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的现代化治理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河道的功能和山东河道治理的现状,提出了河道治理的一些思路,分析了河道景观设计的一些常用手法。
  关键词:城市河道;现代化河道治理手法;河道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V85
  
  城市河道除担当着排泄雨洪等方面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分流下渗、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生态功能,我国建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河道,加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城市多以以传统的“三面光”的矩形断面形式治理河道,河道生态功能几近丧失,变成了仅能泄洪和排污的通道,城市里几乎每一条河流都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夏天到来蚊蝇乱飞、老鼠乱串,市民望而却步。
  插图一:传统“三面光”河道乱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交通手段的改进,使得人们活动空间大大扩展,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河道功能逐步扩展(如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辅线交通功能),通过环境改善来提高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呼声越来越高,上世纪末期各地纷纷将河道整治列为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仅以山东为例,青岛市的大村河综合治理工程,聊城市的“江北水城”、滨州市的”“四环五海”、东营市的“碧水工程”、临沂市的“滨河大道”、潍坊市的“三河治理”、“四河串联”、淄博市的“孝妇河综合治理”莱芜市的“牟汶河治理”等等都已成为这些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的“点睛之笔”,青岛市今年完工的李村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更是带动周边河景地产的飞速增长。
  笔者有幸参加了这股河道治理的热潮,做过几条河道的治理设计,下面结合实例对近期常用的现代化河道治理的手法略作总结,为城市河道的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治河先治污,截污为主,适当冲污。
  城市的迅速膨胀导致污水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长期以来污水直接排河的做法必需改变。
  目前旧城改造多采用截流式截污合流系统[1],即在原来雨污混流排水系统的基础上,沿河道岸边增建一条截流干沟,在截流干沟和原干沟相交处设置溢流井,并在沟末端建设污水处理厂,晴天和初雨时,所有的污水都排送到污水处理厂厂,经处理后排放到水体,或者供应城市中水系统,随着雨量的增加,雨水径流量相应的增加,当来水流量超过截流干沟的输水能力时,将出现溢流,这样仅仅在大雨天气时会有部分混合污水直接排放河道,不会对河道造成过大的污染。例如2009年的黄岛区岔河综合治理工程中对上游老城区和城中村流域就是采取此种方法。
  新城建设常采用分流式截污排水系统即将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两套或两套以上各自独立的沟道内截污排除的系统,污水管道末端建设污水处理厂。
  截污后的城市河道仍会有一定的污染威胁,例如采用截流式截污合流系统的河道大雨时排入的混合污水、采用分流式截污排水系统的河道小雨时排入的初期雨水都有一定的污染,为保持良好的观赏水质,对于上游水库蓄水充沛的地区可采用定期水库放水冲污的做法,例如2009年的黄岛区岔河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完工后就是定期从上游荒里书库放水冲污;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从其他水量充沛且水质较好的河流引水进行城市河道的冲污。
  插图二:传统“三面光”河道截污后显现一定的效果
  二、多措并举,促成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传统的“三面光”河道,使河道生态功能几近丧失,更无景观可言,现代河道设计在突出景观的同时,还必须尽量维持河流的原生态,河道建设应该由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要利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最终使河流成为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成为城市中的原始自然。为促成河流生态的完整性,我们常采取如下措施:
  1、多变的河道平面设计: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一般认为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两岸修筑高堤就能解决防洪问题,但事实上,从流域范围看,对防洪补益不大,相反却大大损害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对于河道的平面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系统,从而实现多目标的统一 。在解除河道瓶颈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使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形成湖面或者湿地,这种“袋囊状”的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景观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意义;使城市水系形成网络,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2]
  
  插图三:曲线河道和直线河道效果对比
  
  插图四:河道周边蓄水湖池效果图
  2、河道断面设计向原生态型河道靠拢:摒弃矩形、梯形等传统河道横断面做法,采用复式河道横断面,对于山东季节性河道,横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应对不同水位、水景的河床,同时季节性河道水位变化大枯水期长河道比降大,常常需要通过砌石坝、溢流堰、钢闸坝等设施蓄水,通过这些設施常常能产生瀑布、激流、浅滩等不同类型的河道段落,且能增加水体瀑气,对于改善水质和景观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插图五:常用新型河道横断面
  
