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锦上添花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wh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喜欢语文,更近乎狂热地喜欢那一首首精美绝伦的古典诗词。可是,在教学中却发现,自己的这种狂热很难传递给学生。而现代信息技术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难题。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讲解诗歌鉴赏,能使古典诗词重新焕发出魅力,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 诗歌鉴赏 现代信息技术
  
  我喜欢语文,更近乎狂热地喜欢那一首首精美绝伦的古典诗词。可是,在教学中我却发现,我的这种狂热很难传递给学生。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典诗词年代越来越久远,大多文字生涩,思维跳跃性大,理解起来很困难。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人、一粉笔、一黑板,更是体现不出诗歌的美感。而现代信息技术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难题。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讲解诗歌鉴赏,能使古典诗词重新焕发出魅力,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1.入境绘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受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制约,许多本来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具有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诗歌教学中,“意象”解构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但“意象”教学也是一个相当难以把握的部分,自古诗词鉴赏就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说法。古人以画配诗,今天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把“象”图形独立出来,再用Flash动画的变化过程色彩鲜明地还原出其中的“意”,同时将教学重点十分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加深他们的印象,从技术上成功地突破性地完成从抽象到直观再上升到抽象的语感教育过程。比如在教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一诗时,学生反复诵读几遍后,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意,而且个别字词拗口,学生缺少亲身体验和地域限制,对于最经典的颔联中的“水田、白鹭、黄鹂”等并没有清晰的概念,自然会出现厌学情绪。这时候我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制作的颔联画面,学生顿时眼前一亮,被这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在陶醉的同时也更加深了对诗人风格的理解,真正领悟了什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也迅速地记住了这两句诗。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自然引出颈联和尾联的讲解:诗人陶醉其中,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孤寂寡淡,但早已厌倦了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这种悠哉游哉﹑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跟官场的角逐倾轧相比,显得多么闲适和清静。这样,学生在直观可感的画面中自然领悟了这首诗的主旨,而且印象深刻。
  2.渲染气氛,化无声为有声
  很多古典诗词在古代是用来唱的,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歌词。但流传至现代很多曲已流失,我们无法演唱。只有少数几首,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谱了新曲传唱。而配乐朗诵弥补了有词无曲的缺憾,无疑是诗歌教学的最佳方式。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缓歌慢唱、密咏恬吟,感悟诗人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法。杜甫曾说:“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之七)可见作诗改诗是要吟唱的,而配乐朗诵更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的功能,还有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而诗歌音韵美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诵读魅力。优秀诗歌能生生不息地感发生命,只要多读就能被诗人的感情打动。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感情的鲜活个体,他们富有悟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让学生反复诵读,强调声韵情感,以声入情,因声求意。这样,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体验诗的节奏、韵律,而且能探寻诗的艺术魅力,进入诗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在诵读中鉴赏诗歌,培养高尚的情操。在具体操作中,先播放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读,学生先听读,然后跟读,最后自读,而自读时选择合适的音乐是关键。《琵琶行》适合低回婉转的,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适合激昂高亢的。选择合适的音乐有助于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在教授《琵琶行》时,那一段精彩的音乐描写历来被人称颂,可是如何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却是个难点。于是我下载了一些琵琶曲,有清脆婉转的《春江花月夜》,也有高昂激越的《十面埋伏》,把这些名曲按照课文描写音乐的顺序剪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跟着音乐有感情的诵读。学生在音乐中真实地感受了或低徊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昂明快,铁骑交锋。在时而欢快流转,时而高昂激越,时而暂时休止,时而低沉幽咽的音调中,体会了琵琶女或欢快、或忧愁、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不用枯燥地讲解,不用简单地翻译,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它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无声为有声。
