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迷影者的一种写照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nm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正当电影这一新兴娱乐在全世界风行之时,教皇庇护十一世在其“通谕”中沉痛警告:电影正在“激起邪恶的激情,获取肮脏的收益”,成为“毁灭灵魂的帮凶”,虽然他也承认电影是上帝的恩赐,但它不应成为赚钱的工具,而应“担任救赎灵魂的圣职”。教皇正确地判断,“电影是给坐在黑暗的电影院的人们观看的,使他们的身体机能,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通常还有灵魂都得以放松。”因此,他认为电影院会“导致最为病态的形式”,因为“不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不论面对的受众是善是恶,电影都最易于调动人们非乎寻常的热情并使之高涨”。
  若干年后,苏珊·桑塔格为这种所谓的“病态”迷恋正了名:她称其为“迷影”(cinephilia,来自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所创造的“La cinéphile”一词,意为“电影之爱”),并高度赞扬了这种“迷影文化”对于电影工业、电影艺术的巨大贡献。
  可以说,一部电影史同时也是一部“迷影史”。而科幻迷影更是一种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亚文化”,狂热的影迷们用只有他们的小圈子才能懂的“暗语”互相联络和交流,甚至拥有独特的打招呼手势和问候语。他们对科幻影片中的各种世界观、概念设定及其衍生和传承了如指掌,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业余爱好者的“再生产”(例如影评文字、同人作品等等),其中甚至不乏倾家荡产狂拍烂片成为经典的,例如艾德·伍德的《外太空计划9》,该片在IMDB上长期雄霸“得分最低影片”榜首,被誉为WFEM(Worst Film Ever Made,即影史烂片之王)。
  肖像
  怎么说呢?如果让我来形容科幻电影的影迷,那么肯定离不开下面这些场景:他们看到一朵鲜花会激动,看到系外星空出现的一点人的迹象会莫名崇拜,看到下雨会闭上眼睛全身心去感受,他们常常泪眼婆娑……虽然他们的语汇比较有限,翻来覆去就是“伟大”、“奇迹”等等,但是心地特别单纯,相信人性的美好。科幻影迷的行踪绝对是不可捉摸的。在一般人眼里,这些人从不出现在喧闹的大街上,也不像社交人士,衣着光鲜,步履坚定,谈笑风生,心思细密。他们甚至是害羞的,甚少与人打交道的。对于他们来说,最舒服的地方是卧室、图书馆、电子游戏厅、网吧等避开人群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做一个陌生人。
  他们不屑与一般观众为伍。同时也不太容易被取悦,却常常被误解。为了吸引眼球,电影公司的老板往往会让导演铺陈炫耀一些所谓未来世界的各种“高科技”,但这些所谓高科技,在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之后,往往一钱不值。老板们不知道,这些资深科幻影迷在乎的不是魔术般的未来高科技,而是作为人类最柔弱的部分:眼泪、心跳、恐惧、狂喜、愤怒……如果世界毁灭,这些才是人类真正的遗产。
  某种意义上,是他们在决定全世界电影工业的走向,而不是资本、政治等等。因此,冷战时期的苏联和美国的科幻影迷或许是同类,因为他们都不能忍受高度极权的统治;贫穷的第三世界和富裕的第一世界的科幻影迷也是同类,因为都有一种反对资本剥削的倾向;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观众和今天的美国观众也并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对那个无法名状的“未来城市”感到茫然……
  科幻电影的影迷从电影诞生时就出现了,正如科幻电影这种类型和电影的发明一同出现一样。在一百多年的电影史中,他们避开了那些纷乱的国际战争、政治清洗、种族冲突、资本剥削、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等,成功地为自己筑了一道道温暖黑暗的巢穴,他们住在里面,发展自己温柔的一面,也带动这个世界走向温柔——通过最极端的宇宙级别的战争、毁灭、末日,以及最深奥的梦境和潜意识,带给我们这些一般影迷以启示:科幻电影,才是这个日益衰败的电影工业的方舟,也是拯救后现代的都市人日益疲惫的心灵的福音。
