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能否被民间“分掉”?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公共讨论已经延续了两年多,焦点始终集中于是否应该多元化、怎样多元化的问题上。而最近的新一波讨论中,能否将外储由老百姓“分掉”则成为新的焦点。
  外汇储备本是中央政府为了应对潜在的金融和货币风险所进行的外汇资产的官方储备,其目的是应对不时之需。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外汇储备给民间“分掉”就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此,有媒体尖锐批评,“分掉论”有违常识,“只有在缺少金融常识的社会里才能吃得开”。
  确实,外汇储备是不能被无偿划拨给某一个省,或某一个群体的。外汇储备的本质是政府向民间的借贷,政府持有的外汇资产都是央行通过发行人民币向民间借来的,如果再次将借来的外汇资产无偿划拨给民间,必然带来外汇资产的二次使用。
  但是,“分掉论”的严肃含义并非是无偿划拨,而是要求政府放宽对外汇持有的管制,允许民间更多地自由持有外汇资产。而允许民间持有外汇,是指允许民间用政府借出的人民币向政府赎回本就由民间赚取的外汇资产。这才是“分掉论”的真实含义。
  相比之下,批评者的观点虽然貌似大义凛然,却实则没有弄清当前学者们关于“分掉”外汇储备的讨论的真正逻辑。
  天量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烫手山芋”。一个再有能力的投机机构都不可能管理好3万多亿美元的资产,何况是一个人力和专业技能都有限的政府机构,因为政府最擅长的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赚钱。因此,中国外储的实际损失是必然的(账面的收益可能存在),如果能实现保值和增值,那完全是例外。
  解决中国外储“难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多元化,因为中国的外储规模实在太大,无论是黄金、大宗商品还是其他非美元的货币市场,都无法容纳这么大的投资规模,而且也难以保证至少账面上的只赚不赔。投资美债,虽然实际价值也在不断缩水,但至少账面上的收益是在不断往上涨,可以给民众一个交代。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外储问题的根本在于减少官方层面的外汇储备,允许民间持汇。
  当前关于外汇储备的讨论混淆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官方的外储储备和一国总体的对外金融资产。
  中国的总体对外金融资产是4万多亿美元,但官方储备就占了3万多亿美元。如果就对外金融资产而言,中国远远不是排名第一,日本和美国的对外金融资产都多于中国。比如美国民间大约持有9万亿美元外汇资产;日本有3万亿美元外汇资产在民间,政府储备只有1万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则将大部分对外金融资产都高度集中于政府之手,这导致政府必须承担为巨额外汇资产保值增值的巨大责任。任何一个政府都难以保证这么大规模的金融投资能稳赚不赔。所以,中国外管当局采取最为保守的投资渠道——美国国债——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是官方的外汇储备,其目的就不能是为了赚钱。美国政府持有约7000吨的黄金,从来没听说过美国政府在黄金价高的时候抛售黄金赚钱。外汇储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防范风险。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早就已经过了防范风险的需要了,政府掌握这么多外汇资产,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是不合理的。
  因此,“分掉论”的实质就是要求政府向民间归还一部分的外汇资产,而民间则向政府归还一部分的人民币。这样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减少政府为官方储备保值增值的压力;二是缓解国内市场上人民币流动性的过剩,有助于减轻因为外汇占款所造成的通胀压力。
  由于人民币一直处在升值的状态,政府现在用外汇特别是美元从民间“赎回”人民币,将导致政府成为账面资产的亏损者,而且一旦允许民间持有外汇,将意味着中国资本账户的事实上的开放,以及政府对汇率管制的失效,两者叠加,使得中央政府宁愿受外储缩水的指责,也不愿意从根本上放宽对民间持汇的限制。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附带结果就是中国拥有了大量的外汇盈余,但由于对民间的持汇管制,导致外汇盈余大都转化为官方储备,而没有真正成为民间的对外购买力和投资力。一方面民间用廉价出口换取大量外汇,另一方面官方累积的外汇储备在购买力上又不断缩水,而这正是中国人“勤劳而不富裕”的根源所在。
  中国外汇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紧将外汇储备“分掉”,让民间赶紧用这些被“分掉”的外汇资产进行海外采购和投资,前者能从根本上增进中国的福利,而后者能从根本上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毕竟,民间在自由市场上的投资嗅觉和冒险精神,都天然要远高于政府。
其他文献
大国与强国本来并不冲突。甚至两者之间会有先后顺序之分,比如,先汽车大国,再汽车强国。然而,现实有时候会发生许多不如意的悖论。
TBK,这个中西合璧的名字,是英语单词“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商业”(Business),和中文“顾客”(客流或快乐)的第一个字母“K”的组合,意为“交通、商业、快乐”相结合的商业中心,“交通与商业的组合,特别快乐地购物”。    2010年8月,福建厦门。郑天送创办的TBK商业中心再次颠覆了人们对创富的认识。  “客运 商业”的商业模式在全国长途客运历史上算得上首家,并且
全球范围内,对生态的重视在近年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各国都面临从资源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的时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优秀的中国企业,同样不愿在中国的生态文明时代失去亮相的机会。  “我们所主张的2.0生态链,比生态经济在传统意义上的生态链概念更加宽泛。”蒙牛乳业集团总裁杨文俊表示。在蒙牛看来,生态经济的主旨是以人为本,也包含着人人皆可生态的概念,社会公众既是生态理念的接受者,
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青铜器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经常运用于比较程式化的行为之中,因此青铜器的使用制度、青铜器使用的方式、青铜纹饰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以王权社稷、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内容为主体的青铜文化。作为青铜文化基础载体的青铜器,由器形、纹饰、铭文三部分组成。青铜器纹饰除了具有装饰和美化青铜器的功能以外,更是包含了古代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对鬼神的敬畏、对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