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温洲人四次创业的悲喜人生

来源 :大众商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167306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均瑶同村,比王圴瑶出道更早林立人:一个温州人四次创业的悲喜人生采访林立人,是在他的九九加一实业公司的办公室里。他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土气,过于朴素、有点不修边幅的衣着,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位网上赫赫有名的九九加一公司老板,他所告诉记者的那些不同寻常的创业经历,与他过于谦逊的言谈举止也很不相称。但就是这么一位看似恬淡的人物,却经历过商场上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四次创业,三次惨败,至今仍为心中的理想奋斗不息。
  
   六十年代中期,林立人生于温州小鱼村,和名噪一时、不久前故去的沪上浙商领军人物王均瑶同一个村。记者在另一个场合获息,当林立人在温州商界已晓有名气、崭露峥嵘的时候,王均瑶还藉藉无名。就此,记者向林求证,林立人说,“有什么奇怪,我比他大三岁嘛。”在对王均瑶英年早逝表示婉惜之后,林回忆起一个小花絮:八十年代末,林做的编织袋生意十分红火的时候,王均瑶还曾表示要跟着林干。当然,以林对王的了解,心里也很清楚:聪明强干雄心勃勃的王均瑶是不会给谁打工的,他只能做老板。后来,二人的人生各有际遇,王均瑶以编织袋起家,在91年以包飞机一举成名之时,林立人却为了三百多万元的货款因三角债的原因无法收回,彻底失败,两手空空来到深圳,从头做起。记者分两次和林立人谈了四个多小时,理清了他二十多年来跌宕起伏的创富历程。尽管林多次表示,自己不算成功,只能算小有所成,但其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先于时代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商机的那种独到的商人眼光以及百折不挠、败中求胜的勇气,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下面,是记者对林立人谈话的录音整理。
  
