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在边疆民族地区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设置本土少数民族美术特色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才智,也是促进青少年的美术核心素养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特色课程建设中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课程中有效设置与建设本土世界文化遗产壮族艺术瑰宝花山岩画作为教学资源,其优势体现地方学校创建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艺术素养和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最终构建国家课程、地方(乡土)课程有效互补地完成青少年接受多元文化下民族艺术的审美认知过程和大文化观念,培养具有本土文化的青少年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谐发展具有提智铸魂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壮族艺术;多元文化;国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项目“花山岩画在桂西南地区高中美术课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msyjjzx2018B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于穿国民教育始终。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本土少数民族优秀美术花山岩画应用到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促使民族文化继承和应用发挥最大效能。目前,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教育改革现状,仍然受高考应试的很大影响,新时代教育快速发展,要求对高中青少年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进行提升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通过深入发掘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和壮族美术文化内涵,把壮族先民骆越人的优秀美術花山岩画通过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建设走进青少年生活,真正达到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族文化特色为教学和育人服务的目的。
一、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为边疆青少年提智铸魂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花山岩画凝集了壮族人民的情感、信念、愿望和审美追求。把花山岩画纳入本土民族美术课程教学,并在花山岩画实地建立美术教育教学基地,通过体验中心式营造良好的美术实践教学环境及氛围,在高中学生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下,接受和学习民族艺术。体现在民族文化特色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培养,必然养成高中学生的视觉识读→自我感知→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和独特审美个性。对民族地方高中学生接受本土花山岩画民族视觉认知上图式意象性、象征性、程式化表现的美术教学引导工作,完成青少年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二、创新民族地区高中美术课程,构建育人新理念
边疆民族地区高中花山岩画课程设置设计的基本思想:明确课程建设民族文化教学目标,主动接受本土民族文化和本土少数民族优秀美术,以本土艺术文明成果更多接地气提升并遵循青少年心智发展,有效回归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判断,以亲身体验和激发青少年创新创造意识,达到培养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对壮族美术的传承和民族团结构建符合边疆民族教学和育人新理念。
三、开拓后申遗时代下花山岩画民族艺术图像读图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在后申遗时代下花山岩画艺术创新的历史背景下,以接地气的民族美术视角深入探究适合地方高中美术教学的校本课程。联系当地少数民族风俗艺术开展贴近民族、贴近生活的美术教育,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纯真地发展,把本地区花山艺术的元素或场景内容结合到他们的课堂、作业和评价中,对本土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亲切,又有成就感,可以发掘花山岩画艺术深处的民族文化内涵,也符合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实际,对民族艺术图像读图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构建本土美术学科素养教育具体有以下对策:
(1)通过民族传统节日、传说、生活习俗、实地参观等设计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使壮族花山岩画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和审美判断。
(2)将壮族花山岩画中包含着壮族的历史发展、社会背景、文化内涵、习俗、信仰、审美取向等贯穿于本土民族美术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民族艺术应用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成长以及思维成熟能力。
(3)通过最新、最前沿研究成果将花山岩画应用到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民族审美、文明造物、造型观念,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次融入壮族人民的生活,由此达到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四、改善民族地区美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结构,拓展学生本土民族文化学习平台
边疆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地域美术文化资源,但是区内的教育仍然处于需要发展的阶段。随着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启动,在全面发展不够完善的地方都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整。课堂教学、体验基地,以及教材的建设需要不断拓展和创新本土接地气的民族美术教学内容。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祖辈们留下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还可以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最后,规划编撰边疆民族地区高中乡土教材,同步构建交互式多媒体环境下的民族艺术学习,有效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高中“壮美艺术——花山岩画”校本教材特色课程设置为平台解决目前主要问题:社会关注度低,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强,惯性思维理解乡土文化被动肤浅,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本土民族美术课程资源传承路径单一等。同时,要实时采用信息化时代媒体技术和手段,拓展学生的网络授课和智慧课堂等学习平台,把“乡土气”变成“香饽饽”,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自然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人文素养和人生观。
五、构筑民族美术核心素养,拓展评价导向实践教育模式
目前,地方民族高中美术教学评价环节主要注重学生的口头、书面作业成绩,美术教学不能形成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针对美术教育教学目标,培养我们对多元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的同时不忽视学生的能力提升与人文素养。因此,融入本土民族优秀美术的教学评价模式改革中,应将学生的美术读图能力、审美判断、民族文化认知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标准。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结合新时代教育理念,再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并且在评价的环节中采取开放式、包容式和点评引导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评价时秉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同时,使教学评价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一是对花山岩画绘制地点选择、绘制手法统一性、图像的程式化等的鉴赏,让学生们理解掌握壮族先民艺术花山岩画的意象性、象征表现手法,特别是左江花山岩画与文山壮族大王岩画造型表现的美术作品的文化观念作用对比后对艺术表现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二是对改变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教育的无地域特色现状,必须在教学内容创新上提高认识,改变教学思路,坚持以提高和开阔学生审美视野为本的教学理念;三是锲入时代美育教育背景,艺术新视觉等形式对民族艺术文化理解、民族情感认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应用,促进学生民族美术教学评价所涉及的主要美术教学实践方面,构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避免和忽略审美个性与创新意识活动中自我见解缺失,也避免评价体系中惯性模式应试教育中注重追求主科和高分干扰,创设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打造出边疆民族地区本土民族美术教育优势。
六、结语
