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通变”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i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变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周易》中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首次被提出,指通晓事物变化之理。到六朝时,通变则被运用到文学批评理论范畴中,《文心雕龙》中专设一章讲通变,强调为文不仅指通晓变化之道,还要学会继承和创新。隋唐及以后,通变的含义基本上是沿用了《文心雕龙》中的意思。用哲学理论阐释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条规律。
  关键词:通变;古代文论;范畴
  通变作为一个哲学理论范畴,它最早在《周易·系辞》中被明确提出。“通变”一词在《系辞》中出现过一次:“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1],王弼注云:“物穷则变,变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2]孔颖达疏:“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凡天下之事,穷则须变,万事乃生,故云:‘通变之谓事’”[3]。周振甫的《周易译注》把这句中的“通变”译为“通知事物的变化而行动”[4]。《系辞》中还有两处用到“通其变”:“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5],孔颖达疏:“通极其阴阳相变也”[6]、“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7],高亨注:“此言黄帝、尧、舜通于事物之变化”[8],周振甫把这两句中的“通其变”译为“通晓它(事物)的变化”[9]。可见,在《系辞》中,“通其变”的意思和“通变”基本相同。在《系辞》中还有通和变对举的情况:“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10],孔颖达疏:“‘一阖一辟谓之变’者,开闭相循,阴阳递至,或阳变为阴,或开而更闭;或阴变为阳,或闭而还开,是谓之变也。‘往来不穷谓之通’者,须往则变来为往,须来则变往为来,随须改变,不有穷已,恒得通流,是谓之通也”[11]。“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12],孔颖达疏:“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13]金景芳说:“化是自然而化,渐次慢慢的化,亦即今日所谓的量变,裁是人为,当自然渐次进行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加之以人为的裁定,使之完成质变,旧质变为新质。旧质变为新质的质变就是这里所说的变。‘变’包括化与裁两个方面。‘通’字是了无凝滞,运用无穷的意思。事物发生质变之后,继续发展变化,就是通”[14]。可以看出,通指贯通、施行,变指变化。显然,通与变是由两个概念聚合而成的范畴。因此,在《周易》中,通变是指通于变,其本义是“通晓事物变化之理。”
  战国末期的《公孙龙子》一书中设有《通变论》,用以论述事物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通变论》即通达变化之论,也就是对变化的研究”[15]。题目中的“通是交通,即相互渗透,变是变化,即互相转化。[16]”这是在“通变”本义上的沿用。
  到汉魏时期,“通变”一词则被较为普遍的运用,但是基本上还没有真正的涉及到文学领域,而只是对“行事”的一种要求或评价。如:《孔子家语·致思》中评论管仲时说“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用通变来评价管仲的进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写八书目的时也提到:“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蔽通变,作八书”。而“不达通变,实有愚诚”(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很显然,在这些句中,通变的意思仍然和《周易》中的相似,都是指通于变化,强调要通晓变化之道。
  六朝时期,通变被引入文学领域并为文学理论批评家所重视。朱自清《诗言志辨》云:“我们可以说梁、陈以至隋唐之际,文论开始采用了这种‘变’的哲学。”[17]被清人章学诚称为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就专设《通变》一章,着力阐发古今文学通变之义。这是出于对魏晋宋初文坛的衰败风气补偏救弊而提出的,目的是强调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学会变化之道。《通变》篇开头就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涂;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18]刘勰提出“诗赋书记”即现在所说的体裁应该“名理相因”,而“文辞气力”应该“通变”。在这里,“通变”是强调变化发展的,通是为了变,通变二字偏指变。接着文中列举了九代文风的变化,认为“宋初讹而新”的原因是“竞今疏古”,得出“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19]。这里的通指会通,变指变革。接着刘勰举了枚乘、司马相如等五人写日,认为“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20]即认为“错综变化,有继承有革新,才是变通的方法”,才会“日新其业”。这里的通就指继承了,变指创新了。最后,赞曰“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要“望今制奇,参古定法”[21],强调既要“望今”,又要“参古”,再次重声变革和会通的重要。可以看出,在《文心雕龙》中,通的意思已有所改变,如前文所述,通在《周易》的指通晓、会通,在《文心雕龙》中则除了有这个意思外,还有继承之意,通变除了指要通晓变化之道外,还强调要懂得继承和创新。
  刘勰的“通变论”贯穿《文心雕龙》全书。如《知音》篇中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六观,即从六个方面来衡量作品,其中第三观就是“观通变”。《体性》篇中说:“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凑相成。[22]”文章八体虽然相异甚至相反,仍有相通之处。才气关乎情性,文体乃外在形式,可以任情驰骋,但只有会通,明其变化的道理,才可以拓衢路,求发展。因此,通变是刘勰对文学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规律性总结,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但如果就《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效果来看通变,显然通变说应归入儒家思想体系。但事实上也不尽然。《老子》也曾说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老子》二十五章直接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是“周行而不殆”即循环运行。接着又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3] 在老子看来,变化是无止尽的,发展是返本复初的循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4]就是说亢龙有悔,事物一旦推向极限,就会走向反面,就需要变化创新,但一切变化的结果又是“各复归其根”。显然,刘勰成熟运用了的中国古代哲学通变理论来审视文学的发展,概括其发展规律,使之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范畴。六朝时期全面运用生活道理与哲理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已成为一种风气,如钟嵘的滋味说,源远流长,而这样的方法亦成为文学理论发展对哲学的一种依赖,一种规律。   到后来,通变一词基本上没有离开《文心雕龙》中所指的意思,如唐代诗僧皎然的《诗式》中也有“复古通变体(所谓通于变也)”一节,把复古与通变对举,文中强调变化。“评曰: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 ,非造父不能变”[25]。很显然,题目中的通变仍然是指通于变化的意思,文中除了强调复,也强调变。“又,复变二门,复忌太过,诗人呼为膏盲之疾”[26]。清代纪昀评《文心雕龙》中的“通变”:曰“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论。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明之竟陵、公安,是其明征,故挽其返而求之古。盖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27]通变和复古当然不是一回事,这里只是针对当时文风而提出的要求继承“旧式”而已。近代学者对于“通变”的解释也是在通于变化或强调继承创新的意义上使用的。如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曰:“此篇虽旨在变新复古,而通变之术,要在‘资故实,酌新声’两语,缺一则疏矣。”[28]朱自清《诗言志辨》云:“通变说的应用固然可以解释求新,而在求新成为风气之后,这一说却也可以帮助复古论者张目。”[29]
  参考文献:
  [1][5][7][10][12](宋)朱熹注、李剑雄标点《周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39,145,151,146,148.
