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教一年级语文,而且担任班主任之职。以前也教过几年一年级,印象中,一年级小朋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很多东西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感到陌生,都不适应。因此,一年级是比较令人头疼的。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吧。
现象一:娇
一大早到学校,还没走进办公室,就看到一家长领着哭哭啼啼的小朋友迎上来:“老师,你来帮我劝劝吧。我好说歹说,这孩子就是不肯让我回去。”看得出,母亲虽然很生气,但也有些心疼,瞧,她的眼泪还充盈在眼眶里。
看了一眼缩在母亲背后的那个幼儿,眼睛红红的,在轻轻地抽噎的同时,仍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角不放。“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你走……”
“那让妈妈坐在你旁边,陪着你念书,好吗?”我装作一本正经地说。
这天真的孩子,真的马上止住了哭,拉着妈妈的手就往教室里走。显然,我的建议真是说到他心坎儿里去了。
进了教室,××很快找到他的位置坐下了,直挥手让他母亲去。这时,我装作为难地说:“妈妈最好坐在你的边上。可是,这边没位置了,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有了!××,你把位置让妈妈坐吧,你就坐在妈妈的腿上听课,好吗?”
“我不要!”××强烈抗议!
“为什么?”
“小朋友们会笑话我的。因为只有小孩才这样子。”
“是呀,孩子。”我顺水推舟地说,“我们××已经不是小孩了,我们不要坐在妈妈腿上,老是赖着妈妈了;我们××是小学生了,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一个人、高高兴兴地在学校里上课了,对吗?让妈妈回去吧,和妈妈说再见。”
虽然那天,××看着妈妈走的背影,还有点眼泪汪汪,但自那以后,他总算没有再因此而“麻烦”我。
[分析]现在很多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却是家里的宝贝。自小,家人宠着、爱着,有时明知孩子犯了错,家人也舍不得骂半句。而这些孩子呢?其实很多道理他都懂,只是有时,就是想耍耍性子、发发脾气、撒撒娇。这个时候,记得千万不能和他们来硬的,可用激将法,设个套子让他们钻钻,其实效果还都是挺不错的。
现象二:闹
如果说偶尔撒撒娇的哭如同毛毛细雨,那闹起来的哭就是倾盆大雨了。
早上到了学校,在办公室还没把凳子坐热,就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声嘶力竭的哭声,或者也可以用哭爹喊娘来形容。出去一看,这声音的源头竟是我班上的小朋友××。这小孩,通过几天的观察,是个不喜欢言语的小男孩,今天这是怎么了?
在我迎着上去时,就见他父亲使劲朝他的腿又踢了两脚,“看你还要不要往外跑,再跑踢断你的腿!”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这父亲,可见真是被气坏了。
我赶忙上去阻止,继而了解情况:
“这小子,刚念几天书,就不想念了。真是气死我了!”原来,早上父亲送××来念书,父亲前脚刚走,××也跟着出了教室门,幸好父亲鉴于他昨晚的表现,提前预防,及时发现了。“昨天他回家,我问他老师教了些什么,他竟然说不出来。被我狠狠揍了一顿,今天他竟然变本加厉,书都不想念了!”可怜的父亲,气愤的脸上明明写着“恨铁不成钢”。
我走过去,摸着他那因为抽噎而不停抖动的小脑袋:“昨天爸爸打得疼吗?”
“疼极了。我今天连凳子都坐不上。”他像找到了一个知音,向我诉苦。
“爸爸之所以会打你,是因为你昨天的表现太令他失望了。告诉老师,昨天的功课你会吗?”
“有几个不大会读,爸爸他那么凶,站在他面前,原来会的也不知怎么忘了。”原来是这么回事。站在一旁的父亲这时也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今天为什么不想来念书了呢?”逃学可是个大问题,我得把根源找出来。
“我觉得念书好累啊!我想玩。”这孩子还挺老实的。
“可是,不念书你就什么都不会了。而且,学校里有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不好吗?”
“我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学习真的好累,学不会爸爸又会打我。”
“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就好好在学校里上课吧,学习上如果有什么不会的,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帮你的。”
看着他走进教室,我松了一口气,因为他虽然走得慢,但至少他是自己自觉自愿走进去的。
[分析]像上面这样的场景,除了一年级,学校真是难得几回见啊!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学习压力无疑不断加重,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我们都要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要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困难,过分地强求等于揠苗助长,有害无益。
现象三:繁
一直觉得,做了老师之后,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啰嗦了。哎,怎么不是呢,无论什么事都要反复几遍,不啰嗦才怪。
就说说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布置作业。
刚开学时学拼音。大家都知道:拼音主要以读为主,所以那时候的作业大多是把当天学的拼音回去读给爸爸妈妈听,作为反馈,爸爸妈妈要在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可能是在幼儿园没有回家做作业的习惯吧,记得第一次布置作业,到第二天检查时只有一半学生真正按你的要求做到了。而那另一半呢?当真是把我气得一愣一愣的。
[分析]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影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特别是在放学的时候,别看他人还坐在教室里,其实早就“人在教室心在家了”。因此,如果老师在还没放学的时候就把作业布置好,等到放学的时候再提点一下,效果肯定会好很多。而且,他们刚入学,还没有养成回家首先做作业的习惯,等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或许也会少“健忘”些。
参考文献:
潘如文.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0(21).
