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语文教学,面对滚滚向前的现代化思潮,面对现代化新知识、新信息、新潮流、新思维的挑战。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方法多样,因度制宜,这是教学中的一种“智巧”艺术。下面笔者结合课堂导入和提问两环节略说一二。
一、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风格,就要采取不同导入法。
1.设置悬念导入
悬念是艺术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状态,针对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心理,我们可在导入时设置悬念。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上《“论语”两章》时,是这样导入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全世界最伟大的10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10位思想家中哪一位排在第一位呢?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这样一说,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2.以旧带新导入
每当讲解作品时,如有可能,我总是首先提及学生学过的这个作家的作品,或者与其有某方面相类似的作品,然后再导入新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综合的思维能力。如上茅盾的《风景谈》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茅盾的《白杨礼赞》,题意是什么?(生: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学习作者的又一篇散文《风景谈》,题意又是什么呢?(生:谈风景。)两文同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白杨礼赞》表面上写白杨树,实际上写什么?(生: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坚强意志。)本文表面上是谈风景,实际上谈什么?下面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清楚了。学生通过“温故”而“知新”,并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3.点出人物导入
有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对此,我总是首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就与人物有关的问题提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提起林冲,大家都知道他是梁山好汉,他原是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是谁把他逼上梁山的?他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他为什么要上梁山?我们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学生以前对这个人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都急于想知道事情原委,于是师生一起进入了课文的分析。
4.吟诗诵词导入
教师在讲新课之前,有表情地吟诵一首与课文有关的诗词,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上《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我就通过吟诵杜甫《望岳》诗来导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望岳》,写的是泰山雄奇高大的景象。那么雨中泰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来读读《雨中登泰山》,领略雨中泰山别有情趣的美好风光吧!”这样的导入,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诗词中的形象、意境感人,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探究
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歌德语)。怎样才能看到纸的背后呢?靠的就是对提问的智巧设计。
巧妙的课堂提问,必须要选择时机:或在困惑之时,提出关键一问,点活思维方向;或在众说纷纭之际,选取一问,进行讨论,使其柳暗花明;或在答案揭开之时,深入一层提问,挖出更有意义的内涵。
1.把握适度
提问一定要有节奏,要适时。如果掌握不好,过多过烦,就会成为满堂灌,学生最容易懈怠;过少过疏,或不提问,则不启不发,呈死水一潭。如在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时,我选择时机,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一句诗”是什么?(然后一起弄清“驿路梨花处处开”,再弄清它的出处、作者、全诗意思等,这就增加了教学宽度。)(2)“两种技巧”是什么?(层层设疑和以物喻人,既理出了情节,又明白了文章的特色。)(3)“三种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明确了写作顺序,有了写作模仿的范例。)(4)“四种梨花”分别指什么?(自然界梨花、梨花姑娘、哈尼姑娘们、雷锋精神。这样,一层一层地提示了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5)“五类人物”是什么?(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哈尼姑娘、解放军。)五个问题,思路清晰,层层剥开,一目了然,学习学习后收获颇丰。
2.选准角度
课堂上,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维的视度,如何选取最佳角度,就得考究。因为选准它,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而且能疏通阻塞,使思维流畅。如学习台湾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一文时,在探讨“第一次为什么真好”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探讨“第一次成功,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再探讨“第一次失败,新鲜而刺激”。这样就把问题的答案揭示出来了。这样,既快又省,教师舒畅,学生也开心。
3.设置梯度
有的问题,因与果之间相距很远,拐弯甚多,学生不易理解到位。所以,在提问时我们就要设置思维的梯度,衔接知识链。如《社戏》结尾有一个长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我们从文中得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很普通。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寻到这个答案,我给学生架设了这样几个阶梯:(1)那夜的人是谁?(2)那夜的景怎样?(3)那夜做了哪些事?通过联系课文,学生就能得出:那夜的人全是自己的伙伴,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朴实,桂生真诚热情,等等,摆脱了大人的管束和羁绊,玩得尽兴,怎能忘怀?那夜的景,山美,水美,月色更美,怎不让人留恋陶醉?那夜的事,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们在浪花里蹿;偷豆、剥豆、煮豆、吃豆,众多小朋友你抓我抢,实在难忘。
4.挖掘深度
平淡的提问,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必要时挖点深度,可以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进而领略到知识的奥妙,尝到探究的乐趣,引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学完《桃花源记》后,我让学生探讨“桃源如此美,为何不复见”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渔人不讲诚信,故不复见。其理由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他“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足见其诚信缺失,受到上苍惩罚,“不见之理足矣”。表面看来,似是有理,可深一思索,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又作何解释呢?其实,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深入查寻相关资料,再联系陶潜生活的黑暗现实、生活经历和他的归隐思想去挖掘,就不难明白:美丽的桃源,其实只是他理想之寄托,虚构之幻景,从何去寻呢?这一挖掘,既扣住了主题,又解释了前边的疑惑,既利于学生迅速把握课文,又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风格,就要采取不同导入法。
