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编选了精彩的文字,还配发了精美的插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无视插图的存在。其实,插图也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充分挖掘插图资源,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课文词句,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图片展示,激发读文兴趣
《西湖》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课文描绘了山清水秀的西湖景色,介绍了西湖著名的景点,还展示了月色下西湖的独特美景。教材中穿插了6幅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鉴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初步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思路定位为充分运用文中插图,图文对照,激发兴趣,理解词语,层次朗读。
《西湖》这篇课文有很多长句,学生在初读这样的课文时,遇到的学习阻力会弱化学生的读文兴趣,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读过一遍就不想再读了。于是,我选择先从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思考回答如下问题: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景色?图中你最喜欢的又是什么景色?用你学过的词来具体描述一下你所喜欢的景色。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初读课文,并进行启发、引导:“刚才同学们用词语简单描述了图片中的美景,这些图因为有了你们的文字描述变得更美了。有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用几段文字把这几幅图写活了,你们想看看吗?”有了图片的吸引,语言的引导,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初读课文环节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或一句话来描述图中的景色就可以了,这样的训练设计既让学生充分享受了表达自我思想的快乐,又润物无声地进行了语言实践,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读文兴趣。
二 图文对照,正确理解词语
很多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仅仅着眼于读和写;理解词语时,学生也仅仅是靠词语解释,不免单一枯燥,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事实上,文中的插图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建立正确的意象,甚至引发学生的联想,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在“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中,大家都知道“冒”字用得极妙,但究竟妙在何处?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描述图中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及它们的位置状况,进而引导他们体会“冒”字所隐含的深层含义:
师:看了插图,你觉得这些荷花美吗?
生齐:美。
师:从哪里可以体会出荷花之美呢?
生:“白荷花在这些荷叶中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
师:为什么呢?
生:“冒”在这里应该是“向外透,往上升’”的意思,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荷花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的样子,从而说明荷叶长得有劲和迅速。
生:这“冒”出来的白荷花显得那么亭亭玉立、与众不同。
生:是啊!这“冒”字用得好,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生:我从图中看出这个“冒”字赋予了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荷花那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十分传神!
三 图文结合,领会难句含义
课文中有些句子学生难以理解,但结合插图,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观察中完成对难句的揣摩,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门槛和学习难度。在课文《小麻雀》中有一幅老麻雀迎着大花猫,掩护小麻雀的图片,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仔细查看图片,再出示句子“她把普季克推到一邊,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让学生体会老麻雀此刻的处境,以及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大花猫这时又是什么想法?为什么会“大吃一惊”?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是母爱的力量,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麻雀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丝毫没有想到自己,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用自己的身躯拯救幼儿。
四 图文重组,正确解读课文
课文中,插图的作用不仅仅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帮助理解词句,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学生正确地阅读和朗读课文。还是以《西湖》教学为例,我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初读课文环节后,采用图文对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按照要求再读课文的重点和难读的句子。如:作者用哪些生动的句子来描写图中的景色?你最喜欢作者对哪种景色的描写?还有哪些是图中没有的景色?借机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会围绕图片描写景色并展开适当的想象。“谁来向同学们展示自己读得最美的几句话?你是怎么读文中的长句子的,向大家介绍你的好方法?”图文对照,在不同的要求和层次上去反复读课文,架构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互碰、交流提高的平台。这样避免了单一的按小节读课文的枯燥无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读书和展示的机会,既让全体学生知道怎么读,又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互相欣赏的习惯。
总之,插图不是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发掘教材潜力,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王 芸
一 图片展示,激发读文兴趣
《西湖》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课文描绘了山清水秀的西湖景色,介绍了西湖著名的景点,还展示了月色下西湖的独特美景。教材中穿插了6幅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鉴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初步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思路定位为充分运用文中插图,图文对照,激发兴趣,理解词语,层次朗读。
《西湖》这篇课文有很多长句,学生在初读这样的课文时,遇到的学习阻力会弱化学生的读文兴趣,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读过一遍就不想再读了。于是,我选择先从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思考回答如下问题: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景色?图中你最喜欢的又是什么景色?用你学过的词来具体描述一下你所喜欢的景色。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初读课文,并进行启发、引导:“刚才同学们用词语简单描述了图片中的美景,这些图因为有了你们的文字描述变得更美了。有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用几段文字把这几幅图写活了,你们想看看吗?”有了图片的吸引,语言的引导,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初读课文环节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或一句话来描述图中的景色就可以了,这样的训练设计既让学生充分享受了表达自我思想的快乐,又润物无声地进行了语言实践,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读文兴趣。
二 图文对照,正确理解词语
很多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仅仅着眼于读和写;理解词语时,学生也仅仅是靠词语解释,不免单一枯燥,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事实上,文中的插图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建立正确的意象,甚至引发学生的联想,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在“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中,大家都知道“冒”字用得极妙,但究竟妙在何处?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描述图中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及它们的位置状况,进而引导他们体会“冒”字所隐含的深层含义:
师:看了插图,你觉得这些荷花美吗?
生齐:美。
师:从哪里可以体会出荷花之美呢?
生:“白荷花在这些荷叶中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
师:为什么呢?
生:“冒”在这里应该是“向外透,往上升’”的意思,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荷花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的样子,从而说明荷叶长得有劲和迅速。
生:这“冒”出来的白荷花显得那么亭亭玉立、与众不同。
生:是啊!这“冒”字用得好,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生:我从图中看出这个“冒”字赋予了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荷花那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十分传神!
三 图文结合,领会难句含义
课文中有些句子学生难以理解,但结合插图,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观察中完成对难句的揣摩,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门槛和学习难度。在课文《小麻雀》中有一幅老麻雀迎着大花猫,掩护小麻雀的图片,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仔细查看图片,再出示句子“她把普季克推到一邊,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让学生体会老麻雀此刻的处境,以及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大花猫这时又是什么想法?为什么会“大吃一惊”?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是母爱的力量,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麻雀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丝毫没有想到自己,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用自己的身躯拯救幼儿。
四 图文重组,正确解读课文
课文中,插图的作用不仅仅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帮助理解词句,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学生正确地阅读和朗读课文。还是以《西湖》教学为例,我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初读课文环节后,采用图文对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按照要求再读课文的重点和难读的句子。如:作者用哪些生动的句子来描写图中的景色?你最喜欢作者对哪种景色的描写?还有哪些是图中没有的景色?借机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会围绕图片描写景色并展开适当的想象。“谁来向同学们展示自己读得最美的几句话?你是怎么读文中的长句子的,向大家介绍你的好方法?”图文对照,在不同的要求和层次上去反复读课文,架构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互碰、交流提高的平台。这样避免了单一的按小节读课文的枯燥无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读书和展示的机会,既让全体学生知道怎么读,又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互相欣赏的习惯。
总之,插图不是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发掘教材潜力,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