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实施,吹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新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传统的注音、释词、归纳段意和中心的课堂教学已得到改观。许多语文教师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构建出不少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的课型,一扫语文课繁琐分析、灌输加训练的沉闷气氛。课改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展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各种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教学模式形成语文教学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的丰富内涵决定了教学模式的丰富多样性。无论何种模式,其宗旨都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主,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在实践中建立起各类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教学模式的类型有问题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等。在这些模式当中,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模式是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认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是由教材、教师把现成的“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在教师的训练下,学生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他们习惯于等教师公布答案后花工夫背下来;他们习惯于跟着教师按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逐步掌握由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这样的接受性学习虽然也需要,但是,它本身存在的被动性、强制性和简单重复性等不足之处,也是需要加以改变的。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在民主、平等、开放、激励的基础上,重在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探究的内涵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自己研究探索发现问题,通过质疑、讨论,或者辩论等形式,探趣、探妙、探神、探法,于细微处探问题,于问题中探思索,于思索中探方法,于方法中探能力。当然,探究的形式有很多,也并不是每课都适合运用讨论、辩论或者互动之类的形式。只要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即使是简单的几个问题的解决也能够体现探究性。
二、探究性教学的过程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引导自主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对知识进行探究→延伸拓展。
这里就以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例加以阐述。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约占40%的比例,这些文言文大多属于浅易的文言文,难度不是很大。由于学生长期养成的依赖习惯,除了等教师讲解分析外,自己对课文内容常常不主动学习。其实,教材已将疑难处通过注释的方式一一标明,如果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就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引导自主学习
引导自主学习是探究性教学的第一步。只有迈好这一步,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探究知识。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前的预习,通过注释、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这是下一环节的基础,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那么,如何引导自主学习呢?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式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历史事件,都可以以古今联系的形式,或以讲故事或以设疑等形式导入课文,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人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场,使学生备受吸引;像投石激浪,开启学生思维大门。
如《孙权劝学》,可从学生熟悉的三国人物形象谈起:“曹操、刘备、张飞这些人物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样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然后,明确学习目标,可用多媒体形式展现或者用口头表述:“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记录下来,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时做到知觉整体,重在朗读,读通读顺课文,读出感情,了解文章的大概,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学生质疑问难、品味探究课文奠定基础。
(二)学会合作交流
如果说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个体活动,那么合作交流则属于集体活动,是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合作交流,既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也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经过比较、分析,借助班级同学集体的力量,获得正确的结论。在文言文教学中,文意的理解是难点。过去的做法是教师逐句逐段讲析,既乏味又没有效果,学生仍不能理解意思更无法牢记,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现在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掌握文意,这是对文言文教学的一大改进。简短易懂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解决;对于篇幅稍长有点难度的文章,则小组内共同探讨,再把不懂之处向教师提出,师生共同解决。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我这样设计: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3.分析人物性格。
学生自读,整体感知,结合注释,了解文意,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接着,让学生分“元方”、“客人”、叙述者三个角色用现代汉语对话朗读,这样就能牢牢掌握文章的意思。
最后,进行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质疑、讨论、解疑,做好讨论笔记,以备发言。
与学生讨论的问题有: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欣赏元方吗?欣赏他哪些方面呢?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古文的题目没取好,“陈太丘与友期”只是事情的起因,应改为“元方……”,你说说看,改什么好呢?
通过研讨,学生思路打开,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三)对知识进行探究
对知识的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包括理解内容、文段句意,品味语言领悟、写法技巧等。这些知识点不是分割学习,而是通过精心探究,由点到面,举一反三地掌握学识。探究重在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最能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思”就是学会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质疑能力的基础。只有发现了疑难问题,才可能深入探究;解决了疑难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会,才能享受豁然开朗的快乐。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进而解决问题能活跃思维,激活创新意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怎样设计问题呢?问题的提出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样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然后,进一步从内容到语言,从语言到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谈看法、摆见解,相互启发,寻找答案,鼓励追根问底,鼓励有个性的看法。
比如,学习《三峡》这篇课文,在朗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设疑:“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回答出“在于山水”。学生回答正确,应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最美在山水。然后,进一步思索:“文章如何写山水,体现出山水的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引导深入探究:“作者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请你们探究夏季、春季、秋季的水,它们是怎样的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得到:三峡的夏天美: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
三峡的春冬美: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
三峡的秋天美: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
这样逐层深入探究,自然而然引入到对语言美的品味中。通过朗读思考,学生可以品味出《三峡》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品味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并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因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是靠精妙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要让学生对字词、语句加以咀嚼、推敲,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不仅文言文教学如此探究,现代文教学也可以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内容先思考,再深入探究,紧扣词句,琢磨字里行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文章局部、细节到整体深层探究,最终探索到文章的真谛。这样既教给学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又能够养成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延伸拓展的探究
还是以《三峡》为例,课堂学习完后,进行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可以这样设计:“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呢?相信同学们不亚于郦道元!”