  插图六:多处小型砌石坝形成多级瀑气和可自由调节水位的钢闸坝
  3、天然无污染材料的大量应用[3]:长期以来人们出于河道的行洪速度等方面的考虑,常采用浆砌石或者混凝土护岸和护坡,这些材料在当中的添加剂在水中会发生反应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河道中生物和微生物难以生存,整个生态系统不复存在,更有甚者采用全断面护砌的结构,趋向更加恶劣。自然山石护岸、竹木桩护岸,干砌石护坡,取材于自然,无污染,通透性好,便于形成水体环境与岸上环境的过度,不但混然天成,还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选用此种渗透性较好的材料。为解决天然材料资源有限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出现了一些用于生态方面新型材料和技术,如水力喷草技术、土工材料绿化网、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土壤固化剂等,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必将成为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的主要源泉。
  
  插图七:无污染护岸材料
  4、建成动植物天然净化系统,在河道内种植芦苇、香蒲、水草、荷花等适宜北方水环境的水生植物,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开发采用植物护坡,可采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的护岸形式,或在坡面分层栽种柳条等当地土生植物,形成植物为主的护坡工法,同时引入适宜生长的田螺、河蚌、鱼虾等,恢复生物的多样性。
  
  插图八:河道水生植物种植
  三、在建设生态防洪河道的同时,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设计
  1、采用复式断面的河道,应利用滩地做休闲景观场地:河道中的滩地既可扩大行洪断面,又可为鸟类、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生存空间,为人类的休闲、游憩提供条件。在河滩地种植草皮、树木等植被,既可以使河滩免水流冲刷,又可以美化河道,另一方面,将休闲地、绿地设置于河滩地上,还可增强休闲时的亲水性,扩大视觉空间;因此,在河滩地,防洪、生态、景观三者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满足3~5年一遇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滩地高程,以加大行洪断面,增强亲水性。滩地布置应以平地或缓坡为主,便于游人散步、放风筝等游憩活动。在滩地宽度足够时,可以设置露天球场等活动场所。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河滩地应设计成草坪、草地等开敞空间,适当布置树丛和灌木,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一些亲水的平台和台阶,不宜布置假山、雕塑、亭台等阻水的园林建筑 。目前我省多个河道的滩地建设成为休闲平台、社区舞台、健身场、停车场等不同场地,均达到了景观与使用的有机结合。
  2、注重挖掘和营造水文化风貌,在一定的长度中一定要有一个突出的主题: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要充分利用水文化特色,要十分注重保留和挖掘河道两岸的文物建筑和有形无形的水文化典故的,既要保存历史遗留的文化设施,又要将历史流传的水文化典故进行有形化的构思,同时还要创造现代水文化特色,构筑城市河道文化景观;另外城市河流通常都不会太短,如果做成同一主题风格,即使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亭榭相间,曲径通幽,那么绵延数公里,也不过是雷同的风景,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雷同的河岸设计也不利于滨河主题公园的营造,所以,如果场地和资金允许,把一条河流分成若干段,每段都设置不同的主题,或者以自然为主,或者以历史为主,或者以文化为主,并根据主题营建相应的景观,从而达到人文与自然的相间,历史和现代相融的多层次景观。
  
  插图九:近期河道景观设计图片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的现代化治理,应该是在截污的基础上,根据各河道各段情况设计不同的复式断面,并在各段营建主题鲜明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朱飞,城市给排水中截污工程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2] 王雪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综述,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10)
  [3]汤振宇 张德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给水管网工程建设步伐也越来越快。国家对于给水管网工程也越来越重视,逐年的增加工程投入,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焦点。为了使给水管网工程的投入资金分配更具科学性,就需要保证工程造价管理的合理进行,使工程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利于管理者对于工程资金的全面掌握,使整个工程管理更具科学化。本文通过对工程建设中三个阶段的造价管理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就市政给水管网工程建设
摘要:影响光传输效果的因素有许多,光传输设备故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的对光传输设备进行维修,本文主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概括,以期能够对光传输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光传输设备;故障类型;措施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light transmi
摘要:伴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城市化的进程速度也不断加快,但是与此同时,城市生活产生的垃圾也逐年增加,严重地污染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城市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解决垃圾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笔者根据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存在的现状及特点,认真分析了当前城市生活垃圾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技术,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应该以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系统化集成式综合处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