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慈善文化,我们在行动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iau2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陕西省慈善协会与陕西省教育厅联合在全省千所中小学校开展了以《慈善读本》捐赠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这个消息发布后,有境外媒体说,“精神慈善”已经引起中国慈善组织的特别关注。
  以《慈善读本》捐赠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2011年11月8日,由中华慈善总会启动。这项活动从一开始就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启动仪式的新闻发布后,全国各地大约有两千多家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报道转载了有关《慈善读本》的消息。一些地区的电视台、电台、报刊、网站还就“你是否同意《慈善讀本》进校园”的话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6%的网民赞成并高度评价这一活动。当然,也有少数质疑反对的声音。
  6年多的实践与成果证明,“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慈善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跨越,是从物质慈善向物质慈善与精神慈善并重发展的重要一步,有着明显的社会示范性和推广性,是中华慈善总会与全国各地慈善会的一项全新尝试。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证明,将慈善文化引入校园,不仅在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浓厚了和谐社会的慈善氛围,使越来越多的人把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需求。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慈善文化的优良传统,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就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做善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走向动乱。其原话是这样说的:“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中国的传统文化、慈善文化对世界的思想文化早就有着深刻的影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1919年来中国考察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经》哲学。他说,中国的“立国之本在于比我们更宽厚、更慈善。”
  当今世界人民都渴望有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遗憾的是,各种戕害人民生命的恐怖活动却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更好地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慈善文化,更好地创新、传播精神慈善,应该也是我们的一种贡献。
  2016年3月,陕西省慈善协会与陕西省教育厅联合召开“全省慈善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把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覆盖到全省中小学。最近,中华慈善总会与浙江省慈善总会签订了“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省建设项目合作协议,浙江省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即将全面铺开。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佛山南海、湖南郴州、安徽马鞍山等地都把“慈善文化进校园”作为庆祝“六一”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播慈善文化,我们在行动!
其他文献
和几乎所有半导体光刻领域涉及的其它事情一样,光掩膜缺陷检测和消除正经历着一场革命,因为新的缺陷类型需要更多创新的清洗设备和工艺。
慈善事业与社会治理相通,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为创新。新时期,以慈善事业为载体,通过物质资助、精神扶助、心理援助,促进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和谐,是发挥群众主体优势,助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  一、发展慈善事业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是慈善创造柔性调节方式改变富足者和困境者的生活状态,创新社会管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度制篇》中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