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概论”课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但效果不佳。理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丰富“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科学设计“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概论”课教师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健全相应的“概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机制,是增强“概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概论”课 实践教学 模式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253-02
自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实施以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创新本门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浮于内容、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固然很多,但增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过于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认为高校应该大量删减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学时,同时尽力扩充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把应由理论教学完成的内容和任务交由实践教学完成,此种观点虽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提倡大量缩减或偏弃理论教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另一种则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教学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因此,目前,有不少学校特别是各省的地方院校,对“概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楚、不到位,以至于出现了不重视、不实施、不推广的现象,即使安排了实践环节,也是为了应付政策而流于形式,并没有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会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实际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夯实和深化,两者是课程教学层面的理论和现实、应然和实然的结合和统一。我们既不能单纯的重视理论教学,也不能单纯的提倡实践教学,而是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基本要求。
二、丰富“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有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划作等号,认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样,就是到校外搞调查、参观、服务。因此,高校“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常规性的校外实践活动。这些大规模的活动受经费问题、安全问题等影响,要么难以实施,要么停留于“走走看看”“做做样子”,并不能取得实际效果。
实际上,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实践教学虽然是与特定的课程内容相联系的,不仅有着鲜明的实践目标、主题和体现教学过程特征的组织形式,还具有相应的实施规范和考核办法,但是它同时也具有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感受、体验、参与、应用等特征。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情景模拟、影片欣赏等体验型实践教学,又包括主题辩论、专题讨论等辩论、讨论型实践教学,还包括经典选读、案例评析、诗词赏析等研究型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内的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外的实践教学,还包括网络上的实践教学;既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又包括校外的实践教学。而对于“概论”课来说,实践教学应立足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网上虚拟实践等等多种模式进行,这样更具可操作、安全性和实效性。
三、科学设计“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科学不缜密是“概论”课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原因。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是有效实施“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前提。首先,“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到“概论”课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概论”课具有时代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并指导着这一伟大实践。而“概论”课教材在分析三大理论方面,则把重点放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这充分反映了“概论”课的时代性特征;另一方面,“概论”课又具有开放性。“概论”课教材内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军事、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等各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概论”课开放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概论”课在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上就应该考虑其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意义。其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富于理想。他们在知道理论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想要弄清楚“为什么”,他们更注重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希望除了课堂讲授之外,教师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传授知识,更希望自己能够有条件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就要满足大学生的这些需求,让他们真正的把书本上的理论和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再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把握好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是学校依照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假期和课余为主要活动时间,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途径,有计划地为学生寻求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寓教育于实践中。它集重点、热点于一体,具有实践性、计划性、综合性、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特征。“概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按照这些特点来设计才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培养创新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提高“概论”课教师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核心要素,他们的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和及时指导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此,实效性作为“概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对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熟练掌握“概论”课的课程体系;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实践教学;能够清晰向学生表述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努力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善于学习,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学生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等等。目前,“概论”课教师虽在努力的指导学生,但是由于各方面能力有限,在驾驭实践教学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虽然中宣部、教育部每年都在开展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全员培训活动和骨干教师的研修活动。但这些活动历时短、周期长、次数少,规模不大,受益人数不多,造就的骨干教师有限,而且培训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明显缺乏。因此,高校应从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养一批主力和骨干教师,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在经费、政策、组织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以此促进“概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进步。
五、健全相应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
健全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保障因素。但是,目前“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主要依靠的是院系的政策,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运行、考核和评估、保障等等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这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概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有相应的学校领导制度、教务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支持,需要有一定教学经费的支持。否则,其实践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之,“概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取得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既要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又要有学院的科学领导,还要有教师本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丁秋玲.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孝感学院学报,2011(7):105-108.
[2]杨守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实效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63-165.
[3]冷舜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70-72.
[4]魏钢,徐仲伟,代金平,卢凤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特征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9-134.
[5]李旺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51-52.
[关键词]“概论”课 实践教学 模式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253-02
自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实施以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创新本门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浮于内容、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固然很多,但增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过于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认为高校应该大量删减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学时,同时尽力扩充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把应由理论教学完成的内容和任务交由实践教学完成,此种观点虽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提倡大量缩减或偏弃理论教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另一种则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教学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因此,目前,有不少学校特别是各省的地方院校,对“概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楚、不到位,以至于出现了不重视、不实施、不推广的现象,即使安排了实践环节,也是为了应付政策而流于形式,并没有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会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实际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夯实和深化,两者是课程教学层面的理论和现实、应然和实然的结合和统一。我们既不能单纯的重视理论教学,也不能单纯的提倡实践教学,而是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基本要求。
二、丰富“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有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划作等号,认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样,就是到校外搞调查、参观、服务。因此,高校“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常规性的校外实践活动。这些大规模的活动受经费问题、安全问题等影响,要么难以实施,要么停留于“走走看看”“做做样子”,并不能取得实际效果。
实际上,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实践教学虽然是与特定的课程内容相联系的,不仅有着鲜明的实践目标、主题和体现教学过程特征的组织形式,还具有相应的实施规范和考核办法,但是它同时也具有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感受、体验、参与、应用等特征。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情景模拟、影片欣赏等体验型实践教学,又包括主题辩论、专题讨论等辩论、讨论型实践教学,还包括经典选读、案例评析、诗词赏析等研究型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内的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外的实践教学,还包括网络上的实践教学;既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又包括校外的实践教学。而对于“概论”课来说,实践教学应立足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网上虚拟实践等等多种模式进行,这样更具可操作、安全性和实效性。
三、科学设计“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科学不缜密是“概论”课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原因。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是有效实施“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前提。首先,“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到“概论”课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概论”课具有时代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并指导着这一伟大实践。而“概论”课教材在分析三大理论方面,则把重点放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这充分反映了“概论”课的时代性特征;另一方面,“概论”课又具有开放性。“概论”课教材内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军事、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等各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概论”课开放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概论”课在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上就应该考虑其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意义。其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富于理想。他们在知道理论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想要弄清楚“为什么”,他们更注重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希望除了课堂讲授之外,教师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传授知识,更希望自己能够有条件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就要满足大学生的这些需求,让他们真正的把书本上的理论和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再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把握好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是学校依照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假期和课余为主要活动时间,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途径,有计划地为学生寻求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寓教育于实践中。它集重点、热点于一体,具有实践性、计划性、综合性、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特征。“概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按照这些特点来设计才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培养创新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提高“概论”课教师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核心要素,他们的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和及时指导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此,实效性作为“概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对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熟练掌握“概论”课的课程体系;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实践教学;能够清晰向学生表述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努力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善于学习,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学生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等等。目前,“概论”课教师虽在努力的指导学生,但是由于各方面能力有限,在驾驭实践教学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虽然中宣部、教育部每年都在开展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全员培训活动和骨干教师的研修活动。但这些活动历时短、周期长、次数少,规模不大,受益人数不多,造就的骨干教师有限,而且培训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明显缺乏。因此,高校应从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养一批主力和骨干教师,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在经费、政策、组织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以此促进“概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进步。
五、健全相应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
健全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保障因素。但是,目前“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主要依靠的是院系的政策,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运行、考核和评估、保障等等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这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概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有相应的学校领导制度、教务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支持,需要有一定教学经费的支持。否则,其实践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之,“概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取得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既要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又要有学院的科学领导,还要有教师本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丁秋玲.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孝感学院学报,2011(7):105-108.
[2]杨守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实效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63-165.
[3]冷舜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70-72.
[4]魏钢,徐仲伟,代金平,卢凤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特征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9-134.
[5]李旺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