现象一:娇
一大早到学校,还没走进办公室,就看到一家长领着哭哭啼啼的小朋友迎上来:“老师,你来帮我劝劝吧。我好说歹说,这孩子就是不肯让我回去。”看得出,母亲虽然很生气,但也有些心疼,瞧,她的眼泪还充盈在眼眶里。
看了一眼缩在母亲背后的那个幼儿,眼睛红红的,在轻轻地抽噎的同时,仍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角不放。“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你走……”
“那让妈妈坐在你旁边,陪着你念书,好吗?”我装作一本正经地说。
这天真的孩子,真的马上止住了哭,拉着妈妈的手就往教室里走。显然,我的建议真是说到他心坎儿里去了。
进了教室,××很快找到他的位置坐下了,直挥手让他母亲去。这时,我装作为难地说:“妈妈最好坐在你的边上。可是,这边没位置了,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有了!××,你把位置让妈妈坐吧,你就坐在妈妈的腿上听课,好吗?”
“我不要!”××强烈抗议!
“为什么?”
“小朋友们会笑话我的。因为只有小孩才这样子。”
“是呀,孩子。”我顺水推舟地说,“我们××已经不是小孩了,我们不要坐在妈妈腿上,老是赖着妈妈了;我们××是小学生了,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一个人、高高兴兴地在学校里上课了,对吗?让妈妈回去吧,和妈妈说再见。”
虽然那天,××看着妈妈走的背影,还有点眼泪汪汪,但自那以后,他总算没有再因此而“麻烦”我。
[分析]现在很多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却是家里的宝贝。自小,家人宠着、爱着,有时明知孩子犯了错,家人也舍不得骂半句。而这些孩子呢?其实很多道理他都懂,只是有时,就是想耍耍性子、发发脾气、撒撒娇。这个时候,记得千万不能和他们来硬的,可用激将法,设个套子让他们钻钻,其实效果还都是挺不错的。
现象二:闹
如果说偶尔撒撒娇的哭如同毛毛细雨,那闹起来的哭就是倾盆大雨了。
早上到了学校,在办公室还没把凳子坐热,就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声嘶力竭的哭声,或者也可以用哭爹喊娘来形容。出去一看,这声音的源头竟是我班上的小朋友××。这小孩,通过几天的观察,是个不喜欢言语的小男孩,今天这是怎么了?
在我迎着上去时,就见他父亲使劲朝他的腿又踢了两脚,“看你还要不要往外跑,再跑踢断你的腿!”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这父亲,可见真是被气坏了。
我赶忙上去阻止,继而了解情况:
“这小子,刚念几天书,就不想念了。真是气死我了!”原来,早上父亲送××来念书,父亲前脚刚走,××也跟着出了教室门,幸好父亲鉴于他昨晚的表现,提前预防,及时发现了。“昨天他回家,我问他老师教了些什么,他竟然说不出来。被我狠狠揍了一顿,今天他竟然变本加厉,书都不想念了!”可怜的父亲,气愤的脸上明明写着“恨铁不成钢”。
我走过去,摸着他那因为抽噎而不停抖动的小脑袋:“昨天爸爸打得疼吗?”
“疼极了。我今天连凳子都坐不上。”他像找到了一个知音,向我诉苦。
“爸爸之所以会打你,是因为你昨天的表现太令他失望了。告诉老师,昨天的功课你会吗?”
“有几个不大会读,爸爸他那么凶,站在他面前,原来会的也不知怎么忘了。”原来是这么回事。站在一旁的父亲这时也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今天为什么不想来念书了呢?”逃学可是个大问题,我得把根源找出来。
“我觉得念书好累啊!我想玩。”这孩子还挺老实的。
“可是,不念书你就什么都不会了。而且,学校里有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不好吗?”
“我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学习真的好累,学不会爸爸又会打我。”
“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就好好在学校里上课吧,学习上如果有什么不会的,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帮你的。”
看着他走进教室,我松了一口气,因为他虽然走得慢,但至少他是自己自觉自愿走进去的。
[分析]像上面这样的场景,除了一年级,学校真是难得几回见啊!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学习压力无疑不断加重,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我们都要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要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困难,过分地强求等于揠苗助长,有害无益。
现象三:繁
一直觉得,做了老师之后,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啰嗦了。哎,怎么不是呢,无论什么事都要反复几遍,不啰嗦才怪。
就说说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布置作业。
刚开学时学拼音。大家都知道:拼音主要以读为主,所以那时候的作业大多是把当天学的拼音回去读给爸爸妈妈听,作为反馈,爸爸妈妈要在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可能是在幼儿园没有回家做作业的习惯吧,记得第一次布置作业,到第二天检查时只有一半学生真正按你的要求做到了。而那另一半呢?当真是把我气得一愣一愣的。
[分析]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影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特别是在放学的时候,别看他人还坐在教室里,其实早就“人在教室心在家了”。因此,如果老师在还没放学的时候就把作业布置好,等到放学的时候再提点一下,效果肯定会好很多。而且,他们刚入学,还没有养成回家首先做作业的习惯,等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或许也会少“健忘”些。
参考文献:
潘如文.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