1.设置悬念导入
悬念是艺术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状态,针对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心理,我们可在导入时设置悬念。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上《“论语”两章》时,是这样导入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全世界最伟大的10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10位思想家中哪一位排在第一位呢?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这样一说,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2.以旧带新导入
每当讲解作品时,如有可能,我总是首先提及学生学过的这个作家的作品,或者与其有某方面相类似的作品,然后再导入新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综合的思维能力。如上茅盾的《风景谈》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茅盾的《白杨礼赞》,题意是什么?(生: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学习作者的又一篇散文《风景谈》,题意又是什么呢?(生:谈风景。)两文同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白杨礼赞》表面上写白杨树,实际上写什么?(生: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坚强意志。)本文表面上是谈风景,实际上谈什么?下面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清楚了。学生通过“温故”而“知新”,并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3.点出人物导入
有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对此,我总是首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就与人物有关的问题提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提起林冲,大家都知道他是梁山好汉,他原是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是谁把他逼上梁山的?他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他为什么要上梁山?我们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学生以前对这个人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都急于想知道事情原委,于是师生一起进入了课文的分析。
4.吟诗诵词导入
教师在讲新课之前,有表情地吟诵一首与课文有关的诗词,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上《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我就通过吟诵杜甫《望岳》诗来导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望岳》,写的是泰山雄奇高大的景象。那么雨中泰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来读读《雨中登泰山》,领略雨中泰山别有情趣的美好风光吧!”这样的导入,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诗词中的形象、意境感人,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探究
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歌德语)。怎样才能看到纸的背后呢?靠的就是对提问的智巧设计。
巧妙的课堂提问,必须要选择时机:或在困惑之时,提出关键一问,点活思维方向;或在众说纷纭之际,选取一问,进行讨论,使其柳暗花明;或在答案揭开之时,深入一层提问,挖出更有意义的内涵。
1.把握适度
提问一定要有节奏,要适时。如果掌握不好,过多过烦,就会成为满堂灌,学生最容易懈怠;过少过疏,或不提问,则不启不发,呈死水一潭。如在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时,我选择时机,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一句诗”是什么?(然后一起弄清“驿路梨花处处开”,再弄清它的出处、作者、全诗意思等,这就增加了教学宽度。)(2)“两种技巧”是什么?(层层设疑和以物喻人,既理出了情节,又明白了文章的特色。)(3)“三种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明确了写作顺序,有了写作模仿的范例。)(4)“四种梨花”分别指什么?(自然界梨花、梨花姑娘、哈尼姑娘们、雷锋精神。这样,一层一层地提示了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5)“五类人物”是什么?(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哈尼姑娘、解放军。)五个问题,思路清晰,层层剥开,一目了然,学习学习后收获颇丰。
2.选准角度
课堂上,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维的视度,如何选取最佳角度,就得考究。因为选准它,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而且能疏通阻塞,使思维流畅。如学习台湾作家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一文时,在探讨“第一次为什么真好”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探讨“第一次成功,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再探讨“第一次失败,新鲜而刺激”。这样就把问题的答案揭示出来了。这样,既快又省,教师舒畅,学生也开心。
3.设置梯度
有的问题,因与果之间相距很远,拐弯甚多,学生不易理解到位。所以,在提问时我们就要设置思维的梯度,衔接知识链。如《社戏》结尾有一个长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我们从文中得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很普通。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寻到这个答案,我给学生架设了这样几个阶梯:(1)那夜的人是谁?(2)那夜的景怎样?(3)那夜做了哪些事?通过联系课文,学生就能得出:那夜的人全是自己的伙伴,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朴实,桂生真诚热情,等等,摆脱了大人的管束和羁绊,玩得尽兴,怎能忘怀?那夜的景,山美,水美,月色更美,怎不让人留恋陶醉?那夜的事,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们在浪花里蹿;偷豆、剥豆、煮豆、吃豆,众多小朋友你抓我抢,实在难忘。
4.挖掘深度
平淡的提问,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必要时挖点深度,可以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进而领略到知识的奥妙,尝到探究的乐趣,引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学完《桃花源记》后,我让学生探讨“桃源如此美,为何不复见”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渔人不讲诚信,故不复见。其理由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他“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足见其诚信缺失,受到上苍惩罚,“不见之理足矣”。表面看来,似是有理,可深一思索,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又作何解释呢?其实,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深入查寻相关资料,再联系陶潜生活的黑暗现实、生活经历和他的归隐思想去挖掘,就不难明白:美丽的桃源,其实只是他理想之寄托,虚构之幻景,从何去寻呢?这一挖掘,既扣住了主题,又解释了前边的疑惑,既利于学生迅速把握课文,又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