  [2][3][6][11][13](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宋本周易注疏》[M]中华书局,1988:677,680,712,721,734.
  [4][9]周振甫.周易译注[M].中华书局,1991:234,244.
  [8]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齐鲁书社,1979:562.
  [14]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507.
  [15]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2.
  [16]宋祚胤.公孙龙子译注和辨析[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26.
  [18][19][20][21][22][27][2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19,520,521,521,506,521,522.
  [23][24]老子著,王弼注.老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1.
  [25][26]唐释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齐鲁书社,1986:235.
  [17][29]朱自清.詩言志辨[D].华东师范大学,1996:165.
其他文献
有学者将中西美学著作归纳为四种类型~([1])。西方美学著作被分为:一、一般美学理论体系性著作。二、论一个或几个主要概念的著作。三、对两个或多个艺术部门进行比较的著作
期刊
吉林省老龄化问题凸显,而城镇老年群体的心理障碍问题是保障老年人快乐养老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吉林省城镇老年人的心理障碍进行了相关调查,从中总结出,吉林省城镇老年人较为
摘要:清末明初女子教科书随着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变化而变化,按女子教育的发展脉络,女子教科书也清晰地分为了四个时期,分别为以宗教内容为主的教会女子教科书时期、以自编内容为主的私学女子教科书时期、以政府审定和编写的官学女子教科书时期以及民初女子教科书全面兴盛的时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发展阶段里,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又主要是分成 “传记范本”、“修身礼仪”、“知识常识”和“家政技能”这四个大分类,这四个大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单一的专业型舞蹈人才培养已成为舞蹈艺术发展的瓶颈。就目前我国综合院校中舞蹈专业的教育情况来分析,舞蹈教育趋向于综合式、多样化的培养方向发展,从单一的专业化模式逐步发展为多元化舞蹈教育。本文将对综合院校中舞蹈专业相对于专业舞蹈院校的优势来分析综合院校中舞蹈专业的发展,在综合院校中舞蹈专业只有不断向多元化的舞蹈领域发展,才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道德经》的智慧曾经不被重视,主流儒家文化使其话语空间极其逼仄;然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大超越封建时代的当下,《道德经》被重新言说,开始进入世界潮流,成为目前中国
期刊
语料库正日益应用于文学作品研究.莫言小说代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翻译功不可没.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和杜特莱夫妇法译本为蓝本,基于研制的莫言小说汉英法三语语料库,旨
【摘要】尽管建筑工程管理在相应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开展建筑工程管理时经常会受到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严格控制各方面外在因素对建筑工程管理产生影响。不仅如此,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还能对建筑工程管理缺陷进行改善,将建筑的工程管理质量提高,这样可以使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效果加强。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建筑工程;工程管理
摘要:梧州地处广西和广东的交界处,其所使用的方言为白话,梧州白话是粤语语系之一,是广西粤方言中一个重点的方言,研究梧州白话的正反疑问句尚有较大的学术空间。本文尝试从梧州白话正反问的“V–Neg”句式的所属问题,正反问句的两大类形式(即完整常式和后删动宾式)以及包孕正反问等三大方面来探讨梧州白话正反疑问句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正反问;梧州白话;特点  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拉开了对现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露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隐含关系。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本文从词汇分类、转换和情态三个方面对中国日报和英国独立报的“占领中环”活动的新闻活动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讨两家报纸传达的不同立场和意图,探索真实的新闻事件,激发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言意识。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新闻话语;“占领中环”事件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
摘要:本文在搜集大量郓城方言的基础上,着重从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对比分析郓城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以期揭示郓城方言的一些特色。  关键词:郓城方言;声母;韵母;声调  山东郓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中原官话的一种,既然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那么郓城方言与普通话就会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方言与普通话也是有差别的,在钱曾怡先生对山东方言区的划分中,郓城方言属于西区西鲁片。下面从语音的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