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士官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际,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及考核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引言
目前, 随着计算机知识与应用的普及, 多数士官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学员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计算机,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然而依然存在部分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员计算机基础薄弱, 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士官学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将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长期存在。而当前士官学员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多是参考地方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士官教育并不符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对士官学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及考核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士官学员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调查, 目前士官学员计算机教学主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学员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办公应用、数据处理、网络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而系统维护、信息综合处理方面的能力仍较弱, 而这些是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会经常用到的。另外, 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员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希望能够学习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网页设计等知识,而这些内容在目前的士官学员计算机教学中很少涉及。
(二)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 士官学员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员自主操作练习不够。在教学方法上, 存在着串讲、串问现象, 没有多少价值的“满堂问” 和缺少操作训练的单纯理论内容分析仍然存在。久而久之, 学生抱怨“满堂灌”、“概念多”, 导致动手能力非常差, 从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2. 在教学活动方式上, 仍然存在着“齐步走” 的现象。
近年来, 城镇普通中学一般都开设了电脑课, 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中学往往都没开电脑方面的课程, 在这种学员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 大部分士官学校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 仍然采取“齐步走” 教学方式, 导致一部分学员可能“吃不饱”, 而一部分学员又“消化不良” 的现象, 忽视了学员的不同特点, 抹杀了“以学员为主体” 的基本教学理念。
(三) 考核体系设置不合理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各式各样等级证书的重视, 作为培养应用型士官人才为主的军队院校也常常会直接把全国或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对等起来, 以等级考试成绩替代课程的成绩, 以考试大纲代替教学大纲, 为考而教, 为考而学的现象十分突出。这种应试教育的考核体系严重制约了学员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初探
(一) 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针对基础课程设置问题, 要提高士官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并兼顾到多样性的需求, 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 这是必修课。该阶段在新学员入学第一学期进行, 主要教学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Word2003、Excel2003、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使用常识等, 旨在引导学员认识计算机在信息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员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数据库应用, 网页制作等的学习, 这是选修课。该阶段主要学习C 语言、Access、Dreamwaver 等一些基本的程序设计语言知识、数据库应用技能和网页制作知识, 这一阶段可以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该阶段的教学目的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 加深对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的认识, 培养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注重应用。
根据学员的知识基础、专业需求灵活掌握教学内容;要讲透教材的重点, 对难懂、易错的地方要精讲, 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 学生能够自行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可以不讲,不必面面俱到, 腾出更多时间加强训练。同时, 传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而更全面地引导和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笔者的体会, 在每次课前首先花几分钟时间对当次课的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然后将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例, 由教员演示并讲解整个实例的实现过程, 最后通过所讲实例概括本次课的所涉及的概念及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 首先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任务的实现过程, 强调其应用性, 而在其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 同时便于学生课下练习。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各个阶段, 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要提高学员动手能力一定要增加上机机会, 将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两者的课时比例定为1∶2 的效果较好。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教员有针对性地给学员布置一定难度的任务, 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 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提高学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 具有可操作性, 还必须符合学员的特点, 尽量体现“以学员为中心, 以教员为主导” 的教学策略。
3. 分层次教学
要避免“齐步走” 现象,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掌握好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备好课, 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教” 要承认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 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各自明确的学习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追求进步、勤奋学习上来。同时要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 注意结合好学生的特点增加一些课本外的内容,让他们学有所得。
(三) 丰富考核形式, 严格考核要求
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 应从培养士官学员的目标来看,考核应重点考查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应能反映出学员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 应以学员完成综合性大作业的形式, 来考查学生各个模块的学习效果; 应改革传统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寻找更合理、更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等现象,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强化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其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 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仅是个人结合教学实际从士官学员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三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难免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燕梅. 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8): 20-22.
[2] 宁建飞.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探讨[J]. 考试周刊, 2008(3): 13-14.
