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花画草,表现生命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ng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曾孝濂誉为“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他自己却不同意。
  “在画家面前,我懂点植物;在植物学家面前,我就是个画画的。”79岁的曾老爷子笑起来像个孩子,他说自己是“半瓶醋”,画不怎么样,植物知识也不怎么样。
  曾孝濂不喜欢“画家”或“植物学家”的称呼,他说自己只是中科院的一名老职工,60年只干了一件事——为植物画画。要说有点成绩,那就是参与了《中国植物志》的绘图工作,又在退休后为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创作了《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
  可以把人“美哭”的画
  曾孝濂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画师、工程师,是我国顶尖的植物科学画家。看他的作品,你会折服于其逼真和精细程度。他笔下的植物栩栩如生,连最小的细节都和实物一致:他画的三七,连叶脉走向都有讲究;他画的杓兰,连上下半段的绒毛数量都有不同。
  “植物科学画就像植物的‘身份证’,它是美术跟科学之间比较小的一个分支。它以绘画这一手法展现植物物种,甚至比文字描述更加精准。”曾孝濂打了个比方。
  在植物学界,植物科学画有公认的重要地位,好的植物科学画与发表新物种的模式标本同等重要。“这种画不能有自己丝毫的主观想象。三个雄蕊你多画一个就不对,包括雄蕊上开孔的地方,是从侧面开孔还是顶孔开,都必须准确,这涉及植物不同属不同科的特征。”
  作为植物学家,曾孝濂的作品严谨到经得住业界考验。他的一幅画能囊括几十张照片包含的信息量,除了根、枝、花、果外,还有连分类学家最看重的叶片正、反、侧面的形态。而作为画家,曾孝濂说自己也在力求把植物画美,不能改变植物特征,他就从光线、色彩、虚实、明暗上下功夫。
  “曾老师的画可以把人美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是曾老的“铁粉”,在他眼中,植物科学画有照片不可取代之处,“举例来说,我可以用微距摄影拍到地衣的細节信息,但大景深却会虚化背景,一张照片不可能同时兼顾植物与环境,但曾老的画却可以。”
  曾孝濂希望传递给观者一种态度——科学的严谨真实、生命的从容淡定。“这个画种和我们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直接。它就是要反映自然、表现生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45年为《中国植物志》绘图
  1959年,高中毕业的曾孝濂以半工半读的形式进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绘图工作。时值《中国植物志》项目启动,领导见曾孝濂能画几笔,就让他去画标本。
  曾孝濂没有想到,小时候的爱好竟成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中国有3万多种植物,要把它们编成书、绘成图,对于当时中国的312位植物学家和164位绘图员来说,简直是浩大的工程。
  《中国植物志》的科学插图主要是以腊叶标本为依据的黑白线描图,它有一套近乎程式化的绘画方法,重在准确传达物种信息。“我们画插图都必须有标本,没有标本就不能画,插图必须写上是根据某一号标本所画。” 曾孝濂说。
  曾孝濂画画除了像别人一样摹标本,他还坚持去野外写生,从活植物身上取材观察。他认为,树叶千面,需要画出生命,“我想把植物画活。”
  正因为此,曾孝濂作画的速度要比别人慢,因为他每画一张图都得先用铅笔打草稿,再给植物学家看,得到确认后才用钢笔着墨。当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领导蔡希陶与吴征镒对于曾孝濂“特殊”的工作方式很宽容,不但不催他进度,反而尽所能去帮他,还和他一起解剖植物。
  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曾孝濂逐渐成长为一代植物科学画大师,画出了更加符合植物特征的层次感和真实感。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曾孝濂等绘图员和植物学家密切配合,用了45年时间为《中国植物志》画插图。最终,记载了中国共301科3408属31 142种植物的《中国植物志》编纂完成。全书共80卷126册、5000多万字、9000余幅图版。
  2009年,《中国植物志》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对于《中国植物志》取得的功绩,曾孝濂谦虚地说:“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植物学家、164位绘图员,都是编纂《中国植物志》的功臣。现在,164位绘图员已经过世大半,但大家共同的劳动都化作《中国植物志》保存了下来。”
  参与寻找抗疟药
  除了参与《中国植物志》编纂外,“参与找抗疟药”是曾孝濂人生的另一个关键阶段。
  20世纪60年代,曾孝濂参加了国家“523”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是要在民间寻找可食用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用以研发抗疟新药。曾孝濂参与了其中的绘图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把项目组初步筛选出的有效抗疟植物绘成一本画册,交给部队和科研机构去做实验。
  在找抗疟植物的那段时间,曾孝濂每天穿梭在深山老林。“从原始森林到热带雨林,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狂野之美,更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植物景观,从那时起,我立志要把这些美好的植物生态、植物种类、奇花异草尽可能多地画下来。”
  后来该项目筛选出了疗效显著的植物,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的治疗效果得以确认。屠呦呦也凭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奖。
  对曾孝濂来说,那段找抗疟药的经历永生难忘,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员,他无比自豪。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明白了最好的植物科学画一定不是诞生在办公室里,而是大自然。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
  对曾孝濂而言,每一个时期都有新突破,比如快80岁的他正在完成的作品——《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
  这幅大型画作将亮相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当我接到邀请,创作这幅画时,我知道有一定难度,但我觉得很值得。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也要尽自己所能把它画好。” 曾孝濂说。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长2.5米、宽1.17米,曾孝濂已经完成了90%,他对这幅作品的立意高度赞赏:“画中37种植物的原产地都在我国,之后输出到国外,影响并造福了整个世界,我的任务就是让大家看到这幅画后能感叹一句,哦,原来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植物啊!”