  术语
  要进入他们的圈子,首先需要知道一些有关科幻电影的术语,这些类似“暗号”一样的词汇是社交通行证,更是入门卡、敲门砖,它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够追溯其发明者和具体日期。它们串起了漫长的科幻迷影史,构成了这个最热爱电影的群体之一的社交辞典的一部分。
  世界观——请注意,这个词汇和大学马哲课程里的那个常常与“方法论”并用的基础名词毫无关系。在科幻电影里,它特指某种概念清晰、结构完整的时空设定。在这个时空里,一切事物都遵循着某种特殊规律而运行。一个构建合理的世界观,有助于观众尽快进入剧情,接受其中的邏辑设定。同时,新颖的世界观建构本身,亦可成为影迷长久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科幻电影的编导们往往都会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架构世界观。即便是改编自已有的文学、戏剧作品,转换为视听媒介之后,也需要将抽象的文字想象加以具象化。建构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另外世界,是科幻电影的核心任务,也是基础工作。它事无巨细,包括时空维度、运行规律、物种特性乃至语言、色彩等等。
  未来世界——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其实历史并不悠久,不过两百来年。“未来”这个概念,是有着基督教血统的,同时也有科学启蒙的血统。20世纪初,“未来主义”的想象急速膨胀,一种乐观的情绪随着机器大生产感染了整个地球的人类。西半球开始狂放,东半球开始自卑,介于东西半球的俄国是复杂的,人文艺术上他们是高级的,但是物质生活上是贫乏的,更何况阶层分化如此严重。因此,列宁的振臂高呼获得了合法性。未来,应是阶级平等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对科幻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阶级平等和反对剥削。这个思想被后来的苏联科幻电影放大到了外太空。
  反乌托邦——又译“敌托邦”(Dystopian),是与“乌托邦”相反的想象世界,在那里,阶级压迫与社会控制无所不在,资源紧缺、犯罪横行,也许科技高度发达,但却被用来奴役和掠夺,而不是改善所有人的福祉。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镜像:人类自古以来都在幻想建设一个美好、平等、自由的社会,但往往这样的幻想却达成了“反乌托邦”。科幻电影常常以此来设定其世界观,意在警示人类:未来虽然科技发达,但或许并不美好。
  太空歌剧——以星际题材为主的科幻影视脱胎于科幻文学中的一个流派,叫作“太空歌剧”(Space Opera),或者称“宇宙史诗”。这一名词在1941年由科幻作家威尔森·塔克提出,起初略含贬义,意指讲述琐碎爱情故事的“肥皂剧”,而后被用来指代星际题材的影视作品。这类作品歌颂无垠太空中未知的曼妙,强调冒险与探索精神,追求恢宏的宇宙观以及气势磅礴的英雄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科技力量的比重。   失落的世界——中国古人并不幻想未来世界。他们认为最好的世界是已经失去的世界。同样,在科幻世界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世界。它们隐藏在未知的大陆、深不可测的海底或地心世界,在那里,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美好风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如同桃花源。现代文明的人们一旦发现那里,就会发生一场严重的冲突,最后,代表失落的文明的一方往往落败,令观众为之搵一把泪,更加珍惜我们此刻的生活。