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在课堂上展现个性,升起思维的明灯,闪烁智慧的火花,体会语文的魅力!
(责任编辑 韦 雄)
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的丰富内涵决定了教学模式的丰富多样性。无论何种模式,其宗旨都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主,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在实践中建立起各类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教学模式的类型有问题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等。在这些模式当中,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模式是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认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是由教材、教师把现成的“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在教师的训练下,学生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他们习惯于等教师公布答案后花工夫背下来;他们习惯于跟着教师按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逐步掌握由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这样的接受性学习虽然也需要,但是,它本身存在的被动性、强制性和简单重复性等不足之处,也是需要加以改变的。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在民主、平等、开放、激励的基础上,重在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探究的内涵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自己研究探索发现问题,通过质疑、讨论,或者辩论等形式,探趣、探妙、探神、探法,于细微处探问题,于问题中探思索,于思索中探方法,于方法中探能力。当然,探究的形式有很多,也并不是每课都适合运用讨论、辩论或者互动之类的形式。只要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即使是简单的几个问题的解决也能够体现探究性。
二、探究性教学的过程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引导自主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对知识进行探究→延伸拓展。
这里就以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例加以阐述。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约占40%的比例,这些文言文大多属于浅易的文言文,难度不是很大。由于学生长期养成的依赖习惯,除了等教师讲解分析外,自己对课文内容常常不主动学习。其实,教材已将疑难处通过注释的方式一一标明,如果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就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引导自主学习
引导自主学习是探究性教学的第一步。只有迈好这一步,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探究知识。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前的预习,通过注释、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这是下一环节的基础,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那么,如何引导自主学习呢?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式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历史事件,都可以以古今联系的形式,或以讲故事或以设疑等形式导入课文,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人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场,使学生备受吸引;像投石激浪,开启学生思维大门。
如《孙权劝学》,可从学生熟悉的三国人物形象谈起:“曹操、刘备、张飞这些人物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样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然后,明确学习目标,可用多媒体形式展现或者用口头表述:“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记录下来,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时做到知觉整体,重在朗读,读通读顺课文,读出感情,了解文章的大概,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学生质疑问难、品味探究课文奠定基础。
(二)学会合作交流
如果说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个体活动,那么合作交流则属于集体活动,是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合作交流,既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也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经过比较、分析,借助班级同学集体的力量,获得正确的结论。在文言文教学中,文意的理解是难点。过去的做法是教师逐句逐段讲析,既乏味又没有效果,学生仍不能理解意思更无法牢记,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现在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掌握文意,这是对文言文教学的一大改进。简短易懂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解决;对于篇幅稍长有点难度的文章,则小组内共同探讨,再把不懂之处向教师提出,师生共同解决。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我这样设计: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3.分析人物性格。
学生自读,整体感知,结合注释,了解文意,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接着,让学生分“元方”、“客人”、叙述者三个角色用现代汉语对话朗读,这样就能牢牢掌握文章的意思。
最后,进行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质疑、讨论、解疑,做好讨论笔记,以备发言。
与学生讨论的问题有: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欣赏元方吗?欣赏他哪些方面呢?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古文的题目没取好,“陈太丘与友期”只是事情的起因,应改为“元方……”,你说说看,改什么好呢?
通过研讨,学生思路打开,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三)对知识进行探究
对知识的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包括理解内容、文段句意,品味语言领悟、写法技巧等。这些知识点不是分割学习,而是通过精心探究,由点到面,举一反三地掌握学识。探究重在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最能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思”就是学会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质疑能力的基础。只有发现了疑难问题,才可能深入探究;解决了疑难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会,才能享受豁然开朗的快乐。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进而解决问题能活跃思维,激活创新意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怎样设计问题呢?问题的提出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样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然后,进一步从内容到语言,从语言到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谈看法、摆见解,相互启发,寻找答案,鼓励追根问底,鼓励有个性的看法。
比如,学习《三峡》这篇课文,在朗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设疑:“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回答出“在于山水”。学生回答正确,应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最美在山水。然后,进一步思索:“文章如何写山水,体现出山水的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引导深入探究:“作者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请你们探究夏季、春季、秋季的水,它们是怎样的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得到:三峡的夏天美: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
三峡的春冬美: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
三峡的秋天美: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
这样逐层深入探究,自然而然引入到对语言美的品味中。通过朗读思考,学生可以品味出《三峡》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品味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并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因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是靠精妙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要让学生对字词、语句加以咀嚼、推敲,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不仅文言文教学如此探究,现代文教学也可以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内容先思考,再深入探究,紧扣词句,琢磨字里行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文章局部、细节到整体深层探究,最终探索到文章的真谛。这样既教给学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又能够养成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延伸拓展的探究
还是以《三峡》为例,课堂学习完后,进行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可以这样设计:“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呢?相信同学们不亚于郦道元!”
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在课堂上展现个性,升起思维的明灯,闪烁智慧的火花,体会语文的魅力!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