  对于这些植物的家底,曾孝濂如数家珍:“欧美很多花卉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比如中国的野生月季,传到欧洲后,成为重要的观赏花卉,象征着和平、友谊、爱情。此外,像山茶、牡丹、菊花、梅花都是人类花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引以为荣。”
  目前,这幅画作已接近完成,曾孝濂正在做最后阶段的调整,比如各种植物的小环境、前后层次、需要提亮与加暗的地方。“我争取顺利完成这个任务,也算我这个退休老人为中国植物科学传播做的一点贡献。”
其他文献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荒岛上,生活着一大群刺猬。起初,它们的生活可谓安枕无忧,有大量的老鼠、蛇供它们捕食,却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捕食刺猬。因为刺猬长着一身的刺,一旦遇到敌害,立刻蜷曲成球,靠尖刺来对付敌人,连岛上最为凶狠的毒蛇也拿它们没办法。  后来,荒岛上出现了一种新奇的毒蛇,它们的体形并不是很庞大,相比之前在岛上横行只屈居刺猬之后的毒蛇来说还略逊一筹。但是,这种新奇毒蛇却极为凶猛,它们竟然能够对付岛
英特尔公司的软件让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拥有了自己的声音。这款软件叫做“辅助性语境感知工具包”,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加轻松地使用电脑。现在英特尔公司公开了这个工具包的源代码,这意味着你可以利用它们创建与霍金所使用的软件类似的工具,并像霍金一样用它输入文本、发送指令、与外部世界交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日前开发出一种能模仿正常步态的假肢。与同类型产品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廉、性能优异,用数百美元就能实现数万美元的假肢才能实现的功能,有望为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士带来福音。
2010年5月3日,北京通州农民发明家吴玉禄带着他的21个机器人“孩子”,一起亮相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的《蔡国强:农民这芬奇》全球首展,受到中外媒体关注。  目前,吴玉禄发明和制造了大大小小不同功能共47个机器人,这给他带来了各种荣誉和丰厚的回报。可谁又知道。他是马务村一个普通农民,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为发明机器人,30年间他炸伤过手,烧坏过脸,点燃过整座院子。    一路坎坷梦想不灭    老
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11月14日在美国盐湖城公布,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再次夺冠。算上此前“天河二号”的六连冠,中国连续4年占据全球超算排行榜的最高席位。  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是世界上首台运行速度超过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在今年6月的排行榜上取代原冠军“天河二号”首次登顶。“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2
11月10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科学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南京举行。截至目前,暗物质卫星“悟空”已正常运转328天,飞行5011轨,姿态稳定,已完成全天区覆盖,共探测事例(包含各种粒子信息的数据)约16亿个。据悉,“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和粒子鉴别能力最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它由卫星平台和4个有效载荷组成,有效载荷分别是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
米克斯和他的朋友都是工业设计师。因为近期任务太多,朋友便叫米克斯帮他分担一些工作。这天,朋友突然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大声骂起来。米克斯不解地问怎么回事?朋友激动地说:“对方要求产品设计成黑色,还要五彩斑斓。你见过五彩斑斓的黑吗?简直就是神经病!”  听了朋友的抱怨,米克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既要五彩斑斓,还要黑色,这听起来确实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但笑过之后,米克斯的脑子里却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后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波教授课题组利用二维层状材料开发出一种手性分离膜,可以“抓住”左旋手性分子,“放过”右旋手性分子,分離效率高达89%,并有望产业化。该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西游记》中,六耳猕猴和孙悟空站在一起,上天入地都难以分辨,最后只有如来佛分辨出了真假。在生物分子中,也存类似情况,即所谓不同手性的同分异构体(对映异构体)。两个分子的化学式一模一样,只是空间结构有差异,一种在空
6月22日,中船重工大船集团为招商轮船建造的全球首艘30.8万吨超大型智能原油船(VLCC)82号船成功交付,从大连扬帆远航。  “凯征”轮是中船重工大船集团继2018年成功交付全球首艘风帆助推VLCC项目后,同招商轮船共同打造品牌VLCC的又一创新力作。作为智能船舶科研专项依托工程,该船的成功交付,不仅在世界大型远洋智能船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代表我国开启了全球超大型油轮智能航运新篇章。
美国《应用高分子材料》杂志近日披露,由美国陆军研究所提供资金的纽约布法罗大学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一种世界上最强的军用装甲。   研究人员指出,新型装甲涂层原料来自珍珠母(珍珠赖以生存的外壳)。这种外壳成分是碳酸钙,加工成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这种材料强度有限,但一旦与硅纳米粒子结合使用,其强度就会明显增加。   新型“珍珠装甲”是轻质塑料,重量是钢的1/8,但要坚固14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美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