  一、温州的孩子早经商
  
  我出生在温州的一个渔村,叫大渔村。我对经商最初的记忆来自我的渔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用渔船从福建运过龙眼和砂糖,来温州卖,赚取差价。当时这是违法行为,叫投机倒把,只能偷偷做,为此父亲吃过不少苦头,甚至曾发生过一船货物被人抢光却不敢报案不敢声张的事。而每次运动到来,为了躲避被批斗的厄运,父亲只能远走他乡。我幼年对商业的记忆是:那是一种充满风险充满艰辛却又非常诱人的事。
  我最早的商业行为可追溯到初中,那时我十四岁,刚刚改革开放。最经常的事,是挑着鱼鲜去集市上卖,有时也去很少鱼鲜的山里卖。另一件常做的事是收集螃蟹壳。当时国家有专门的公司收这种东西,据说可以用来做塑料。我挑着担子,走村穿巷,挨门挨户收集螃蟹壳,然后再一总卖给国家,赚取差价,补贴家用。我的学费基本上都是我挣来的。高中毕业还没有毕业,我就选择了经商,对此,我没有后悔,尽管后来我发现,随着生意越做越得,知识对我越来越重要。
  第一次来深圳是1985年,那年我刚满21岁。我们家庭式生产的文化用品,包括文件夹、文件袋等等在深圳非常畅销,但卖的最多的还是一种用塑料做的标语口号牌,那时深圳很多地方贴的像“五讲四美三热爱,不准随地涂痰”之类的标语,都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利润不错,毛利能赚到70%,但由于深圳的需求量并不大,而我们做的是全国市场,所以我没有在深圳住下来。另一个让我无法在深圳住下来的原因是:当时深圳就是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开工建设,晴天是尘土飞扬,雨天是泥浆横流,我无法适应这个环境。
  除了做文化用品之外,我还做过许多小物件,赚钱最多的还是编织袋,那时,全国乡镇化肥厂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对塑料编织袋需求量很大。我渐渐成功了,二十四、五岁,名声已遍及乡里,因为我在把大量编织袋运往全国各地的同时,也给乡亲们带来了编织这种袋的活计,让他们获得赚钱的机会。温州的“前店后厂”模式,如今已家喻户晓,我就是那前面的“店”,把编织袋卖往全国,我的乡亲就是那后面的“厂”,为我源源不断的供贷。《温州日报》报道了我的事迹,我相继还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青年,温州市杰出青年代表以及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王均瑶就是在那个时候找过我。当然,后来他自己也做编织袋,做得很成功。
  失败随1989年的一宗大单来临。当时,我们在河南签订了1.2亿元的大单,这宗大单是在河南的一家化肥公司帮助下取得的,这家化肥公司其实是个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控股公司,下面有很多化肥厂,由于这家公司的权力,我们才获得它下面众多化肥厂的订单,条件是:每只编织袋给化肥公司5分钱的回扣,而当时每只编织袋才1元钱。
  我们提供了1000万只编织袋之后,发现贷款收不回来,只好停止供货,随后是漫长而屈辱的讨债历程。由于合同不是同化肥公司签订的,而是和各个俱体生产厂家签的,该公司置身事外,而各个厂家以种种理由拖欠货款,我们除了获得一点化肥之外,基本上颗粒无收。最困难的时候,我身无分文,向这家化肥厂要求1000元生活费,他们也拒绝给付。“他们欠我一百一十万,连一千元也不愿给。”和我一起讨债的一位大姐痛哭失声。
  1990年是等待和绝望的一年,但我没有等来早该到来的货款,而为我辛辛苦苦编织出一千万编织袋的乡亲们的工钱不能不付。在处理完债务之后,最终,我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只好离开家乡,远走深圳。
其他文献
刚刚开店的新人往往最敏感的可能就是——价格——地理——定位三个要素,今天突然想到就写些感受,仅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今天主要说说价格:  A——买卖本身在建立的时候就是因为价格之间有差异才慢慢有了商人,人家都说商人无利不起早,其实也是说明了价格的重要。你进货要知道市场的平均价格,不能进高了,也不能进低了,你一个新人不可能进到便宜的货,这个是肯定的,所以进到低的价格的货源,比进到高的更危险,在实
期刊
招商是企业建设销售渠道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企业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必经之路。任何一种产品要想走向市场,都必须要通过销售渠道传播出去。销售渠道是由众多的经销商构建成的,渠道如何建设、如何寻找经销商?这就是企业招商所要做的工作。    招商不仅仅只是寻找经销商,让其销售企业的产品。有人认为企业招商,只要有好的产品和营销政策,就可以招到加盟商?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产品和政策是硬件,也是必须的,如何服务
期刊
每次开车走深南大道路过深圳书城大厦时,总会习惯性地看一眼这个建筑。“那是我来深圳的第一个落脚点。1987年,这里还是一个小山坡,我就住在小山坡上一间废弃的水泥瓦房里,一直住了两年。”    现在担任乐安居董事长的张庆杰,属上世纪80年代到深圳白手起家的一代。18年过去了,张庆杰刚来深圳栖居的小山坡上,早已是高楼林立,他也从当年的农村穷汉子,变成了坐拥亿万身家的阔老板。当年他的“座驾”——一辆全身叮
期刊
当“男保姆”悟出市场商机    儿子出生后,王当代心疼每月300元的保姆费,一咬牙,辞去了推销员的工作,在家里当起了“全职男保姆”。  有了孩子自然少不了玩具,可这些玩具到儿子手里没玩几天,就被摔得缺胳臂少腿。一次,王当代拿着儿子摔坏的玩具找人去修理。可找遍了周围的街道,也没见一个修理玩具的。回到家里,王当代找到钳子、镊子、螺丝刀等工具,将玩具拆开,摸索着修理起来,不一会儿,玩具又能开动了,王当代
期刊
看了别人的创业故事写得真好,有些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样,我也想把自己的经历诉说一下,但我文采又不好,不知道从那开始,写出来可能都没人看,也怕别人嘲笑我,但我真的是经历过大浪淘沙型。    有时和朋友开玩笑说我要写个自传肯定要几本书才装得了呵呵,在做过十个行业了,从商也十年整了,其中,辛酸只有自知没有社会关系、没有过硬技术、没有社会常识、没有谋生的技能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说到创业,谁不想呢?原来有
期刊
花的世界里又增添了新的品种,这就是丝网花和水晶花,制造花朵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新职业了。    一进刘晓的金百旺工作室的大门,眼前就呈现出一瓶瓶一罐罐的缤纷花朵,让人看了心里一阵欣喜和激动。  销售模式  刘晓说她的主要客户来源都是通过网络联系上的。先是在许多网站上做了大量免费的网页,然后到各个行业论坛里去发大量的帖子,把工作室的联系方式和自己的QQ号都留在上面,这样全国各地对这个项目有兴趣的人都可以
期刊
编者按:山东平度现代工艺制品厂的“石粉变塑料”项目具备新、奇、特三大特点。在众多创业项目中极其独特。然而独特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有很多读者打电话给我们咨询项目的真实性,本刊记者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3月4号亲自去设备生产厂和山东龙口李进胜厂考察。事实证明,石粉变塑料,项目真实可靠,生产成本低,利润高。读者在具备资金和厂房的基础上,可以放心办厂。有意办厂者可直接去技术设备厂家考察。    本刊自200
期刊
盆景植物根系管理的目的是要为根系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其内容主要有土、肥、水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讲盆土的管理。  盆景植物根系管理的目的是要为根系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其内容主要有土、肥、水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讲盆土的管理。    (一)盆土配制与消毒    1.盆土配制  盆土是盆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它能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养分和空气,并起着固定植株的作用。多数盆景植物受盆钵所限,盆土
期刊
“纯卤水做的豆腐,好吃不贵——”4月2日6时许,寒意未退,长春市东天街附近的早市上熙熙攘攘,一个豆腐摊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摊位上,醒目地挂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横幅,豆腐摊前,3个女孩不停忙碌着。    一、 捕捉商机    刘习,作为一个来自浙江的商人,他在筑城的小圈子里,也是颇有些名气:服装、鞋袜生意都做过,而且绝大部分生意从未失手过。2004年四月的一天,他上网看到一个网站,专门介绍了一些竹炭
期刊
打造技术优势  推出独创系列食品    十几年来,车明印呕心历血、历尽千辛万苦发明了车牌“牙签肉”,曾获得中国优秀实用专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技术市场报联合向全国下岗职工再就业推荐的“精选项目”, 中央电视台《致富经》以《穿上牙签去卖肉》进行了专题报道,车明印带着牙签肉多次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最近又被评为“中国名小吃”和“中国名菜”两项中国最高殊荣。  车牌牙签肉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