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苏州215000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师)宁波315211
摘要:艺术设计类的基础美术教学由于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在教学中仍然是以理论教学和技法教学为主体的。艺术设计是一门特殊学科,理论教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对感性教学的缺失会制约学生的创造力。重新认识基础美术的感性化教学,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右脑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感性化教学;理论教学;右脑思维模式;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06-02
艺术设计类基础美术教学和纯粹的绘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是以培养设计者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等基础素养为目标的,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注重绘画技法本身的完善和创新。这种目标的不一样也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应有较大的差异,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艺术设计类基础教学已经注意到这种教学差异,因而针对艺术设计学生开设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具有启发性的能够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但在现今这种教学模式又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设计素描课在许多学校的教学中逐渐演变成了线形的结构素描课,对结构素描的熟练掌握的确能够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但在对于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发散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方面,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设计色彩和三大构成课仍较多的沿用着包豪斯体系的教学模式,这种数十年以前的教学模式面对今天的设计趋势显得陈旧而过时。很多学生抱怨所学的理论在现实设计中用处不大。笔者也曾今遇到这种情况,某学生的构成作业完全符合形式美法则,甚至能够条条到位,但作品看上去像六七十年代的黑板报插画,具有娴熟的抽象能力,但死板过时,显然在这个时代是不会欣赏这种设计作品的。在当代艺术与设计多元化的今天,教育也应该反思一下,给学生灌输过多的条条框框究竟是培养他们还是限制他们!
好的设计师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你不能教一个学生怎样去创造,你只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右脑有着很明确的分工,左脑归属于理性、词汇性、分析性、数字性、时间性等功能,而右脑分工感性、非词汇性、综合性、空间感受性、非时间性等思考。欣赏艺术作品经常会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有时候能够清楚的明白艺术家所表达出来的感受,但是却无法找到一种适当的语言来描述。甚至有时侯忽然被问及欣赏艺术品的某种感受或必须为自己的某种感觉作出某种解释时,会有头脑转换不过来很不适的感觉。这就是左右脑功能转换时出现差异造成的。
“美”是什么?“美”,这个问题数千年以来被各个民族、各种身份、处于各种目的的人总结了不计其数的定义,但是“美”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给出让所有人赞同的解释。原因就是“美”是一种感受性的东西,更确切的说“美”是右脑分属的一种提供给人某种特殊愉悦性的感受,这种愉悦感是模糊的、感受性的东西,是与左脑清晰的、理性的、明确的意识完全不同的。每个人的感受性又有很大的差别,能够触及产生这些感受的事物也多种多样,所以要将右脑的这种纯粹感受性的东西转化为左脑明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但是人们惯常使用左脑思考问题,总想将右脑的感受转化为左脑的概念,将其明确的解释出来,这种有意回避右脑思考的做法其根源就在于现代教育。从人们出生牙牙学语到学校各种原理法则教育的过程中,理论教学、抽象概念一直是现代教育的通用教学方法,而对于感受性的培养是教育界共同的缺失。在艺术创造方面,一个敏感的设计师远比一个理论家更有创造力。右脑思维是一种模糊的、形象性的、跳跃性的思维,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灵感。并不是所有人都习惯于运用右脑进行思维,大多数人受到长期左脑思维方式的教育,十分回避这种模糊性思考。笔者曾在学生中做过实验,如我曾给学生看一些具有某种模糊情感表现性的图片,然后再看一些具有同样情感表现性的设计。学生反应很热烈,明显能够感受到其中共同的模糊情感,但另找出一些具有模糊感受性的图片,要求学生尝试绘制一幅具有同样情感表现性的画。这次学生却显得非常为难,一些学生直接表示不能明确图片所表现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所以无法表达。在这个实验中明显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左脑思维。即一定要将右脑感受到的东西在左脑中转化为一种明确的概念或定义,然后再将这种概念转到右脑变成一种可以表现的感受,而在这其中不论哪一环出了问题,创作都将无法进行。这种思维模式将创作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并且很难突破,而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在教学中更多的注重学生感受性的培养,纠正学生长期以来的左脑思维模式,更多的培养学生直接运用右脑进行思维。
