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景象,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引起我们反思的现象。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们的“常规武器”,是教学中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那么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技巧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下面结合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问题生成:你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的兴趣和力度吗?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那么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让学生感兴趣,同时又有思考力呢?
  1.问题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去领悟。教学中可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
  2.问题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加“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阅读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可见,提出有思考兴趣的问题应该做到“切”——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问题跟进:你知道下一个问题该在哪里等候学生吗?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问题连续跟进的过程。因此,下一个问题应该在哪里等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上一问题的“诱导”下走出的距离来确定,及时调整。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我们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问题是如何跟进的。
  师:课前有不少同学问我:“老师,愚公面对两座高不可攀的大山,为什么不采用‘搬家’的方法?‘移山’主张是不是太愚蠢,太盲目了?”这节课我们就想和同学们探讨这个问题。
  生:愚蠢。
  生:不是盲目的。
  生:就是笨!
  生:就是聪明!
  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中有关愚公的语句找出来分析分析,再下结论怎么样?(当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而没有作深入分析时,钱老师适时提出建议。)
  生:我认为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不是盲目的。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看出他苦于“迂”“塞”,而移了山就可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由此可见,他清楚地知道移山的好处。
  生:我认为笨。课文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而愚公“年且九十”,“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愚蠢了。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依据,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移走山了。能移走吗?(争论似乎又走入了尽头。于是钱老师跟进了问题。)
  生:移不走山。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见运土石的工具太简单,运程太遥远,运送一趟周期太漫长。另外,从“虽我之死”看出:愚公自己也承认他活着时移不走两座山。
  生:我同意移不走的观点。从“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句看出:大山并不是愚公他们移走的。
  生:我反驳:“虽我之死”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还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是因为山神“惧”愚公挖山“不已”,自己没了藏身之地,“告之于帝”后“帝感其诚”的结果。
  生:即使没有神的帮助也能移走山的!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话让我明白愚公移山的意志与决心: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无穷无尽,这样水滴石穿,就一定能“啃”掉这座大山。
  师:分析在理。还有同学认为山移不走吗?(学生摇头)如此看来,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了。用这样的话驳斥智叟,他能回答吗?
  生:只能无言以对了。   师: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大山”,我们该如何面对呢?(争论画上了句号,可讨论的意义仅在于此吗?钱老师又跟进了问题。)
  可见,在学生力所不及时跟进问题,要追求当——提出的问题切忌大而无当,切忌内涵与外延不明确,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跟进的问题要能让学生步步上台阶。
  三.问题调控:你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核心问题上展开了吗?
  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核心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可见,教学过程一定要确立重点问题,求“精”——教师提问有时要在核心问题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就成为空话,就势必出现课堂上“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的问题。
  四.问题细节:你使动态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生动了吗?
  有时候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突发事件,虽然它们让教师跳出了备课的设定思路,但是只要教师准确的把握,灵活地应变,巧妙地应对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将这样的看似不和谐的意外之音,当作思维火华的升华,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我们先来看于漪老师的一堂语文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于漪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于漪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
  乙同学站起来说:“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漪老师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
  众生沉默不语。于漪老师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老师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于漪老师对于课堂动态细节问题的处理,就在于她因势利导的智慧。它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不是虚情假意的做作,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品性、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总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越是平凡中往往越蕴涵着伟大。只有从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中抓起,优化课堂提问,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既是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化的关键之举,又是学生“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触发的引信,觉悟的契机”,真正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
  唐立江,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责任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高考记叙文于考生而言,难点颇多,其中一点便是对支架的建构。事实上,记叙文的支架搭建无非就是时间、空间、事件、逻辑等几种,并不芜杂,但是真正呈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诸多记叙文,其结构支架的脉络却往往让阅卷者看不清东西南北,于是乎,考生们的“得意之作”就在阅卷者的不知所云中纷纷落马,仅获得一个尴尬的分数。其实,记叙文作为文章之一种,其自然就具备“文”的相关章法及套路,考生只有沉下心来研究并实践其中技巧,才有
《永久的生命》是作家严文井创作的一篇哲理散文,收入到人教版(部编本)初中八年上册语文教材。收入教材时,编者将其编为自读课文。在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中,如此定位“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事实上,仅以此文为例,这样编撰目的实现还是有难度的。其难度植根于文本内容、文体特征、阅读者素质、选文教学史多个层面。《永久的
秋瑾作于1903年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语言刚健清新,字字珠玑,用典含蓄蕴藉,情调高昂。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陈腐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之前的苦闷彷徨和壮志雄心。为了赏析好这首词,指导学生俯而读,仰而思,批文入情,据境索义,用诗词的内容、形式和姿态来巧妙学习,深入领略其热血丹心、家国情怀。   一、细研教材,独辟蹊径   备课,首先要跨好文本解读这道坎,为常教常新打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国外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得以传人国内,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可以借鉴的域外资源。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变化很大,正如浙江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朱宗顺教授的专著《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下称《交流与改革》)一书中指出的:教育交流是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此书也开了将“教育交流”作为研究课题的先河。  罗素
在占往今来的各种《红楼梦》校印本中,去年5月首次出版的这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简称庚辰校本),显然是最为独特的。它既是面向广大读者的一种通行本,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学术探讨性质。尽管它问世之初还带有一个草创之本不尽人意的诸多疏漏,但其出版后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和受到的普遍欢迎,颇有些出乎主流学者的意料之外。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重印了四次,还包括两次大的修订及相应的脱销档期。  如今这一重加
自从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与《摩罗诗力说》中向国人推介“伊孛生”的大名和他的《社会之敌》,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一个世纪以来,这位挪威戏剧大师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影响发生在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方方面面,不仅歧义叠出,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并曾引起激烈论争的——我们有艺术家的易卜生,更有思想家的易卜生;其思想最被看重的,至少有自由主义和女性主义这两条;套用一个今天学术界时兴的说法,我们的易卜
近年来学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批博士对过程写作、交际语境的写作、微型化写作的研究成果正慢慢影响着中学语文课堂,但写作教学在初中阶段仍然是让学生和老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写作教学似乎处于“不作为”状态。我们尝试从学情出发,提供写作支架,建构写作模式,力图改进初中写作教学尴尬局面。  一、课例呈现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作文公开课,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板块,教学生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的主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热点。201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课程标准讨论稿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同样对初中语文教学传达了新方向和新思考。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论是谁。只要维护两岸统一,就会名垂青史,受到中华民族的爱戴。  谈到海峡两岸的英雄人物,人们会对驱除荷兰殖民侵略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油然而生敬意,而对于平定台湾的传奇人物施琅大将军则知之不多、不深。读完安然所著《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掩卷而思,一个完整、真实和高大的施琅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施琅,生长在明清之际,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使当时各种人物的抉择颇伤脑筋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的编纂计划是早就知道的,也有幸在书还是校样的时候率先利用过其中的材料,因此对它先已有所了解。及至把正式出版的一部《英藏卷》捧在手里,却仍感到它的好,竟是超出预想之外。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已逾百年,关于敦煌文献与敦煌艺术的研究,不必说早是成果丰硕,不过就深、细而言,其中的纺织品之部与其他相比似觉稍逊。最教入感觉迫切的便是“全集”式的汇编与整理。当然所谓“全集”应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