  平行宇宙——即多重宇宙(Multiverse)。维基百科在这个词条下面将其分成了多达九种不同的类型。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有助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设置。在这样的宇宙中,你的悲伤将会得到缓解,因为,正如史蒂夫·霍金向你保证的,你在这个世界或许是孤单的,没有女朋友或男朋友,但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你可能是万人迷。
  机器人——这一术语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于1920年在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创造的。它代表人类创造的一种生化机器人,作为主人的人类压榨他们,直到有一天他们起而反抗主人,将人类赶尽杀绝。但最后,有两个特殊的机器人“进化”出了生育能力,取代了人类进行繁衍。《银翼杀手》的原著作者用“Android”来表示这一物种(“生化人”);而电影导演采用了“Replicant”一词。这种角色的设定是科幻电影的惯例,即人类与被造人的对比。区分他们的方法被称为“移情测试”(Voight-Kampff),也称“人性测试”——脸红反应、瞳孔波动、虹膜扩大等,包括产生爱情,直至生育能力。
  无法列举所有的术语。但仅此或可看出,科幻电影有它的“政治正确”,也有渐进的发展:从启蒙时代开始的“人类至上主义”到现代社会的“众生平等”,到后现代社会的“人和机器平等”之类。
  性别
  我在本文的开头描述了科幻影迷的肖像。但其实并不客观完整,刻板印象居多。以我认识的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来具象化的话,他大抵是这样的:过着简洁而不粘腻的生活,比如一日三餐没那么麻烦,一碗面条足矣。房间里漏水,躲开就是了;他可能会有点直男倾向,但同时也对族群多样化没什么意见甚至觉得很舒适,对自己的家人、亲戚倒没什么好感,随便应付一下得了;他一般独来独往,身边没有女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酒一直就是那么有限的几种:威士忌或者啤酒;他从不吸烟,因为那不符合一个世界担忧者的形象。
  对了,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一直使用“他”来称呼科幻电影的影迷。没错,在漫长的科幻观影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在观看,而“她”则是被观看者。“她”有时是蛇蝎美女,有时是纯情天使,有時是可有可无的。
  这一点饱受女权主义者的抨击。没错,你很难看到弘扬女权的科幻电影。这大概跟科幻电影常见的宗教情结有关,在这些古老的宗教里,救世主通常是男性,女性往往是被压抑的。此外,科幻片里经常探讨的主题跟“创世”、“奇迹”等等有关,例如在《银翼杀手2049》中,复制人能够生育被设定为“奇迹”,这本来是继承自前传“移情测试”的一种叙事设定的发展,其所表达的意图是复制人已经进化为和人类相差无几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但这样的设定却意外惹恼了一些女权主义者,她们认为,“子宫”的奇迹化完全是男权的阴谋。她们蔑视自己身体当中的这部分,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把它摘除也是可以的。
  但其实也在渐渐改变。早在1929年的一部英国科幻巨片《叛国者》中,就出现了为女性发声的苗头:尽管表现的是人类濒临战争的恐慌,但最后促成和平的某个组织成员全是女性。
  无论如何,科幻电影的使命是让人类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无论性别、种族、政治、意识形态等等,甚至是可以跨越人与机器的界限的。与其他粘着在地面的电影类型相比,它的视野和胸怀是关照整个宇宙的,而我们人类只是这一宇宙奇迹的一部分而已。
其他文献
他以普通外国友人的身份,出于义愤,在苏州上空孤身对阵6架日本战机,击毙对方长官,自己也血洒长空,成为第一位为中国抗日牺牲的外籍飞行员国葬  1932年4月24日,上海,雨。这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人为一位外国人举行了国葬,这位逝者来自美国,名字叫罗伯特·肖特(又译萧特)。  送葬的队伍从慕尔堂(沐恩堂)出发,终点站是虹桥机场。沿路民众肃立,45辆车载着花圈缓缓前行,其后跟着300辆车,载
