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1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发表新年贺词,呼吁朝韩停止互相诽谤和诋毁,积极营造有利于改善朝韩关系的环境。
2013年12月31日,缅甸释放了五名政治犯。总统吴登盛此前曾宣布,缅甸将释放大多数政治犯。图为两名政治犯获释后合影。
世界在忐忑不安中迎来2014年。这将是富于变化的一年,很多矛盾的量变因素都在加速积累,挑战无所不在。但挑战往往蕴含着机遇。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大国不认为自己安全环境中的挑战因素正不断增多,也没有哪个大国不在开展积极有为的外交,通过应对挑战延揽推进战略利益的条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中大国,更应如此,更是如此。
2013年的中国外交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后的积极布局、主动谋势而精彩纷呈,为今后的更大作为奠定了坚实基础。外交部长王毅在他的年终演讲中表示,2014年将是中国外交“全面开拓之年”,重点在构建大国关系框架、构筑周边战略依托、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加强经济外交、办好主场外交等五大方向作出不懈努力。王毅部长勾勒的图景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立体推进的特色和气势。
在中国的全方位立体外交布局中,做好每个点上的工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点是“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之间的最有力衔接,是检验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发展的最佳载体。
如果说中国外交在2013年的工作重点是布局,2014年的重点就应是深耕细作,管控、经营好那些攸关中国战略利益的点,这在周边地区尤为重要。那么,展望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形势,哪些点上的工作最具挑战性又最有可为、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呢?
朝鲜。2014年将是朝国内和半岛局势至关重要的一年。在确立“惟一核心领导体制”后,其内外政策是因循守旧、继续逞强,还是真正踏上改革搞活之路,将有更为明晰、统合的线索。中国是朝生存和发展不可选择的首要倚重对象,无论朝国内政局发生什么变化,朝都无法背弃中朝之间相互的战略承诺,无法对中国合情合理的利益和主张置之不顾。
国际社会认为朝不可预知时,与朝开展良性互动的基本条件就是匮乏的。在减少朝及其他相关方不可预知性的基础上,推动中朝关系转圜,进而推动半岛局势转圜,应是2014年中国半岛政策的努力方向。
中朝关系正走出低谷,转圜是双方共同需要,也是中国针对当前困局对朝施加影响的重要筹码。实现金正恩访华是转圜的重要标志,两国间的分歧必须弥合到足以确保这样一次重要访问能够成功并为中朝关系未来指明方向的程度。朝显示通过自我改革重返国际社会的勇气,并表明停止核活动和重返六方会谈的决心,将有助于增强中方的信心。
朝核计划已走得太远,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弃核换和平”难以为继。朝要求无条件恢复对话,美、韩坚持惟有朝采取停核、弃核实际步骤方能重启会谈。如何在两种立场之间寻找中和点,促成会谈重启,并推动会谈为制订各方都能接受的半岛无核化与和平安排做出努力,考验着中国外交的设计和斡旋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相结合”的要求,理应适用于中国的对朝和半岛政策。
日本。日本同中国的对抗已持续一年有余,随着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而达到新高点,也发生了斗争态势的转折。中日领导人近期恢复接触的大门已经关死,两国政治关系在安倍下台前难有实质改善。2014年的中国外交应当乘势而发,书就在中日关系僵冷期有所作为的基本格局,强化这场带有战略竞争性质的对日外交、军事斗争的胜局,并为“后安倍时代”的破冰预做准备。
保持高层政治压力至关重要。除不与安倍接触外,也要预先设计好在其进一步挑衅的情况下中国所能打的牌,必要时可以考虑外交关系实际降级等反制措施。
应设法增加日本与中国对抗的综合成本。中国军队对东海防空识别区实施有效监管并频繁穿越宫古和宗古海峡,维权执法部门继续加强在钓鱼岛附近的常态化维权执法,有关公司企业据理依法开展东海油气田开发,将不断加大日本政府和军方承受的军事安全压力,符合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现实和长远战略需要。