【作者简介】高娟,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计算机教研室助教。崔艳萍,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计算机教研室讲师。汤璇,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计算机教研室助教。
引言
目前, 随着计算机知识与应用的普及, 多数士官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学员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计算机,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然而依然存在部分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员计算机基础薄弱, 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士官学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将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长期存在。而当前士官学员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多是参考地方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士官教育并不符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对士官学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及考核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士官学员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调查, 目前士官学员计算机教学主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学员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办公应用、数据处理、网络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而系统维护、信息综合处理方面的能力仍较弱, 而这些是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会经常用到的。另外, 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员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希望能够学习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网页设计等知识,而这些内容在目前的士官学员计算机教学中很少涉及。
(二)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 士官学员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员自主操作练习不够。在教学方法上, 存在着串讲、串问现象, 没有多少价值的“满堂问” 和缺少操作训练的单纯理论内容分析仍然存在。久而久之, 学生抱怨“满堂灌”、“概念多”, 导致动手能力非常差, 从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2. 在教学活动方式上, 仍然存在着“齐步走” 的现象。
近年来, 城镇普通中学一般都开设了电脑课, 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中学往往都没开电脑方面的课程, 在这种学员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 大部分士官学校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 仍然采取“齐步走” 教学方式, 导致一部分学员可能“吃不饱”, 而一部分学员又“消化不良” 的现象, 忽视了学员的不同特点, 抹杀了“以学员为主体” 的基本教学理念。
(三) 考核体系设置不合理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各式各样等级证书的重视, 作为培养应用型士官人才为主的军队院校也常常会直接把全国或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对等起来, 以等级考试成绩替代课程的成绩, 以考试大纲代替教学大纲, 为考而教, 为考而学的现象十分突出。这种应试教育的考核体系严重制约了学员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初探
(一) 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针对基础课程设置问题, 要提高士官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并兼顾到多样性的需求, 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 这是必修课。该阶段在新学员入学第一学期进行, 主要教学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Word2003、Excel2003、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使用常识等, 旨在引导学员认识计算机在信息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员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数据库应用, 网页制作等的学习, 这是选修课。该阶段主要学习C 语言、Access、Dreamwaver 等一些基本的程序设计语言知识、数据库应用技能和网页制作知识, 这一阶段可以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该阶段的教学目的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 加深对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的认识, 培养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注重应用。
根据学员的知识基础、专业需求灵活掌握教学内容;要讲透教材的重点, 对难懂、易错的地方要精讲, 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 学生能够自行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可以不讲,不必面面俱到, 腾出更多时间加强训练。同时, 传授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而更全面地引导和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笔者的体会, 在每次课前首先花几分钟时间对当次课的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然后将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例, 由教员演示并讲解整个实例的实现过程, 最后通过所讲实例概括本次课的所涉及的概念及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 首先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任务的实现过程, 强调其应用性, 而在其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 同时便于学生课下练习。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各个阶段, 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要提高学员动手能力一定要增加上机机会, 将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两者的课时比例定为1∶2 的效果较好。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教员有针对性地给学员布置一定难度的任务, 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 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提高学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 具有可操作性, 还必须符合学员的特点, 尽量体现“以学员为中心, 以教员为主导” 的教学策略。
3. 分层次教学
要避免“齐步走” 现象,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掌握好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备好课, 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教” 要承认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 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各自明确的学习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追求进步、勤奋学习上来。同时要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 注意结合好学生的特点增加一些课本外的内容,让他们学有所得。
(三) 丰富考核形式, 严格考核要求
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 应从培养士官学员的目标来看,考核应重点考查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应能反映出学员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 应以学员完成综合性大作业的形式, 来考查学生各个模块的学习效果; 应改革传统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寻找更合理、更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等现象,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强化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其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 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仅是个人结合教学实际从士官学员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三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难免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燕梅. 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8): 20-22.
[2] 宁建飞.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探讨[J]. 考试周刊, 2008(3): 13-14.
【作者简介】高娟,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计算机教研室助教。崔艳萍,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计算机教研室讲师。汤璇,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计算机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