1.感受性教学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学生在校园里学的是抽象的理论,体验的是一种过于理想的象牙塔式的生活环境,学生非常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感受能力。但对一个成功的设计师而言,对社会的敏感,对不同社会团体、不同社会圈层的情感需求、文化需求的敏感是必不可少的。不断地发现需求,才能不断地进行创造。反而言之,很难想象一个对社会,对周围环境麻木或始终持有片面的虚假感受的人能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曾听说过香港大学的设计课,却给学生开展登山比赛。学生兴致勃勃地爬上山顶又渴又累时,老师才开始他真正的教学,也就是对于山顶公共设施的设计命题。此时学生亲身经历了攀山的过程,清楚地体验到刚爬过山的游客最需要什么,最想看到什么。这种情况下,几乎不需要什么理论,学生就已经很清楚应该设计什么,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才会有要说的话,也才有需要表达的冲动,而这种表达冲动才真正是创造的源泉。对于设计基础课来说也一样,真正让学生走向街头上课;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各种情感;让学生和被设计者一同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培养其观察的潜力和符合社会需要的创造能力。
2.右脑思维状态的培养
如前所述转变学生固有的左脑思维模式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右脑思维模式?
首先,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创作出作品,老师要求学生解读自己的作品,然后学生条条框框地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创作。这样造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将自己的想法还原成抽象的理论,再将理论转化为作品。而遇到无法转化的学生就会很困惑,因而放弃,最终思维会变得十分狭窄,创作也会变成很困难的事。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需要告诉学生辩证的看待理论,理论只是一种抽象概括,离开这种抽象概括仍然可能存在优秀的作品,而生搬硬套只能僵化自己的思维。与学生交流作品也应该避免概念化的解读,可以更多的从感性化的或类比性的角度来解读。
另一种培养右脑思维的方式,是训练学生多动手,在下意识状态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例如笔者曾给学生一项立体构成练习,就是捏泥巴,并且需要捏六十个形象,要求是每一个造型都不一样,而且创作的造型能够使自己觉得漂亮。最初学生刚刚接触立体构成这门课,并不太清楚怎样进行抽象造型创作,但面对这样大量的造型练习,无疑没有人会选择具像造型,这成功的迫使学生放弃以往具像的思维方式。学生随意的制作泥土造型,在制作过程中,较好地造型会给以展示,而学生也会在不断出现的造型中发现哪一种更漂亮。事实是经过一定数量的下意识创作,很多学生的作品,都从最初的不成型状态走向独特而富有美感的抽象造型。这项训练为学生从具像到抽象创作入手难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向。其实人对美天生就有分辨能力,婴儿也会区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而这种潜意识对于美的判断更具有人类的共鸣性。因此千万不能只重视理论教育而扼杀了这种天然的审美。
还有一种基础性右脑思维方式培养,是在基础素描绘画课中用很多垃圾、不明物体或将原物体倒置给学生绘画。这种绘画教学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脱离高考应试教学死记硬背式绘画的影响。学生因无法将被画物体具体归类为什么事物,所以原有左脑掌管的那些绘画口诀、物体绘画方法都不起作用了,学生只是单纯的凭借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在寻找物体的体积与结构,这时右脑才真正脱离左脑的控制开始发挥作用。很多绘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绘画一些没有具体形状或概念的物体时,完全没有时间的感觉,心情也变得平和安静,能享受更多的绘画愉悦感。甚至一些画家在画人体时,从脚趾开始画,有意识的打破人体结构、比例等带来的右脑限制,将整个绘画过程完全沉浸在右脑思维中。
3.创造力的自由性培养
在艺术设计类的高等教育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的创作非常接近老师的创作风格,著名艺术类高校都有自己的绘画和设计风格,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具有相当明显的学校特征。甚至学生高考或报考研究生还需要研究报考学校的风格,进行针对性学习,这种状况在我国非常普遍。事实上这是一种相当不好的教育现状,艺术和设计贵在创新,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创造才能带来更有希望地发展,而近亲繁殖、单一体系无疑会给学生的创造力带来致命的打击。当代艺术和设计具有最广泛的多元性,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不接受多元化趋势,仍然固步自封无疑只能造成落后。