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深度备课的二三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ngyuan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就是备好课,但是对于任教班级多,任教年数长的老师来说,同一节课的内容只备一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深度备课就是指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总结课堂经验,分析课堂效果,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结构,深度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对课堂再一次进行预设的过程。深度备课是增强教授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授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有效途径。作者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为例,谈谈对深度备课的看法。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备课 深度备课 有效备课
  一、深度备课具有不置可否的现实意义
  1.从学生方面说,深度备课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有效教学。《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自以为熟练地将知识以大人的眼光和专业的角度剖析给学生看,殊不知这些在我们看来博大精深的文明和源远流长的岁月,对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在第一次课中的表现,在课堂上得到学生各方面的反馈,我们所准备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是让学生知之、好之还是乐知。课后我们进行反思和总结,去其糟粕,择其乐者从之,完善教学设计进行深度备课。深度备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全新体验与认知。
  2.从教师本身说,深度备课可以促进教师能力再发展。重复上课会消磨激情,并且很多环节的内容会跟随记忆的退减发生渐进性遗漏,对课堂的控制力也会减弱,不利于保持课堂正常的教学节奏。千篇一律的东西总是乏味的,上课内容环节、教学教法等若是一成不变,那么教师极可能在无限循环的逻辑思维中困倦,尤其是对于一个年级里带班多的老师,连续进行相同内容的授课很容易在精神上衍生出疲乏感和挫折感,轻则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重则使老师对自己的工作麻木懈怠,丧失对历史教学事业的热情。对于资历深的老师来说,在每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重复一次的教学中,也很容易随遇而安,消磨斗志。因此,教师应进行深度备课,不断更新自己的“武器库”,不断对自己发起新的挑战,让自己在面对新的征程时充满期待、斗志昂扬。
  二、深度备课的具体做法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为例。
  1.重组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一切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科书主体进行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增减都会依据教材而定,所以重新研读教科书,对第一次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度剖析十分必要——教学中是否切实体现了教材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地展示了重要知识点,是否将每个材料每个环节的效用发挥到最佳。在深度备课中,我们可以根据课堂的效果和需要新增时下热点,酌情删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必要时可以联合其他学科备课。例如:在本课第一部分《文字的演变》中,初次上课时教师是直接在多媒体上展示甲骨文中的拟人字,让学生猜字义,课下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听取同学的意见,得到甲骨文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的反馈。再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稍作整改,展示一些现代汉语的简体字,并与甲骨文的造字进行对比,从而解释甲骨文中的拟人,形声字,接着联系语文学科小学阶段有关于形声字和拟人用法的课,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甲骨文的具体认识。
  2.调整教学环节
  深度备课是教学步骤的细化,教学环节的整个顺序和搭配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如果原有的环节串联合理,就不用进行修改,如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各个环节的内容就要重新整合调整顺序,以求教学的高效率。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要考虑可操作性,更要考虑可实现性。深度备课可以将第一次备课中没考虑到的因素加入,将效果不佳的部分调换或移除,达到教学环节的合理高效。例如:第二部分《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小字处有关于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初次备课教师略微讲解,一笔带过。深度备课中,在“过程与方法”中加入了“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通过创设、探究等手段了解先秦时期古人伟大的文化成就并解決疑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课前搜索哈雷彗星的相关事件,以小见大,不仅让学生对先秦时期天文的先进产生认同感,进一步证明本课的题眼“勃兴”,而且激发他们对几千年前就发现这一现象的先祖的敬畏之情。
  3.转变教学方式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产生经验的过程。学生是教育的起始和终结,新课标下的备课更应该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扬。第一次备课教师会因为没有实际效果为依据,备课时往往从自身的感受和预想出发,偏向以教材为核心,致备课陷入以教师感受为主的怪圈中。那么在深度备课中,转变教和学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就很重要了,教师建立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窗口,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反馈中提取到譬如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是主动探究还是被动接受等信息,进而完善教学设计。通过深度备课,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中,更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师生共同探究,从而构建有效课堂。例如:在第一部分《文字的演变》中,提到金文和大篆为更规范的文字。这里教师不做过多解释,只强调是逐渐进步的字体。课后学生反映不知道为什么是进步的字体,于是教师在深度备课中改变教授方式,设问“金文的规范,体现在何处,为什么算规范”,学生自主或合作进行探究并作答,而后根据学生的答案,教师梳理从甲骨文到大篆这一系列的发展,得出字体“进步”的结论。如此,学生自身思维得到锻炼和启发,也将文化的递进与发展生动形象地汇入学生的知识海洋中。
  三、深度备课的注意事项
  1.深度备课不是重复备课
  备课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课堂预设进行的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而不是循环的。教师在多次重复某一节课的教学后,似乎对教材了然于心,对内容烂熟于胸。事实上,这样简单、机械重复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教材、对课标的内化和转变。教师做到自身对知识的储备消化、对课堂的适度把握、对学生的认知了解,在三者之上进行合理的融会贯通,从而完成由表及里的内化过程,而这三者的生成都是随机且无限发展的。所以,深度备课不是重复内容,而是综合的内化与生成。   2.课程资源的再整合再利用