  3.全面提高,拓展知识面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如在教授杜甫诗歌《登高》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学生纵向了解了杜甫的一生,看到了更为真实全面的伟大诗人,认识到:同一诗人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诗风。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而如此大的课堂容量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完成的。
  4.注重科学,锦上添花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制作和使用课件,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媒体。只有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才能锦上添花。一篇新课文的教学,切入点是很多的,事先设计好的过程,在操作中也往往是多变的,牵着学生鼻子走就会缺乏教学的灵性。有的教师在课件制作时,按事先规定的步骤进行,归纳的内容也是预先设定;学生回答如果与之不符,教师就使尽浑身解数把学生往标准答案上引,甚至使教学陷入僵局。其实要打破僵局很简单,就是制作课件时预想出多种答案以供选择,为了应对课堂临时情况,也可以不给出标准答案,只以几种说法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适当总结。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语文诗歌教学不再枯燥乏味,现代化手段的科学运用,使古典诗歌精彩纷呈,锦上添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形态构成概念的阐释、创作过程中原则的把握和其造型手法的分析,以及对其审美判断的把握,总结了形态构成与设计的关系,并强调了形态构成对空间形体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形态构成 空间营造 表情呈现 美学判断  空间的塑造依靠围护结构,围护结构形态的变化,又使空间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形态构成是形体与空间关系的研究,是所有造型艺术研究的基础,
摘 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香港“古惑仔”电影曾经盛极一时,如今,虽然此类型电影的势头已不像当年劲猛,但影像之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笔者试图从导演自身所处的香港这一国际大都市独具的多元文化入手,分析探讨“古惑仔”电影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古惑仔电影 文化特征 刘伟强  对“古惑仔”类型电影的喜爱由来已久,写一篇关于此种类型电影评论的念头早已萦绕于心,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2012
摘 要: 张爱玲的小说意欲挣脱性别意识而最终落入女性身份的无意认同,其中的女性叙事,关涉有史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女性及其人生遭际,侧重“家”这一特定空间之于女性存在的独特意涵,观照女性在婚姻、身体等方面特有的心理活动,揭示了中国女性独特的生存之道和生存智慧,表达出对男权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及对中国女性未来的深层焦虑。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家 婚姻 身体 精神家园  张爱玲及其文字对于世人的
摘 要: 诗如美酒贵在醇,岭南名相张九龄的诗歌就具有清醇的特点,其诗笔之简约清淡,诗韵之含蓄蕴藉,诗情之意切真挚,在初盛唐的诗歌史上留下永恒的一笔风流。  关键词: 张九龄诗歌 “清醇” 诗笔 诗韵 诗情  诗如美酒贵在醇。于我中华大气恢弘的诗歌汪洋中,虽有多式风貌质格各领风骚,然醇诗一格,总有别样风采,吸引着历代读者为之沉醉陶然。值得一提的是,“岭海千年第一人”张九
摘 要: 语文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凡的语文素养,又要有把这些个人素养转化成学生素养的能力,更要时刻关注学生“学”的状态、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案。只有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不断丰富语文素养,练就独特的“长袖”,才能用教师的个性成就学生的个性,成就学生的未来。  关键词: 名师风采 语文素养 文化底蕴 教师个性 学生个性  在这个追求个性思潮、强调个性张扬的年代
摘 要: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解读作品。本文以汪端为例,展示知人论世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汪端是清代才女,但是她的诗歌中很少涉及私生活,而且诗歌中充满冷色调,联系汪端生平与诗歌进行解读,则可以看到汪端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知人论世法 汪端  文学是人学,是研究人类心灵的历史。古代文学是与古人对话,古人的作品
摘要: 穆旦的晚年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其丰富性与复杂性难以尽述。本文简要分析穆旦的一组无意中互相联系着的作品,即《春》、《夏》、《秋》、《冬》,以窥见这位杰出诗人的晚年诗歌的一种风貌。  关键词: 穆旦晚年诗歌 悲剧意蕴 晚年心境  诗是适合于表达具有“异端”性质的情感和艺术经验的样式。在“文革”期间,有一些受到迫害、失去写作权利的诗人,用珍贵的文字记录
摘 要: 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说有部分人比较自我、自私。广义上的企业纪律文化是指现代国有企业在有效开展内部廉洁制度管理、员工纪律管理团队建设、纪律文化环境建设、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企业独特标签意义的有形和无形的部分,有形的部分主要是指现代国有企业用于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无形的部分指企业员工对企业制度的理解并内化成自觉的行动。在高
摘 要: 音乐作品分析是建立在曲式学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技术分析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一些相对常见的基本曲式类型,而忽略了一些较为复杂的、难以界定的“非常规”曲式类型。“非常规”曲式类型作为音乐作品结构样式的组成部分,需要对其形态与结构特点做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帮助学生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曲式现象作出合理而全面的解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高师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乐段为例
摘 要: 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学习表达技巧,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并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有了参照、借鉴,使学生乐于表达。教师应着眼文本特点,从命题、选材、结构、表达四个角度指导学生学习模仿,将文本中写作技巧迁移到课堂练笔、习作中来,帮助学生博采众长,为习作起步助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写作技巧    长期以来,小学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