当然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学生创作上的不自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学生创作上的不自由原因有多种,首先,很多教师给学生的创作命题多年不换,有些教师即使更换命题也是属于换汤不换药,都是同一类型的命题。其次,学校教师很多是本校学生留校任教,在审美情趣、绘画风格上较为一致,因此对于学生的审美导向上也较为单一。而后,部分教师在审美观上较为偏执,不能接受学生其他风格的创作,学生为了能拿高分也竞相模仿老师的作品,潜移默化的造成学生创作上不自由。并且,学校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少,学生能够接触到相同阶段其他风格创作的机会不多,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创作的局限性。但这种创作的不自由所造成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很多人一生都会按照这种风格去创作,改变一种印入自己潜意识的创作风格很难。但这种风格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去体会创造,不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的,这种由学校灌输的风格毫无生气,必然导至学生创作思路的狭窄化和作品的单一化。给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命题和风格进行独立创作,建立一个广泛的交流空间,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更鲜活的知识,直接的、感性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强调感性教学并非否定理论教学,事实上感性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并重的。理论是前人经过无数的实践而总结出的,它是学习艺术设计的基础,是学习艺术设计的捷径。但长期以来艺术设计类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艺术设计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在此时重新审视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入感性教学才能使设计类的基础美术教育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冯俊熙著.《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
[2]于国瑞.《平面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3]于国瑞.《色彩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摘要:艺术设计类的基础美术教学由于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在教学中仍然是以理论教学和技法教学为主体的。艺术设计是一门特殊学科,理论教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对感性教学的缺失会制约学生的创造力。重新认识基础美术的感性化教学,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右脑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感性化教学;理论教学;右脑思维模式;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06-02
艺术设计类基础美术教学和纯粹的绘画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是以培养设计者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等基础素养为目标的,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注重绘画技法本身的完善和创新。这种目标的不一样也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应有较大的差异,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艺术设计类基础教学已经注意到这种教学差异,因而针对艺术设计学生开设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具有启发性的能够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但在现今这种教学模式又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设计素描课在许多学校的教学中逐渐演变成了线形的结构素描课,对结构素描的熟练掌握的确能够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但在对于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发散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方面,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设计色彩和三大构成课仍较多的沿用着包豪斯体系的教学模式,这种数十年以前的教学模式面对今天的设计趋势显得陈旧而过时。很多学生抱怨所学的理论在现实设计中用处不大。笔者也曾今遇到这种情况,某学生的构成作业完全符合形式美法则,甚至能够条条到位,但作品看上去像六七十年代的黑板报插画,具有娴熟的抽象能力,但死板过时,显然在这个时代是不会欣赏这种设计作品的。在当代艺术与设计多元化的今天,教育也应该反思一下,给学生灌输过多的条条框框究竟是培养他们还是限制他们!