  课程资源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本,好的课程资源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事半功倍,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易执著于追求趣味而顾此失彼,导致选用的资源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深度备课中,我们可以调查学生的兴趣方向和范围,选取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资源,并且将课堂上学生突发的灵感,师生间的交流这些动态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整合做到充分、充足、灵活,更具针对性。
  3.课后务必及时反思调整
  人的记忆随时间是逐渐减退的。为了做好深度备课,所有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及时反思,将第一次课的整个过程重新审视一遍,总结课堂中成功之处,看到不足之处,将互动成果和突现灵感等記录下来,做到理论—实践—理论的印证循环,不断完善教案,备课层层深入。
  总之,深度备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教学也是如此,在实践中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将结论于实践中检验,深度优化教学设计,最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全面开展和高度重视深度备课对于促进中学历史有效教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辉.中学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陈志刚.创新历史备课模式——兼谈各科备课模式创新思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2):59-61.
  [3]宫少华.让语文历史联合备课[J].语文建设,2014,2:17-18.
  [4]樊汉彬.关于历史备课内容与方法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34(10):89-93.
  [5]吴松钦.中学历史教学的“深度备课”[N].教学与管理,2011(7).
  [6]程福勇.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备课[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3,6:80-80.
  [7]张帆.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如何用有效备课打造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8]杨俊明.中学历史教学分层备课的思考与实践[N].甘肃教育,2013(5).
  [9]王亢.中学历史备课有讲究[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8:197.
  [10]徐孝华.中学历史备课点滴谈[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20:29.
  [11]郭春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提高备课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3(12).
  [12]刘大忠.浅谈历史学科的有效备课[J].新课程(中旬),2013(08).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历史知识和规律的认知理解,而且要注重探讨式的教学运用,更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探讨式的学习转变,选取适宜的、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从而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探究、讨论,增强历史学习的独立自主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探讨式教学 教学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学生的主动性思考和探究为重点,在课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政治课堂要培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强的学生,要打破传统政治课堂教育的常规,注重对学生政治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參与式的实践体验,在合作、开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对政治问题的讨论,在对政治问题的讨论和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的政治课程知识。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 自主参与 实施现状 提高策略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
摘 要: 高中历史教学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其有效性,与历史故事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与历史故事融合性的讲解过程中,增强历史教学的通俗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历史故事在历史事件中的关联性,从而借助重要的历史教学素材,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内容,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历史故事 有效性  高中历史教学要与历史故事相联系,要注重剖析和探索历史故事内蕴的价值,以历史故事中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教学发生巨大改变。教师授课方法在不断革新,并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强课堂教学动力,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培养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又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面。因此,小组合作模式有助于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小组合作 高效课堂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一根粉笔
摘要:“计算机数据处理”是石河子大学农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计算机数据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包括教材选择、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关键词:数据处理;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春艳(1982-),女,新疆哈密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龚江(1976-),男,新疆奎屯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
目的:观察杨桃果总黄酮对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methlester,L-NAME)所导致的高血压大鼠降血压作用,以及对大鼠心脏,心肌组织的影响,探究其降血压机制。方法:制备杨桃果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Averrhoa carambola L.fruit,TFACF)取新鲜杨桃果实榨汁,滤液加乙醇回流。石油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