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阅读课之“读写不分家”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c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就像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而阅读教学就是走近知识之门的引路人。随文练笔是指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它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读与写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同时也有助于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收一举两得之效。
  一、用笔尖留住感悟,让情感再次升华
  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文章内容后,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获得新的情感体验,教师此时可以适时地提供一个适当的话题,学生便可以以此来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受。这样的小练笔可以展示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
  例如,“雪儿”课后设计一道写话题目:以“我把雪儿放走以后”为题,抒写自己的想象。又如“赶海”一课展示了美丽的海边景色,学生读完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写一段话,表现一下你自己对大海的想往。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特别是感受一下大海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将阅读联系生活,使理解更加深入
  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会对文章内在涵义进行深入思考,而此时教师可以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去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
  例如,《骑牛比赛》一文中,骑牛的勇士非常令人震惊。外国小朋友为什么要送鲜花给他?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小朋友的想法,恰恰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骑牛”设计一个写话训练:那个小朋友在想些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
  三、用词句拓写新文,让优美留在心底
  课文的语言一般比较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
  例如,《天安门广场》一文,条理清晰地描述了天安门广场的景物。我们可以借鉴“移步换景”的观察与描写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或者班级,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准确地描述各种景物。
  四、给想象插上翅膀,使画面更加鲜活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此时教师如果能紧扣文中隐含的画面和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这样不仅“还原”了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和形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般在诗歌阅读中,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意后,如果配上相应的音乐背景极容易触发学生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给予引导,学生便可以乘着想象之风自由飞翔。
  例如,“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望庐山瀑布》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其实,学完“清明”后,也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春天的情景,将春天的情景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练笔,有主题,有生活积累,学生很容易写好。
  五、把原文作为中心,用拓展补充知识
  指导学生写好随文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把日常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简单有效的随文小练笔,这样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品味文本,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收一举两得之效。总之,这样的小练笔,给学生更多的写作内容,解决了无题可写的尴尬局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笔机会,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这样的练笔也使对文章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更重要的是这种随文小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文章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的统一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情感氛围趋于和谐,体现了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丹参嗣ⅡA磺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病毒性心肌炎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依达拉奉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和对照组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性腹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5例急性腹痛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宫外孕66例,卵巢囊肿蒂扭转22
一位母亲,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参加完夏令营活动回来时,摔得鼻青脸肿,崭新的运动衣也划了一道口子,便气不打一处来,怒斥道:"你怎么就那么笨!
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师传统。古人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足见其受重视程度,也足见其重要性。何以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