好的设计师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你不能教一个学生怎样去创造,你只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右脑有着很明确的分工,左脑归属于理性、词汇性、分析性、数字性、时间性等功能,而右脑分工感性、非词汇性、综合性、空间感受性、非时间性等思考。欣赏艺术作品经常会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有时候能够清楚的明白艺术家所表达出来的感受,但是却无法找到一种适当的语言来描述。甚至有时侯忽然被问及欣赏艺术品的某种感受或必须为自己的某种感觉作出某种解释时,会有头脑转换不过来很不适的感觉。这就是左右脑功能转换时出现差异造成的。
“美”是什么?“美”,这个问题数千年以来被各个民族、各种身份、处于各种目的的人总结了不计其数的定义,但是“美”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给出让所有人赞同的解释。原因就是“美”是一种感受性的东西,更确切的说“美”是右脑分属的一种提供给人某种特殊愉悦性的感受,这种愉悦感是模糊的、感受性的东西,是与左脑清晰的、理性的、明确的意识完全不同的。每个人的感受性又有很大的差别,能够触及产生这些感受的事物也多种多样,所以要将右脑的这种纯粹感受性的东西转化为左脑明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但是人们惯常使用左脑思考问题,总想将右脑的感受转化为左脑的概念,将其明确的解释出来,这种有意回避右脑思考的做法其根源就在于现代教育。从人们出生牙牙学语到学校各种原理法则教育的过程中,理论教学、抽象概念一直是现代教育的通用教学方法,而对于感受性的培养是教育界共同的缺失。在艺术创造方面,一个敏感的设计师远比一个理论家更有创造力。右脑思维是一种模糊的、形象性的、跳跃性的思维,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灵感。并不是所有人都习惯于运用右脑进行思维,大多数人受到长期左脑思维方式的教育,十分回避这种模糊性思考。笔者曾在学生中做过实验,如我曾给学生看一些具有某种模糊情感表现性的图片,然后再看一些具有同样情感表现性的设计。学生反应很热烈,明显能够感受到其中共同的模糊情感,但另找出一些具有模糊感受性的图片,要求学生尝试绘制一幅具有同样情感表现性的画。这次学生却显得非常为难,一些学生直接表示不能明确图片所表现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所以无法表达。在这个实验中明显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左脑思维。即一定要将右脑感受到的东西在左脑中转化为一种明确的概念或定义,然后再将这种概念转到右脑变成一种可以表现的感受,而在这其中不论哪一环出了问题,创作都将无法进行。这种思维模式将创作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并且很难突破,而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在教学中更多的注重学生感受性的培养,纠正学生长期以来的左脑思维模式,更多的培养学生直接运用右脑进行思维。
1.感受性教学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学生在校园里学的是抽象的理论,体验的是一种过于理想的象牙塔式的生活环境,学生非常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感受能力。但对一个成功的设计师而言,对社会的敏感,对不同社会团体、不同社会圈层的情感需求、文化需求的敏感是必不可少的。不断地发现需求,才能不断地进行创造。反而言之,很难想象一个对社会,对周围环境麻木或始终持有片面的虚假感受的人能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曾听说过香港大学的设计课,却给学生开展登山比赛。学生兴致勃勃地爬上山顶又渴又累时,老师才开始他真正的教学,也就是对于山顶公共设施的设计命题。此时学生亲身经历了攀山的过程,清楚地体验到刚爬过山的游客最需要什么,最想看到什么。这种情况下,几乎不需要什么理论,学生就已经很清楚应该设计什么,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才会有要说的话,也才有需要表达的冲动,而这种表达冲动才真正是创造的源泉。对于设计基础课来说也一样,真正让学生走向街头上课;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各种情感;让学生和被设计者一同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培养其观察的潜力和符合社会需要的创造能力。
2.右脑思维状态的培养
如前所述转变学生固有的左脑思维模式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右脑思维模式?