方方  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协主席。2016年,她发表微博,批评诗人柳忠秧为鲁迅文学奖“四处活动”,柳忠秧为此将她告上法庭。该案一审判决结束,广州市越秀区法院判决方方删除关于柳忠秧的微博,刊登道歉声明并向柳忠秧支付精神抚慰金2000元。方方表示自己不会道歉,选择继续上诉。同样是在2016年,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出版,成为这一年中备受关注的作家作品。    2016年开始之前,我就计划在这一年辞去《
2010年,大型舞台剧《阿房宫赋——刘晓庆之夜》在西安阿房宫遗址公园进行了长达100天的露天演出。9月底,演出接近尾声,刘晓庆接受了我们杂志的专访。  她入住的酒店开业不久,为了方便采访,我和同事也住在这里。拍摄地点定在酒店娱乐厅,说话夹着乡音的女服务员带着我参观了棋牌室、观影厅以及桌球房,里面还能闻到新装修的味道。我把燈架在走廊的一盆散尾葵旁,打算捎上一抹绿叶作为画面前景。  刘晓庆和经纪人易刚
说起相声这活计,唐先生谦卑,向来称自己“笨鸟先飞”。但老搭档马季回过一句话:“他并不是‘笨鸟’,他是挺机灵的‘鸟’,还飞在你前头。他无论跟谁合作,在相声界是稳稳当当的,他站在了革命的、前辈的、大捧哏的重要位置。”  唐先生大半辈子是绿叶。有电视技术助力,我们得以熟悉他这代相声演员的舞台面目。许多观众对他的印象是春晚舞台上戴着眼镜、圆脸圆眼圆身材的眯笑老头儿,一如搭档姜昆在《学唱歌》里的形容:“挺大
18岁的他需要用球拍来养活自己和团队  上周四晚上10点多,刚在男双第二轮输球的吴迪/吴易昺出现在上海ATP1000大师赛混采区,二十多名中国记者在等他们,采访过程笑声不断,一片和谐。无论对中国男网还是媒体来说,这都是难得的轻松时刻。  “往年,打到周四我早就回家了。”吴迪笑着说。他今年在上海单、双打都打进了第二轮,“尤其是双打赢了第一轮,有些意外。”一旁的吴易昺马上接话,“那是因为跟我一起打的呀
11月21日,伊朗總统鲁哈尼宣布“伊斯兰国”已被剿灭。然而,“‘伊斯兰国’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将继续存在:作为一支地下叛乱势力,继续在叙利亚、伊拉克或者其他中东国家发动袭击并招募追随者;以及在伊斯兰极端分子中,继续作为一种有全球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存在”  “高举‘黑旗’的士兵跨着马儿自东方而来。他们长发蓄须,以各自的家乡作为姓氏。据说这段预言出自《圣训》。对照现实,预言似乎已经成真。当然,现实中这支‘黑
“你问我战争是什么,我告诉你,战争就是毁灭,毁灭一切”  国人第一次知道哈桑·阿巴斯,多半是因为凤凰卫视那句标志性的新闻报道结束语:“哈桑·阿巴斯叙利亚大马士革报道。”就这么14个中文字,被叙利亚人哈桑说成了歌,句调流畅婉转,配上一顿一顿的点头,令闻者笑不自禁,笑的那一刻,甚至有点忘了自己在看一条置身战火的中东新闻。好事者把这一句经典台词的不同版本剪辑集锦,一本正经版,悲痛版,激情昂扬版,新闻刚说
看《港囧》之前,正被萧亚轩刷屏,当年的天后营预备人选,现在热衷于在地县乡村的简陋舞台上演出,去年凭着65场商演,成为台湾艺人收入榜季军,仅次于周杰伦和王力宏。今年,她依然奔忙在赴各地演出的路上,粉丝列出了她9月的行程表,演出因由多半是样板间、皮革城开业。演出赚钱无可厚非,露天场地又唱又跳堪称敬业,但这样高密度、低效益地消耗自己,又能消耗多久呢?只是,人行走到某个阶段,都会发现自己身陷窘境,正在囧途
这款音响被称为Loud Objects,设计师摒弃了传统音响设计的理念,选用了家具用品中最常见的大理石和木制材料,从搭配上说,它更加融入我们的房间环境之中。它可以成为烛台或是装饰品的托盘,抑或是充当小花瓶,但它本质还是一款音响,内置蓝牙,可与智能设备相连,直接播放音乐。采用充电可拆卸电池,方便使用和外出携带。
他们不断地告诉我,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不一样,还拿出当年的合影,那是他们大学毕业一年以后,两人靠在刚买的德国产桔红色小汽车上,利利亚娜披着一头蓬松长发,戈兰烫着不算夸张的爆炸头。那的确是他们的黄金时代,虽然那个黄金时代让如今塞尔维亚与贝尔格莱德的跌落显得格外苦涩在萨瓦河(左)和多瑙河交汇处休息的年轻人  1  从贝尔格莱德机场到市区的路上,我的Airbnb房东米沙一直在介绍各种建筑:一排南斯拉夫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