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苇草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想苏格拉底当年一句“认识你自己”唤起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理性的觉醒,人类在世代文明的延续之中越发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自身是有思想的苇草。
  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我想是不能称之为人的。如《摩登时代》流水线上的工人,那只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而逃离了这个大机器,只能是一堆废铁。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是被社会体系化与制度化的可悲产物,这令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自缢的老师,在没有自己理性的人身上,体系化与制度化犹如一块文身,一开始是装饰,久而久之却扎下了血脉,束缚住你,一旦割下,必是血肉模糊。所以歌德曾说,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诚然,让我们来回想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活着时确是无人理解,但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不正是自身思想所引导的最好例证吗?难怪尼采曾言:“走在自己选定的路上的人,必定是跳着舞前进的。”然而在我看来,思想不仅是人生价值的向导,思想更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杜甫有句千古绝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引蒋勋先生对它的评价:“这句诗并不是以文学艺术取胜,而是胜在打动人心上,作者走在街巷上,看到冻死的白骨,有了自己的思考,同样是那堆白骨,有的人走过去了,就没看到。”我想,也并不是过路之人没看到白骨,是那过路者没有思想,而杜甫却有,他在这森森白骨后看到的,是社会的黑暗,经由他的思想炼出的文字更能释放悲悯的力量。
  思想在实现了人生价值与打动了人心之后,终将达到思想的最高境界:引领社会的发展。
  梁漱溟先生在“文革”时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始终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相信别的什么,别人的思想可能对我有所触动,但我终归还是遵照自己的理性而言而动的。”正是这种坚持自我的思想,保留下了儒学文化的清肌丰骨。远远看见了孔子的梁先生不愧为儒学的巨匠、社会的大学者。梁先生这一席话,也或许给了不少“文革”时受打压的学者坚持下去的力量。
  社会的发展是需要这些有思想的人的,所以高更有了塔希提岛,梭罗有了瓦尔登湖,所以有了想钻地洞的卡夫卡、离群索居的福克纳,他们不都是似与社会背道而驰、实则预示社会未来的人吗?
  实现人生价值,打动人心,引领社会,可谓思想之三境。人是一根苇草,但千万记得,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
其他文献
三十年前,我们统一发型,统一着装,将每一个有棱有角、个性鲜明的人包装成一样,追寻整齐划一之美却迷失了自己;而三十年后,我们却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衣饰中穿行,也在满屏真人秀
善意,如烛火同微光,尽管微弱渺小,但若成片成片绽放,也能连缀成灿烂的银河星汉。这个世界对你对我,都充满了无常和定数。我们无法左右它的喧闹和倾轧,却可以将自己的心,时时浸润在善意的甘泉里,开出热情的花,结出温软的果。所以,请别吝惜你的善意。  蔡康永先生因其特殊的经历,将善意和恶意混合交织在一起,或许这些善意与恶意曾像阳光与霜花落满他的肩头,他已经习惯甚至已然麻木,所以按比例交付自己的回应和态度,这
自然冷热,演春夏秋冬,历花开花谢。人情冷热,朝推杯换盏,暮灯火阑珊。百年人生,亦是冷热交织而成,只有知晓冷热,遇冷不沮丧、遇热不张狂的人,才能温和幸福过此生。  冷是无人问津、心灰失意的寂寞境地。这种冷像一根藤蔓,从贫乏的物质层面进而缠绕住我们的精神世界。它如一把锋利冷峻的镰刀,毫不留情地斩去热情与希望的麦苗。对于这种境地,诚如周国平所言,有三种境地:一是终日惶惶,百事无心,一心只想逃离;二是被动
40年代话剧创作的辉煌是从质疑政治国家,重返市民社会开始的。1941年是个转折点。皖南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国内外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后方,一方面是国民党的政治威
自然世界有冷热交替,社会生活亦有人情冷暖。寂寂无名的庸人自然无人问津,而声名显赫之人总是受到众星捧月的优待。面对这样的“冷”与“热”的对比,我们不必一味指责世态炎凉,倒不妨泰然处之。  春雨杏花,冬雪肃然,这是自然普遍现象。唯这一暖一冷的变化,方有春夏秋冬的差异。芸芸众生中最出挑的人才惹人关注,也是正常不过的。比起嫉妒愤恨,将这人情冷暖当作驱使自我前进的动力,促进自己由沙子历练成为珍珠显得更有价值
期刊
傲雪凌霜的孤梅于枝头绽放,是冰雪之寒道尽了其冷艳之势;头顶烈日的绿荷于池中含蕾,是日光之热抒发了其热烈之姿。冷热之变,本就自然之道,两者之合,才成就春华秋实、冬雪夏雷。人生亦是如此,冷热之幻,便若低沉或高昂之曲萦绕于心头,无从把握,却应有云白山青自在心头。  冷热之殊,便若庄子口中的暖寒之辨,其存在于自然之中,才使得世间种种皆成气象。冬雪寒冷之下是新生的孕育,夏雷炎热之中是生命的蓬勃。冬雪寂美,夏
优秀著作一等奖空缺二等奖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7月版。刘 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
期刊
亚当在永生与智慧之间选择了智慧,也孕育了人类使命与意义所在。爱默生有言:“有两件事我最憎恶,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理性思想便是在这二者之中寻求一种平衡。思想之于我们,有如基督教中赞扬的无花果,虽开不出绚丽夺目的花朵,却可结出丰硕的果实。  思想者,视精神财富的价值重于物质财富,他们拒绝鲜花,选择硕果。捷克作家赫拉巴尔所著《过于喧嚣的孤独》中,整理废旧书籍的老汉嘉十分贫穷,地位卑
《青春咖啡馆》中的露姬最终选择从阳台上纵身一跃,而罗兰也在与其“穿越奥特伊的漫步”中走向永恒。莫迪亚诺这样概括他笔下人物悲剧结局的原因:身处大时代的无可奈何、信仰的走失以及思想的沉沦。  若说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生理机能,那么思想便是构筑于意识之上的对整个人生及世界的哲学思辨。思想之于人的意义自然毋须赘述,熊培云曾提出“自由在高处”,而我要说,思想在高处。  启蒙运动用理性的光辉映照出了一个科学、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