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平等、互动、有效的和谐对话场,强调的是对话主体——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融合,强调的是对话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准确把握“对话”的实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诠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对话场;平等;互动;有效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对话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海德格尔哲学语境中的对话是探究本真实现本真的过程。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到底应具备怎样的性格?笔者以为阅读教学的和谐“对话场”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有效的。
一、平等——构建和谐“对话场”的首要前提
在“对话”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1. 营造宽松氛围——平等对话的“土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师生宽松和教学民主的对话环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法把自己当做“孩子”,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学习伙伴”。而学生也只有在心理毫无束缚、平等、安全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的伙伴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只有把学生看做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反之,如果课堂离开了生命体的平等,离开宽松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就会被异化为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2. 创设多彩情境——平等对话的“源泉”
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吸收其精华,达到知识上的飞跃、情感上的震鸣、价值观的提升,这是值得我们大家研究的。而小学生的言语发展还比较稚嫩,思维还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此,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借助图片、音乐、谜语、诗歌等媒体,巧妙地创设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等特点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未见课文就有一种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二、互动—— 构建和谐“对话场”的宽广平台
“对话”有三要素:教师、学生、文本。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空间是“课堂”,搭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是“互动”。离开了课堂,语文教学的土壤将不再肥沃;离开了互动,教学主体间的对话将成为一句空话。
1. 文本对话,获取信息
我们这里所谓的对话文本,不仅是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而且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让教师潜心与文本对话,其次才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那么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有哪些要求呢?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要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二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赖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内化和运用。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一番“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师生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画龙点睛。这些,教师都必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就成竹在胸。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要十分充分。我在课堂上总是精心组织他们对文本进行初次对话,分三步展开: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读熟;记下自己通过与文本对活获取了什么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生活相联系,加以体验;有什么疑问,做上记号 。
2.生生对话,相互启发
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我们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在“对话”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见解比教师更具真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能够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子,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和向学生请教的气度,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虚心地吸取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总是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在此基础上,又给学生大量的信息背景,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同时,还把他们引向课外,接触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
三、有效——构建和谐“对话场”的本质追求
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无处不在,关键要看教师如何抓住对话的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阅读对话真度、深度和广度,让课堂“对话”真正走向“对话”,提高“对话”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1. 巧妙设计,发现疑点,实现对话的真度
真实、朴实是新课程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真”课堂也包含阅读对话过程的“真度”。即,教师解答学生真正不懂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师的“解惑”。疑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开始。真实的课堂就应该让学生质疑、寻疑、解疑。追求真实的最基本的做法之一就是抓疑点,实现阅读对话的真实度。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适时地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阅读对话的真实度,以更好地发挥生命的精彩,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捕捉课堂的精彩对话。
2. 引导感悟,巧抓浅点,挖掘对话的深度
“珍视孩子内心独特的感受”是新课程所特别强调的。因为这种感受是学生建立在自身知识、经验、生活等基础上的感受,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然而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毕竟不是大人,其阅读对话的质量有时肯定会与文本的真正含义有所差距。此时,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理解上的浅点,适当地引导,让学生的感受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向深处发展,这将影响孩子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将成就课堂中对话的深度,提高对话的质量。
总之,构建平等、互动、有效的“对话场”,强调的是对话主体——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融合,强调的是对话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准确把握“对话”的实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诠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和作者的“知音”[J].人民教育,
2009(21).
[3]李园忠.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9).
(上虞市永和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对话场;平等;互动;有效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对话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海德格尔哲学语境中的对话是探究本真实现本真的过程。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到底应具备怎样的性格?笔者以为阅读教学的和谐“对话场”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有效的。
一、平等——构建和谐“对话场”的首要前提
在“对话”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1. 营造宽松氛围——平等对话的“土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师生宽松和教学民主的对话环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法把自己当做“孩子”,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学习伙伴”。而学生也只有在心理毫无束缚、平等、安全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的伙伴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只有把学生看做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反之,如果课堂离开了生命体的平等,离开宽松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就会被异化为一种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2. 创设多彩情境——平等对话的“源泉”
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吸收其精华,达到知识上的飞跃、情感上的震鸣、价值观的提升,这是值得我们大家研究的。而小学生的言语发展还比较稚嫩,思维还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此,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借助图片、音乐、谜语、诗歌等媒体,巧妙地创设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等特点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未见课文就有一种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二、互动—— 构建和谐“对话场”的宽广平台
“对话”有三要素:教师、学生、文本。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空间是“课堂”,搭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是“互动”。离开了课堂,语文教学的土壤将不再肥沃;离开了互动,教学主体间的对话将成为一句空话。
1. 文本对话,获取信息
我们这里所谓的对话文本,不仅是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而且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让教师潜心与文本对话,其次才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那么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有哪些要求呢?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要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二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赖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内化和运用。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一番“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师生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画龙点睛。这些,教师都必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就成竹在胸。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要十分充分。我在课堂上总是精心组织他们对文本进行初次对话,分三步展开: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读熟;记下自己通过与文本对活获取了什么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生活相联系,加以体验;有什么疑问,做上记号 。
2.生生对话,相互启发
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是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我们认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在“对话”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见解比教师更具真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能够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子,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和向学生请教的气度,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虚心地吸取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总是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在此基础上,又给学生大量的信息背景,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同时,还把他们引向课外,接触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
三、有效——构建和谐“对话场”的本质追求
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无处不在,关键要看教师如何抓住对话的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阅读对话真度、深度和广度,让课堂“对话”真正走向“对话”,提高“对话”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1. 巧妙设计,发现疑点,实现对话的真度
真实、朴实是新课程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真”课堂也包含阅读对话过程的“真度”。即,教师解答学生真正不懂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师的“解惑”。疑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开始。真实的课堂就应该让学生质疑、寻疑、解疑。追求真实的最基本的做法之一就是抓疑点,实现阅读对话的真实度。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适时地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阅读对话的真实度,以更好地发挥生命的精彩,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捕捉课堂的精彩对话。
2. 引导感悟,巧抓浅点,挖掘对话的深度
“珍视孩子内心独特的感受”是新课程所特别强调的。因为这种感受是学生建立在自身知识、经验、生活等基础上的感受,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然而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毕竟不是大人,其阅读对话的质量有时肯定会与文本的真正含义有所差距。此时,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理解上的浅点,适当地引导,让学生的感受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向深处发展,这将影响孩子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将成就课堂中对话的深度,提高对话的质量。
总之,构建平等、互动、有效的“对话场”,强调的是对话主体——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融合,强调的是对话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准确把握“对话”的实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诠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和作者的“知音”[J].人民教育,
2009(21).
[3]李园忠.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9).
(上虞市永和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