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情感通常被理解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數学产生的情感态度。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却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和恐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使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和喜悦。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数学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概念、法则、公式以后就能形成的,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充分考虑认知因素,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增强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感染学生,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畅所欲言,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喜欢他的老师,那么这个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关心。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关注,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 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任何数学的教与学,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情境对于产生良好的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和探索。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我就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森林里开会啦!(多媒体出示两块地,一块长7米,宽2米;另一块长5米,宽3米)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地分给山羊和狐狸,狡猾的狐狸抢着挑选,狐狸想我要挑块大的,于是,狡猾的狐狸找来绳子分别把这两块地围了起来量一量进行比较,而后要挑选第一块地。山羊呢,在两块地里划了相同大小的小方格数一数进行比较,就挑了第二块地。同学们,谁知道狐狸和山羊谁挑的地大?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提出“学了面积的认识后,你们就知道了!”,这样立即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上述教学,教师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有了趣味,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学习新课。
三、 引起疑问,以疑育情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对提出的问题产生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觉地去思考,寻求答案。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先和学生玩“抢30”的游戏:从1开始,每个人能说1~2个数,先说到30的人胜利。学生说一个数,我就说两个数,学生说两个数,我就说一个数,最后都是我赢了。此时,我说:“为什么每次都是老师赢了,因为老师知道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抢到30,大家想学吗?”“想,快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被点燃,并且学生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提升。
四、 动手操作,以动激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若干个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然后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自然对数学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
五、 激发美感,以美育情
积极健康的情感一般都具有美学意义,因此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出美的方面,它显示出了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特征。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生动活泼的言语、直观的教具、整洁的板书、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构建丰富的数学教学情景,揭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美,使他们能够去发现数学知识所蕴涵的丰富的美的内容,以此来净化心灵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乃至激情。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12345679×9=111111111,而如果将12345679乘以18(9的2倍),其积为222222222,是9个排列整齐的2,至此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排列的整齐美,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类比,探索出类似的算式还有: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45=555555555
……
学生在追求展现数学整齐美、相似美的过程中,经历了相似联想促引发、类比推理促迁移、鼓励猜想促探究的思维过程,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是多么高超。”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给他们注入情感的火焰,让生命的果实结出崭新的未来。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数学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概念、法则、公式以后就能形成的,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充分考虑认知因素,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增强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感染学生,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畅所欲言,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喜欢他的老师,那么这个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关心。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关注,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 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任何数学的教与学,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情境对于产生良好的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和探索。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我就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森林里开会啦!(多媒体出示两块地,一块长7米,宽2米;另一块长5米,宽3米)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地分给山羊和狐狸,狡猾的狐狸抢着挑选,狐狸想我要挑块大的,于是,狡猾的狐狸找来绳子分别把这两块地围了起来量一量进行比较,而后要挑选第一块地。山羊呢,在两块地里划了相同大小的小方格数一数进行比较,就挑了第二块地。同学们,谁知道狐狸和山羊谁挑的地大?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提出“学了面积的认识后,你们就知道了!”,这样立即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上述教学,教师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有了趣味,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学习新课。
三、 引起疑问,以疑育情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对提出的问题产生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觉地去思考,寻求答案。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先和学生玩“抢30”的游戏:从1开始,每个人能说1~2个数,先说到30的人胜利。学生说一个数,我就说两个数,学生说两个数,我就说一个数,最后都是我赢了。此时,我说:“为什么每次都是老师赢了,因为老师知道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抢到30,大家想学吗?”“想,快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被点燃,并且学生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提升。
四、 动手操作,以动激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若干个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然后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自然对数学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
五、 激发美感,以美育情
积极健康的情感一般都具有美学意义,因此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出美的方面,它显示出了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特征。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生动活泼的言语、直观的教具、整洁的板书、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构建丰富的数学教学情景,揭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美,使他们能够去发现数学知识所蕴涵的丰富的美的内容,以此来净化心灵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乃至激情。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12345679×9=111111111,而如果将12345679乘以18(9的2倍),其积为222222222,是9个排列整齐的2,至此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排列的整齐美,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类比,探索出类似的算式还有: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45=555555555
……
学生在追求展现数学整齐美、相似美的过程中,经历了相似联想促引发、类比推理促迁移、鼓励猜想促探究的思维过程,开阔了思路,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是多么高超。”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给他们注入情感的火焰,让生命的果实结出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