通过本土壮族美术培养学生的新认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青少年的智力提升以及美术核心素养的提高。在壮族花山岩画的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民族文化中感受到本土美术创作意趣性与民族艺术价值,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创新情感、新体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我国高中美术教育,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高中美术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在有效利用和完善当前教育设施、教育资源硬件与软件的情况下紧跟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审美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边疆民族地区的高中美术教育经过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能发扬民族地区文化优势,建立起具有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教育特色新时代的发展道路。广西壮族美术资源在区内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对民族文化继承后继有人,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李学奇,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壮族美术。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壮族艺术;多元文化;国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项目“花山岩画在桂西南地区高中美术课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msyjjzx2018B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于穿国民教育始终。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本土少数民族优秀美术花山岩画应用到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促使民族文化继承和应用发挥最大效能。目前,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教育改革现状,仍然受高考应试的很大影响,新时代教育快速发展,要求对高中青少年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进行提升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通过深入发掘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和壮族美术文化内涵,把壮族先民骆越人的优秀美術花山岩画通过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建设走进青少年生活,真正达到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族文化特色为教学和育人服务的目的。
一、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为边疆青少年提智铸魂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花山岩画凝集了壮族人民的情感、信念、愿望和审美追求。把花山岩画纳入本土民族美术课程教学,并在花山岩画实地建立美术教育教学基地,通过体验中心式营造良好的美术实践教学环境及氛围,在高中学生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下,接受和学习民族艺术。体现在民族文化特色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培养,必然养成高中学生的视觉识读→自我感知→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和独特审美个性。对民族地方高中学生接受本土花山岩画民族视觉认知上图式意象性、象征性、程式化表现的美术教学引导工作,完成青少年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二、创新民族地区高中美术课程,构建育人新理念
边疆民族地区高中花山岩画课程设置设计的基本思想:明确课程建设民族文化教学目标,主动接受本土民族文化和本土少数民族优秀美术,以本土艺术文明成果更多接地气提升并遵循青少年心智发展,有效回归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判断,以亲身体验和激发青少年创新创造意识,达到培养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对壮族美术的传承和民族团结构建符合边疆民族教学和育人新理念。
三、开拓后申遗时代下花山岩画民族艺术图像读图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在后申遗时代下花山岩画艺术创新的历史背景下,以接地气的民族美术视角深入探究适合地方高中美术教学的校本课程。联系当地少数民族风俗艺术开展贴近民族、贴近生活的美术教育,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纯真地发展,把本地区花山艺术的元素或场景内容结合到他们的课堂、作业和评价中,对本土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亲切,又有成就感,可以发掘花山岩画艺术深处的民族文化内涵,也符合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实际,对民族艺术图像读图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构建本土美术学科素养教育具体有以下对策:
(1)通过民族传统节日、传说、生活习俗、实地参观等设计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使壮族花山岩画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和审美判断。
(2)将壮族花山岩画中包含着壮族的历史发展、社会背景、文化内涵、习俗、信仰、审美取向等贯穿于本土民族美术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民族艺术应用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成长以及思维成熟能力。
(3)通过最新、最前沿研究成果将花山岩画应用到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民族审美、文明造物、造型观念,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次融入壮族人民的生活,由此达到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四、改善民族地区美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结构,拓展学生本土民族文化学习平台
边疆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地域美术文化资源,但是区内的教育仍然处于需要发展的阶段。随着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启动,在全面发展不够完善的地方都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整。课堂教学、体验基地,以及教材的建设需要不断拓展和创新本土接地气的民族美术教学内容。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祖辈们留下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还可以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最后,规划编撰边疆民族地区高中乡土教材,同步构建交互式多媒体环境下的民族艺术学习,有效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高中“壮美艺术——花山岩画”校本教材特色课程设置为平台解决目前主要问题:社会关注度低,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强,惯性思维理解乡土文化被动肤浅,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本土民族美术课程资源传承路径单一等。同时,要实时采用信息化时代媒体技术和手段,拓展学生的网络授课和智慧课堂等学习平台,把“乡土气”变成“香饽饽”,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审美体验,对美的感受,自然进行有效的反馈和美感的传递,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人文素养和人生观。
五、构筑民族美术核心素养,拓展评价导向实践教育模式
目前,地方民族高中美术教学评价环节主要注重学生的口头、书面作业成绩,美术教学不能形成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针对美术教育教学目标,培养我们对多元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的同时不忽视学生的能力提升与人文素养。因此,融入本土民族优秀美术的教学评价模式改革中,应将学生的美术读图能力、审美判断、民族文化认知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标准。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结合新时代教育理念,再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并且在评价的环节中采取开放式、包容式和点评引导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评价时秉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同时,使教学评价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一是对花山岩画绘制地点选择、绘制手法统一性、图像的程式化等的鉴赏,让学生们理解掌握壮族先民艺术花山岩画的意象性、象征表现手法,特别是左江花山岩画与文山壮族大王岩画造型表现的美术作品的文化观念作用对比后对艺术表现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二是对改变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教育的无地域特色现状,必须在教学内容创新上提高认识,改变教学思路,坚持以提高和开阔学生审美视野为本的教学理念;三是锲入时代美育教育背景,艺术新视觉等形式对民族艺术文化理解、民族情感认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应用,促进学生民族美术教学评价所涉及的主要美术教学实践方面,构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避免和忽略审美个性与创新意识活动中自我见解缺失,也避免评价体系中惯性模式应试教育中注重追求主科和高分干扰,创设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打造出边疆民族地区本土民族美术教育优势。
六、结语
通过本土壮族美术培养学生的新认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青少年的智力提升以及美术核心素养的提高。在壮族花山岩画的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民族文化中感受到本土美术创作意趣性与民族艺术价值,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创新情感、新体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我国高中美术教育,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高中美术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在有效利用和完善当前教育设施、教育资源硬件与软件的情况下紧跟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审美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边疆民族地区的高中美术教育经过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能发扬民族地区文化优势,建立起具有边疆民族地区高中美术教育特色新时代的发展道路。广西壮族美术资源在区内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对民族文化继承后继有人,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李学奇,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壮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