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探究式教学法所注重的是自主探索和自主发现,它更加强调对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和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学习法还是确保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有效途径。但是,反思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的实际效果,其实不难发现依然有许多的盲点存在。其中,这些盲点主要表现为探究盲目和形式化严重等。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问题有效的对策。
一、目标意识模糊,盲目实施探究
1.问题
探究实践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有时候,盲目地实施探究反而会起到反效果,这样将会造成学习时间的大量浪费。比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开展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呈现鸦片战争的全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私下讨论。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学生私下理清鸦片战争的整体进程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简短的言语陈述鸦片战争的整个流程,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还让课堂变得灵活生动。
2对策:整理教学内容,规范选择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
在开展《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时,教师必须及时根据教学要求和需要,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出发,对课堂教学的目标给予明确,然后再择取最为合适的教学内容展开探究。
比如在《鸦片战争》这节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假如世界上不曾存在林则徐,或者林则徐不曾组织虎门销烟,是否还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何英国人会将鸦片战争称为通商战争?假如你是一名英国人,那么当战争取得胜利后,你最想获得哪种赔偿和权利?假如你是参与这次历史事件的清朝官员,对于英国人所提的一系列要求,你会如何去对待?你会如何拟定奏折?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这对他们日后的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二、目标过于形式化,缺乏探究内涵
1.问题
现阶段虽然新课程倡导应用体验式教学,但是在大多数学校的课堂中,这种体验式教学却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中,在开展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是由教师去引导,被动地附和,这完全背离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比如在开展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探究的重点是:小杜的家乡该怎么办?其中,教师就此问题随机选出了几名学生进行场景表演。这些学生分别扮演成环保专家、矿工、农民、矿厂厂长等,进行观点阐述,展开辩论。当辩论到最后时,大家得出这样的观点:想要家乡发展,必须及时对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重视。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虽然表面看上去极为生动热烈,但是这种生硬的模仿并无法让学生们获得应获的知识,反而很容易由于学生的论证能力欠缺而让整个探究内容变得空洞。
2.对策:舍形式留内涵,加大自主构建力度,彰显探究意义
众所周知,只有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让教学变得更加有成效和意义。其中,就探究式学习来说,探究与学习应该是一同进行的,过多地讲究形式会让学习变得失去原味。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行领悟、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
就上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内容的教学来说,围绕小杜家乡的治理办法展开探究,教师可以顺势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请大家将自己比作医生,再从环保的角度去写一份诊断书,诊断对象就是自己的家乡。其中,必须在诊断书中提及病因和症状以及处理方法等。
笔者通过这一方式,不仅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同时还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激发起来,让学生相互探讨、探究、发现,在合作中完成这次任务,这对构建学生知识系统和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整理、理解、分析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其在日后的学习中懂得探索与发现,并解决问题。其中,就《历史与社会》学科而言,在了解原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带动与引导,主动地去探究、发现,这将会对学生的日后学习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立丰.探究式教学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2010(3).
[2] 余月琴.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科教育,2011(7).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目标意识模糊,盲目实施探究
1.问题
探究实践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有时候,盲目地实施探究反而会起到反效果,这样将会造成学习时间的大量浪费。比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开展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呈现鸦片战争的全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私下讨论。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学生私下理清鸦片战争的整体进程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简短的言语陈述鸦片战争的整个流程,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还让课堂变得灵活生动。
2对策:整理教学内容,规范选择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
在开展《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时,教师必须及时根据教学要求和需要,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出发,对课堂教学的目标给予明确,然后再择取最为合适的教学内容展开探究。
比如在《鸦片战争》这节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假如世界上不曾存在林则徐,或者林则徐不曾组织虎门销烟,是否还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何英国人会将鸦片战争称为通商战争?假如你是一名英国人,那么当战争取得胜利后,你最想获得哪种赔偿和权利?假如你是参与这次历史事件的清朝官员,对于英国人所提的一系列要求,你会如何去对待?你会如何拟定奏折?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这对他们日后的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二、目标过于形式化,缺乏探究内涵
1.问题
现阶段虽然新课程倡导应用体验式教学,但是在大多数学校的课堂中,这种体验式教学却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中,在开展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是由教师去引导,被动地附和,这完全背离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比如在开展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探究的重点是:小杜的家乡该怎么办?其中,教师就此问题随机选出了几名学生进行场景表演。这些学生分别扮演成环保专家、矿工、农民、矿厂厂长等,进行观点阐述,展开辩论。当辩论到最后时,大家得出这样的观点:想要家乡发展,必须及时对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重视。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虽然表面看上去极为生动热烈,但是这种生硬的模仿并无法让学生们获得应获的知识,反而很容易由于学生的论证能力欠缺而让整个探究内容变得空洞。
2.对策:舍形式留内涵,加大自主构建力度,彰显探究意义
众所周知,只有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让教学变得更加有成效和意义。其中,就探究式学习来说,探究与学习应该是一同进行的,过多地讲究形式会让学习变得失去原味。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行领悟、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
就上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内容的教学来说,围绕小杜家乡的治理办法展开探究,教师可以顺势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请大家将自己比作医生,再从环保的角度去写一份诊断书,诊断对象就是自己的家乡。其中,必须在诊断书中提及病因和症状以及处理方法等。
笔者通过这一方式,不仅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同时还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激发起来,让学生相互探讨、探究、发现,在合作中完成这次任务,这对构建学生知识系统和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整理、理解、分析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其在日后的学习中懂得探索与发现,并解决问题。其中,就《历史与社会》学科而言,在了解原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带动与引导,主动地去探究、发现,这将会对学生的日后学习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立丰.探究式教学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2010(3).
[2] 余月琴.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科教育,2011(7).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