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懂得尽孝。(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物质生活优裕的学生,他们不大懂得尽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教育他们孝敬自己的父母。)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个性化的思维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这方面的培养。)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学习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母子之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二)理解文章平时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从而体会亲情的伟大。三、教学方法的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启人心志的开讲语和结束语,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语言和在平淡的文字中蕴含的母子之情,并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总体设计是运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思中。具体方法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生自己思考,共同学习、探讨,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和感悟作品中的那份亲情,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导语:集体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激发学习兴趣,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诵读活动,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展示要求:.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标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2.在顺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4人一组,互相听读,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提问)。
(二)提问:读这篇课文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此题设计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学习。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此题设计启发学生对亲情的体悟,从而培养他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特点:“苦” ;关系:烘托母亲的苦)
(四)品读活动,积累成语。
1.学生听录音朗读(或老师范读),品位读者的情感。要求,用浪线划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背诵。
2.学生齐读并背诵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
3.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理由。
(五)拓展练习。课堂讨论: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现实生活环境下的我们应如何尽孝?要求:每位同学为自己的长辈做一件实事,尽一份孝心,然后写进日记,整理成文,为主题班会提供材料。
教学反思:本文是本单元的第2课,在情感体验上与第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教学时结合第一课教学,无论是《背影》中德父亲,还是本文中的母亲,都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母的体贴,孝顺和理解,教学本文时再次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进一步教育学生孝顺父母,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2(02).
[2] 颜美真.《永久的悔》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6(01).
[3] 秦春香.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提高[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一)引导懂得尽孝。(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物质生活优裕的学生,他们不大懂得尽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教育他们孝敬自己的父母。)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个性化的思维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这方面的培养。)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学习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母子之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二)理解文章平时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从而体会亲情的伟大。三、教学方法的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启人心志的开讲语和结束语,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语言和在平淡的文字中蕴含的母子之情,并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总体设计是运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思中。具体方法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生自己思考,共同学习、探讨,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和感悟作品中的那份亲情,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导语:集体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激发学习兴趣,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诵读活动,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展示要求:.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标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2.在顺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4人一组,互相听读,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提问)。
(二)提问:读这篇课文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此题设计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学习。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此题设计启发学生对亲情的体悟,从而培养他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特点:“苦” ;关系:烘托母亲的苦)
(四)品读活动,积累成语。
1.学生听录音朗读(或老师范读),品位读者的情感。要求,用浪线划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背诵。
2.学生齐读并背诵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
3.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理由。
(五)拓展练习。课堂讨论: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现实生活环境下的我们应如何尽孝?要求:每位同学为自己的长辈做一件实事,尽一份孝心,然后写进日记,整理成文,为主题班会提供材料。
教学反思:本文是本单元的第2课,在情感体验上与第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教学时结合第一课教学,无论是《背影》中德父亲,还是本文中的母亲,都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母的体贴,孝顺和理解,教学本文时再次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进一步教育学生孝顺父母,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2(02).
[2] 颜美真.《永久的悔》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6(01).
[3] 秦春香.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提高[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