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认真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然后设计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这个所有的老师都有共识,不过在“预设”和“生成”上,教师的认识存在了分歧,的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探究过程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意外生成在所难免,应该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变动,同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必然有不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缺陷,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教材二次开发的需要.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基础
1.1杜威的知识观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心智的产物,而反对传统知识观的学者认为,知识并非单纯由心智的发现而产生的,而是透过知识同认知主体的互动而建立和共同维持.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是有活力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系统的、具有个人属性和时间属性,并且不能将知识视为当然的、已经决定的东西,而应加以思考和补充.引导学生用完整的生命领悟生存的意义,在教材设计和教学中就要更加艺术化、人性化和动态化.教材蕴含的学习活动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包括体验、感悟、移情等.在对话式教材中,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不再是我与它的“物”的关系,而是我与你“人”的关系.教材文本的意义也不再是凝固、封闭的,而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动态生成、开放多元的.
从知识论基础来看,意义世界源于生活,生活才是意义生成的源头,教材“二次开发”关注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有机联系,把知识当成与人的生存意义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体.在体验、感悟知识的同时来领悟知识的意义性.并且在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对话而实现“视界融合”.
杜威的知识观对教材“二次开发”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二次开发”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意义世界,需强调教材的生活性、生命性、对话性.
1.2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与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学习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这样就能使学生置身于复杂、真实情境中,对知识理解多元化,适应不同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但知识的个人建构必然导致片面性,所以知识也需通过协作、交流进行社会建构.正如维果茨基所提出的,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学习者相互对话与协商的产物.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活动教材”.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逐步建构起来的.
1.3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其实质是找到并建立关系的过程,即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非人为的(即新、旧知识与相关观念间的逻辑联系),具有实质性(即新知识的符号表征与原有认知中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等表征形式能够匹配.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是认知学习理论关注的焦点.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必须逻辑性,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相应部分必须存在意义上的联结并保持一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最终获得新知识.
2初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几点建议
2.1关注学生的学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实施教材二次开发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学情来重组教材,尽可能地提升教学的直观性,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和内容的社会价值,真正理解教材,饶有兴趣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才能避免将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得过高或过低,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除了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情境、内容和问题外,笔者认为还必须走近学生多听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地位,学生不仅仅是教材的学习者,还应注意吸收他的建议,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2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当然制造悬念不能一味求奇、求新,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才能避免将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得过高或过低,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能够联系到原有知识,有感觉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例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盒子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变讲授为积极的探索,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物理现象和规律跟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一块黑板和一只粉笔,还要多做一些物理实验,它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生动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印象来得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课外活动纳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范围,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可以举办许多小制作、小发明和综合性实验竞赛,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群众性融为一体.把这些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可使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大胆的开拓精神.
2.3开发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给学生呈现的是静态的知识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一个具体的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1)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因此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利用计算机辅助物理课堂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容量,又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高密度、大容量信息的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3)利用多种功能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学互动.
(4)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模拟特性形象、生动地再现物理现象,补充或拓展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突破难点等.
1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基础
1.1杜威的知识观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心智的产物,而反对传统知识观的学者认为,知识并非单纯由心智的发现而产生的,而是透过知识同认知主体的互动而建立和共同维持.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是有活力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系统的、具有个人属性和时间属性,并且不能将知识视为当然的、已经决定的东西,而应加以思考和补充.引导学生用完整的生命领悟生存的意义,在教材设计和教学中就要更加艺术化、人性化和动态化.教材蕴含的学习活动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包括体验、感悟、移情等.在对话式教材中,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不再是我与它的“物”的关系,而是我与你“人”的关系.教材文本的意义也不再是凝固、封闭的,而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动态生成、开放多元的.
从知识论基础来看,意义世界源于生活,生活才是意义生成的源头,教材“二次开发”关注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有机联系,把知识当成与人的生存意义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体.在体验、感悟知识的同时来领悟知识的意义性.并且在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对话而实现“视界融合”.
杜威的知识观对教材“二次开发”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二次开发”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意义世界,需强调教材的生活性、生命性、对话性.
1.2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与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学习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这样就能使学生置身于复杂、真实情境中,对知识理解多元化,适应不同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但知识的个人建构必然导致片面性,所以知识也需通过协作、交流进行社会建构.正如维果茨基所提出的,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学习者相互对话与协商的产物.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活动教材”.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逐步建构起来的.
1.3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其实质是找到并建立关系的过程,即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非人为的(即新、旧知识与相关观念间的逻辑联系),具有实质性(即新知识的符号表征与原有认知中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等表征形式能够匹配.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是认知学习理论关注的焦点.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必须逻辑性,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相应部分必须存在意义上的联结并保持一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最终获得新知识.
2初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几点建议
2.1关注学生的学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实施教材二次开发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学情来重组教材,尽可能地提升教学的直观性,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和内容的社会价值,真正理解教材,饶有兴趣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才能避免将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得过高或过低,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除了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情境、内容和问题外,笔者认为还必须走近学生多听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地位,学生不仅仅是教材的学习者,还应注意吸收他的建议,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2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当然制造悬念不能一味求奇、求新,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才能避免将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得过高或过低,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能够联系到原有知识,有感觉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例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盒子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变讲授为积极的探索,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物理现象和规律跟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一块黑板和一只粉笔,还要多做一些物理实验,它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生动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印象来得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课外活动纳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范围,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可以举办许多小制作、小发明和综合性实验竞赛,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群众性融为一体.把这些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可使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大胆的开拓精神.
2.3开发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给学生呈现的是静态的知识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一个具体的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1)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因此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利用计算机辅助物理课堂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容量,又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高密度、大容量信息的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3)利用多种功能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学互动.
(4)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模拟特性形象、生动地再现物理现象,补充或拓展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突破难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