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层次教学的历史渊源
分层次教学又称能力分组教学,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义务教育的推广,各阶层子女纷纷进入学校,学生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当时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提出并试验了按智力、成绩分班,有教学内容深浅不同的班,还有优等生为快班、差生为慢班等形式。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能力分组受到了各方面尖锐的批评。其理由是按能力分组不民主,造成对差生的歧视,而对优秀生特殊照顾助长傲气。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教育家恢复了对能力分组教学的重视和再实验。经过反复研究,证明按照能力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因材施教,从而避免由于“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针对按能力分组不民主的批评,西方教育家的理论观点是按能力进行分组教学,不是不民主,民主的教育恰恰在于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提供适当的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的权利。
二、历史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乐之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享受成功无疑是激发学生成为“乐之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初中历史的分层次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良好体现,正好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1)分层次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学生对初中历史不同的学习需要;(2)分层次教学给学生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可以防止基础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也可以防止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3)分层次教学引入了差别机制,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历史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既有内在的要求,又有外在的客观必要性。
1.初中历史学科特点要求分层次教学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克服传统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确定了新课程应该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更新历史课程面貌的关键所在。为此,历史教学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意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这些都要求历史教育者在课堂中充分尊重个性的差异,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发展。
2.现实状况决定了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
当今有个奇怪的社会现象:在影视面前,人们往往对历史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在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话题往往也跟历史有关。可在调查中,最不受学生欢迎及重视的课当中就有历史这门学科。究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应试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环节的整齐划一,从而让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其主要原因。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体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而近年来,一些学校经过大规模的扩招后,班级学生数量超饱和,学生的生源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学习态度的差异和学习基础的差异都十分明显,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纵向的,与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学习模式的不一样;也表现在横向的,同一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有了很大变化,加之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盘踞人们心间,社会的浮躁情绪对学校教育也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现实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如果历史教学仍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齐步走,而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将触角伸向不同学生灵魂的深处,那么,它将永远没有出路。
四、历史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案
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室,面对同样的试题,这种班级授课制,目前尚无法改变。因此笔者局限于对同一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尝试。
1.闯关决定学习层次
(1)设置预习关。教师课前设计好预习题。题目要灵活使用教材,降低难度,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基本线索、史实,就某些重大人物事件做出一般分析评价。
(2)挑战材料关。成功闯过预习关的学生可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关图文材料,探究相关问题。教师准备的材料及相关问题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和史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晋升专家关。此关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史实后,由教师补充跟本节课有关的最新历史学术动态,介绍相关历史原理和一些历史名家对本段历史的不同见解,或由学生自带其感兴趣的相关历史书籍、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根据史实用历史原理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并能阐明自己的观点,成为历史小专家。
2.对学习层次以动态化的管理
用闯关来决定学习小组层次,学生在每一节课上的层次是不固定的,这必然要求课堂实行动态化管理。首先,座位的动态化管理,每一节历史课留一大组的空位,只需空出课桌,凳子可以随人走,此位置是给“专家”预留的。空桌上会摆放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最新历史学术动态等资料。预习关是最基本的层次,各个学生可以坐在各自的凳子上完成。完成此关的学生可以站起来挑战材料关,而只有完成两关的同学方可到专家位置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第三关。其次,是过关的动态化管理。预习关是基础关,难度较低,一般依据教材便可解决,因而过关管理可以跟班级小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内采取单循环过关(甲负责乙,乙负责丙,丙负责丁,丁再负责甲,若乙先通过预习关,则甲负责丙,丙负责丁,丁负责甲,依此类推。最后一名过关者由教师负责)。材料关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解决学生“吃饱”的问题。能进入此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对此类学生重在点拨,让他们看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进入第三关由教师来评定。晋升专家关的学生知识基础牢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其可持续发展。
3.建立对各学习层次的评价机制
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防止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分层次教学的评价应体现多元性。从评价的范围来看,应侧重于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价。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但产生差异的因素会有多种。有的因能力原因,有的是因方法原因,还有的是因态度原因等等,教师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评价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相应的层次得到恰当的教育,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并不断改进,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不断取得进步。从评价方法来看,笔头评价和口头评价可相互应用,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可相互融合,学校评价和家庭评价可以相互结合等等。评价的方式、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从评价模式来看,可将传统的单向评价模式——教师评价学生,改为双向评价模式——教师学生互评。这样可以及时改进并协调教与学两个方面,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最优化。
总之,分层次教学的评价机制也需要因材施评,层次越高不一定评价越高,层次低者也可获得高评价。评价机制需攻心为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精神)需求,激发他们最大的学习潜能。
