是稀缺的。而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尤其是普遍公认的大师级代表又是凤毛麟角。70余年以来,有鲁迅在,无人能出其右。有人能够创造“经典”,可他没有那种精神;有人具备那种精神,可他创造不出“经典”。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毛泽东将鲁迅的精神概括为“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的斗争精神”、“他的牺牲精神”。作为政治家,毛泽东的评价恰如其分。但还有更多的“知识分子”更注重鲁迅的爱憎分明、不屈不挠,尤其是鲁迅的质疑、批判精神。无论任何时代背景,不管站到“左”还是“右”,质疑和批判精神,都是构成一个完整、独立人格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尤其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而长久以来,很多知识分子所欠缺的恰恰又是这种精神。
  越是稀缺,越显珍贵,越被需要。鲁迅也好,鲁迅的经典也好,是否从课本中“撤退”并不是问题,我们还需不需鲁迅帶来的精神才是问题所在。如果拥有这种精神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还会在乎鲁迅“下课”吗?还会“委屈”吗?■
其他文献
很多人创业,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这往往会带来一个问题:你会去追热点,比如说现在什么热,你就追什么,而不是我有一个理想,想要改变什么,然后去创业,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如果你没有一个理想,不是发自内心想去改变社会的一个痛点,或者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特斯拉,让新能源成为这个社会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那你就很难坚持很多年。  创业,其实可以从你的身边、你的行业、你的上下游开始找到一个痛点去想,去想五年、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形成符合事业单位规律和特点的用人新机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是落实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基础。实施岗位管理就是要打破身份管理,有效地解决身份管理带来的种种弊端,实现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逐步建立规范、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使人事管理工作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的确,理论宣传始终是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理论宣传是党报的传统和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名字并不为今天的人所熟知,但是他所提出的“比较优势”贸易原理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李嘉图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成功的投资者。李嘉图在投资实践中遵循了一个简单原则:形势坏的时候多半不会如人们所想象那么坏,好的时候也不会如他们所预期那么好。当人们以情绪支配理性的时候,就会因为过于乐观,把价格炒到了难以持续的高点;或是因为惊慌失措,导致价格的崩溃。对于李嘉图来说,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80例患者,经过治疗,总有效率为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