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忆,最忆是北大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3196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1956级新闻学子入学50周年聚会,绝对是个颇有创意的主张。在京的孙文芳同学提出过,可惜一年前,他不幸殉职,又经张虎生、洪民生等同学再次提出,立刻得到大家热烈响应。
  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那一届招生政治上稍稍放宽,有点不拘一格取人才。其年只有北大、人大、复旦有新闻专业,北大、人大新闻系就是新闻界的“黄埔”。入学学子个个“欲上青天揽明月”。
  燕园未名湖,湖光塔影;大屋顶教学楼飞檐斗栱,“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北大精神,科学,民主,兼容并包。学子们如鱼得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之乐”一年,1957年大鸣大放,紧接着反右派斗争,反白专道路,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鲦鱼”纷纷落网。
  然而,青春忆,最忆是北大。接到“北京大学1956级新闻学子入学五十周年聚会”通知,哪怕远在天涯,即使当年落网的条条“鲦鱼”,也都赶来,会聚北京,会聚今来雨轩。
  “旧雨”犹是今来雨,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握手竟然浑不识,称名才惊呼热衷肠。倏忽50年,有的成了部长,成了名重一时的学者教授,成了中央或地方新闻单位领导人,有的还是一介布衣。然而,称名犹是
  叫得最多的是“老眯”,他带了一架新式的功能先进齐全的数码像机。这里那里,忙着给大家照相“老眯”真名张继国,他眼睛有点小,眯眯的,同学就亲切地叫他“老眯”。“老眯”可不是简单人物,当年他曾代表北大摘取高校乒乓球双打冠军。我们入学正赶上北大创办文学期刊《红楼》,《红楼》每期的封面、插图,几乎都出自张继国之手。张继国已经是出版界教授级的编审了,大家还依旧亲切地叫他“老眯”。
  曾任新華社北京分社社长、中国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的周鸿书同学,中风多年,也坐着轮椅来了。儿子开车,老伴送他来。说话已经口齿不清,仍热情和同学握手寒暄。照相如宴,坚持到最后。可惜,两天后他就上了八宝山,这是他和同学们最后一面。各地来京聚会的同学也最后送他一程。
  一位同学向我自报姓名,并介绍他的老伴,老伴还能见出青春时的不俗。他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二年级时被学校除名,黯然回家。他的不幸遭遇,时在念中。改革开放之后,我出版一些长篇小说,有一年,忽然接到他一封信,说他读到我的作品很高兴。然后讲他离校后的生活,在家乡一家工厂做职员,一对儿女颇有出息,现在生活还不错。读了他的信,心里生出些慰藉。
  这次,他又对我说,你在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青春忆,最忆是北大》,收在《我观北大》一书中,并说起文章内容。这篇短文,我都几乎忘了,难得他还记得。经他提起,顿时鲜活起来。那题目是从白居易《江南好》词中移过来的。《江南好》三首,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青春忆,最忆是北大》,换了两个词。
  我心中一直有个谜,这样淳朴的一个人,当年怎么定了一个“坏分子”,被校方除名呢?班上一般同学谁也不敢问。直到今天,也不便当面问他。
  聚会之后,与何煦昭,邹安寿同学谈起往事,我提起心中的谜。何、邹笑了,原来校外来信揭发的,就是他现在的老伴。当年,她是一名纺织女工,上大学前,两人已经恋爱。上北大之后,她发现他欲反悔,就写信给学校告他“陈世美”。就这样定了个“坏分子”,被学校除名。
  我听了瞠目结舌,哭笑不得,完全是一篇荒谬小说。
  何、邹说,这倒成全了他们的婚姻,他遭了厄运,两人又走到一起了。
  窥一斑可见全豹,那个年代的荒谬,制造了许多悲剧。这就是历史,人类的历史就这样混合着荒谬,混合着血泪。
  但人们心里还需要美好的东西支撑,这样才能怀着希望继续往前走,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一次颇有创意的聚会。(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今年是建党85周年,还是抗大建校70周年。作为抗大总校四期学员,我深深体会到没有党的教育栽培,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今年88岁了,入党已有68个年头,如果说把大海比作祖国和党,那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我出身于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早年在上海的里弄里开一个小小的裁缝铺,辛苦地养活8口人,虽然全家人勤奋地工作,但是每到年关,家里还是坐满了讨税要债的,母亲向来人苦苦哀求的面容,现在还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兵团下乡时,忽然有一天听说村里来了唱戏的,已经到邻村的瓦房大队。这对穷乡僻壤的人们来说自然是无限的欣喜。  戏从来都是一个个村子挨个唱的。3里一村,5里一庄。富村钱多,演两三宿,穷一点的村就留一宿。从一村到另一村戏文是接着演,那些戏瘾大的便跑到离家好几十里地的村子去看,一连看三五个村子,直到实在跑不动了才留恋地等待下一回。  瓦房大队离我们村有十几里地,尽管10多里山路不算近,可全村男女老少早已
北京劲松社区的高君今年75岁,她最偏爱4个儿女的小儿子高利。1989年高利结婚,高君和老伴把原单位分给他们的房子让给小儿子居住,自己居住在购买的房子里。  1996年6月,高君的老伴突然病逝,她一时六神无主。这时候,小儿子高利一家三口搬来与她同住,答应照顾她,负担母亲的全部生活费用。没想到不到3个月,儿媳就开始嫌弃高君,经常因为一些琐事,责骂老人。开始儿子还劝阻了几句,时间长了,儿子也对母亲冷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