分层次教学又称能力分组教学,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义务教育的推广,各阶层子女纷纷进入学校,学生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当时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提出并试验了按智力、成绩分班,有教学内容深浅不同的班,还有优等生为快班、差生为慢班等形式。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能力分组受到了各方面尖锐的批评。其理由是按能力分组不民主,造成对差生的歧视,而对优秀生特殊照顾助长傲气。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教育家恢复了对能力分组教学的重视和再实验。经过反复研究,证明按照能力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因材施教,从而避免由于“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针对按能力分组不民主的批评,西方教育家的理论观点是按能力进行分组教学,不是不民主,民主的教育恰恰在于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提供适当的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的权利。
二、历史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乐之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享受成功无疑是激发学生成为“乐之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初中历史的分层次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良好体现,正好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1)分层次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学生对初中历史不同的学习需要;(2)分层次教学给学生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可以防止基础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也可以防止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3)分层次教学引入了差别机制,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历史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既有内在的要求,又有外在的客观必要性。
1.初中历史学科特点要求分层次教学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克服传统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确定了新课程应该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更新历史课程面貌的关键所在。为此,历史教学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意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这些都要求历史教育者在课堂中充分尊重个性的差异,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发展。
2.现实状况决定了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
当今有个奇怪的社会现象:在影视面前,人们往往对历史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在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话题往往也跟历史有关。可在调查中,最不受学生欢迎及重视的课当中就有历史这门学科。究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应试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环节的整齐划一,从而让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其主要原因。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体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而近年来,一些学校经过大规模的扩招后,班级学生数量超饱和,学生的生源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学习态度的差异和学习基础的差异都十分明显,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纵向的,与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学习模式的不一样;也表现在横向的,同一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有了很大变化,加之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盘踞人们心间,社会的浮躁情绪对学校教育也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现实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如果历史教学仍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齐步走,而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将触角伸向不同学生灵魂的深处,那么,它将永远没有出路。
四、历史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案
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室,面对同样的试题,这种班级授课制,目前尚无法改变。因此笔者局限于对同一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尝试。
1.闯关决定学习层次
(1)设置预习关。教师课前设计好预习题。题目要灵活使用教材,降低难度,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基本线索、史实,就某些重大人物事件做出一般分析评价。
(2)挑战材料关。成功闯过预习关的学生可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关图文材料,探究相关问题。教师准备的材料及相关问题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和史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晋升专家关。此关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史实后,由教师补充跟本节课有关的最新历史学术动态,介绍相关历史原理和一些历史名家对本段历史的不同见解,或由学生自带其感兴趣的相关历史书籍、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根据史实用历史原理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并能阐明自己的观点,成为历史小专家。
2.对学习层次以动态化的管理
用闯关来决定学习小组层次,学生在每一节课上的层次是不固定的,这必然要求课堂实行动态化管理。首先,座位的动态化管理,每一节历史课留一大组的空位,只需空出课桌,凳子可以随人走,此位置是给“专家”预留的。空桌上会摆放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最新历史学术动态等资料。预习关是最基本的层次,各个学生可以坐在各自的凳子上完成。完成此关的学生可以站起来挑战材料关,而只有完成两关的同学方可到专家位置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第三关。其次,是过关的动态化管理。预习关是基础关,难度较低,一般依据教材便可解决,因而过关管理可以跟班级小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内采取单循环过关(甲负责乙,乙负责丙,丙负责丁,丁再负责甲,若乙先通过预习关,则甲负责丙,丙负责丁,丁负责甲,依此类推。最后一名过关者由教师负责)。材料关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解决学生“吃饱”的问题。能进入此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对此类学生重在点拨,让他们看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进入第三关由教师来评定。晋升专家关的学生知识基础牢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其可持续发展。
3.建立对各学习层次的评价机制
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防止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分层次教学的评价应体现多元性。从评价的范围来看,应侧重于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价。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但产生差异的因素会有多种。有的因能力原因,有的是因方法原因,还有的是因态度原因等等,教师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评价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相应的层次得到恰当的教育,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并不断改进,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不断取得进步。从评价方法来看,笔头评价和口头评价可相互应用,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可相互融合,学校评价和家庭评价可以相互结合等等。评价的方式、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从评价模式来看,可将传统的单向评价模式——教师评价学生,改为双向评价模式——教师学生互评。这样可以及时改进并协调教与学两个方面,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最优化。
总之,分层次教学的评价机制也需要因材施评,层次越高不一定评价越高,层次低者也可获得高评价。评价机制需攻心为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精神)需求,激发他们最大的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