首先,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创作出作品,老师要求学生解读自己的作品,然后学生条条框框地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创作。这样造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将自己的想法还原成抽象的理论,再将理论转化为作品。而遇到无法转化的学生就会很困惑,因而放弃,最终思维会变得十分狭窄,创作也会变成很困难的事。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需要告诉学生辩证的看待理论,理论只是一种抽象概括,离开这种抽象概括仍然可能存在优秀的作品,而生搬硬套只能僵化自己的思维。与学生交流作品也应该避免概念化的解读,可以更多的从感性化的或类比性的角度来解读。
另一种培养右脑思维的方式,是训练学生多动手,在下意识状态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例如笔者曾给学生一项立体构成练习,就是捏泥巴,并且需要捏六十个形象,要求是每一个造型都不一样,而且创作的造型能够使自己觉得漂亮。最初学生刚刚接触立体构成这门课,并不太清楚怎样进行抽象造型创作,但面对这样大量的造型练习,无疑没有人会选择具像造型,这成功的迫使学生放弃以往具像的思维方式。学生随意的制作泥土造型,在制作过程中,较好地造型会给以展示,而学生也会在不断出现的造型中发现哪一种更漂亮。事实是经过一定数量的下意识创作,很多学生的作品,都从最初的不成型状态走向独特而富有美感的抽象造型。这项训练为学生从具像到抽象创作入手难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向。其实人对美天生就有分辨能力,婴儿也会区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而这种潜意识对于美的判断更具有人类的共鸣性。因此千万不能只重视理论教育而扼杀了这种天然的审美。
还有一种基础性右脑思维方式培养,是在基础素描绘画课中用很多垃圾、不明物体或将原物体倒置给学生绘画。这种绘画教学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脱离高考应试教学死记硬背式绘画的影响。学生因无法将被画物体具体归类为什么事物,所以原有左脑掌管的那些绘画口诀、物体绘画方法都不起作用了,学生只是单纯的凭借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在寻找物体的体积与结构,这时右脑才真正脱离左脑的控制开始发挥作用。很多绘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绘画一些没有具体形状或概念的物体时,完全没有时间的感觉,心情也变得平和安静,能享受更多的绘画愉悦感。甚至一些画家在画人体时,从脚趾开始画,有意识的打破人体结构、比例等带来的右脑限制,将整个绘画过程完全沉浸在右脑思维中。
3.创造力的自由性培养
在艺术设计类的高等教育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的创作非常接近老师的创作风格,著名艺术类高校都有自己的绘画和设计风格,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具有相当明显的学校特征。甚至学生高考或报考研究生还需要研究报考学校的风格,进行针对性学习,这种状况在我国非常普遍。事实上这是一种相当不好的教育现状,艺术和设计贵在创新,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创造才能带来更有希望地发展,而近亲繁殖、单一体系无疑会给学生的创造力带来致命的打击。当代艺术和设计具有最广泛的多元性,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不接受多元化趋势,仍然固步自封无疑只能造成落后。当然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学生创作上的不自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学生创作上的不自由原因有多种,首先,很多教师给学生的创作命题多年不换,有些教师即使更换命题也是属于换汤不换药,都是同一类型的命题。其次,学校教师很多是本校学生留校任教,在审美情趣、绘画风格上较为一致,因此对于学生的审美导向上也较为单一。而后,部分教师在审美观上较为偏执,不能接受学生其他风格的创作,学生为了能拿高分也竞相模仿老师的作品,潜移默化的造成学生创作上不自由。并且,学校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少,学生能够接触到相同阶段其他风格创作的机会不多,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创作的局限性。但这种创作的不自由所造成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很多人一生都会按照这种风格去创作,改变一种印入自己潜意识的创作风格很难。但这种风格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去体会创造,不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的,这种由学校灌输的风格毫无生气,必然导至学生创作思路的狭窄化和作品的单一化。给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命题和风格进行独立创作,建立一个广泛的交流空间,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更鲜活的知识,直接的、感性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强调感性教学并非否定理论教学,事实上感性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并重的。理论是前人经过无数的实践而总结出的,它是学习艺术设计的基础,是学习艺术设计的捷径。但长期以来艺术设计类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艺术设计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在此时重新审视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入感性教学才能使设计类的基础美术教育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冯俊熙著.《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
[2]于国瑞.《平面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3]于国瑞.《色彩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