中国已成长为亚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过去每逢中日摩擦必现的“政冷经热”模式不可能重来。重振沉闷的日本经济是安倍执政的首要目标。安倍政权在军事安全和历史问题上的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日本对华、对韩贸易和海外制造业,而出口疲弱、日元低迷是日本经济长期深陷通缩阴影的重要表现。中韩贸易额与中日贸易额的差距正迅速缩小,中韩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也在加速。推动中韩贸易权重在两、三年内超越中日贸易,将对亚太经济格局和日本经济走势产生深远影响。除此之外,像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东亚区域金融互助、20国集团宏观政策协调、亚洲银行金融合作等地区性公共产品,中方可以考虑有选择地对日本的倡议和利益不予呼应和配合。
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朝鲜及东盟国家就日本问题加强沟通是必要的。美国在怂恿日本冲在遏华战略前沿的同时,对安倍“借鸡生蛋”突破战后束缚心存警惕,对中日对峙殃及中美关系心怀忌惮。美国固然不会在中日之争中站到中国一边,但也竭力避免在中日之间做选择,对日本政治走向极端化的牵制仍将有所作用。美国需要明白,其对日本的偏袒和纵容是在推卸美国对亚太和平与繁荣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有违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精神,将产生“骨牌效应”,使美国承担失去对华关系的风险。
还要逆水行舟保持对日本社会各界的工作力度。坚持面向日本良知政治家、友好团体和基层、草根人士开展对话交流,积极面向日本民众释放政治信号,这些同样是针对日本投机政客和右翼势力的斗争策略。
缅甸。2014年的缅甸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高度关注的方向。其一,缅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将主办东盟一系列重要会议和东亚峰会。军政府势必谋求进一步改善国际生存环境,又必然要与借机加大对缅染指力度的外部势力进行较量。
其二,缅国内民主与和解进程步入2015年大选前的关键期。一方面,政府军在与缅北地方武装继续和谈的同时,将加紧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双方可能爆发新的战事。另一方面,昂山素季为取得参选总统资格一直在积极活动争取修宪,政府方面已经松口,但尚未做实。昂山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已宣布不论修宪与否,都会参加2015年大选。2014年缅和平与和解表象之下的政治斗争将会加剧,支持昂山和企图渗入缅北地区的西方势力也会加紧活动,缅国内政局将比较困难。 中国是缅甸第一邻国,缅和平过渡、顺利和解、发展繁荣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中国需要充分估计、妥善把握缅局势发展中的复杂因素,巧妙、适度、不失时机地施加影响,维护好西南边陲的安宁,维护中缅友好和中国在缅的重大利益。一是鼓励缅政府与地方武装对话和解正确发展,不仅做好场地的提供者,也适当发挥调解作用。二是积极配合缅方在轮值主席任上增加在东盟组织中的影响,并且用好这个平台深化中国—东盟合作。三是在推进与缅当局友好合作的同时,与缅主要在野政治势力加强接触。据报道,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已向昂山素季发出访华邀请,昂山公开表示收到邀请,愿意访华。在2014年内促成昂山访华,是合情合理的。四是与缅政府、各界正面沟通,稳步推进遇困暂停的对缅投资大项目的恢复工作,防止已建成的项目发生问题。
中缅之间有着延绵的“胞波”情谊,它植根两国特殊的地缘、经济、文化联系,跨越两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风云,已经成为共同传统,指向两国关系的未来。只要我们工作得当得法,无论缅国内发生什么变化,未来缅外交都将呈现立足东盟、北依中国、西望印度、交好西方的格局,不会东倒西歪。
阿富汗。2014年是阿富汗局势的关键年。4月,阿将举行总统大选,卡尔扎伊不再参选。年底,美国将把安全职责全部移交给阿安全部队,从而完成自阿撤出战斗部队人员的进程。
美国正加紧布局“后撤军时代”的战略和政治安排,确保阿局势不失控并继续充当美在欧亚大陆结合部的战略支点。为此,美国正软硬兼施力促卡尔扎伊政府尽快同美签署卡在司法豁免权问题上的美阿安全协议,以期达到以“帮助阿政府打击恐怖组织和训练阿士兵”为名在阿留驻6000至9000名军事安全人员和保留九个军事基地的目标。美国还与不同地盘上的温和派塔利班组织保持着秘密接触。
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阿周边国家也没闲着,与阿各派勾连纵横,都在避免在阿出现不利于己的局面。
反恐12年,美国及喀布尔政权从未真正控制阿全境。对于过渡后的阿局势,悲观情绪占主导,大致有三种预测:一是大片土地陷入武装割据和无政府状态。二是塔利班势力借选举卷土重来,阿再度极端化。三是在美国推动下,喀布尔与塔利班对阿进行事实分治,温和派的塔利班组织成员也可能进入喀布尔政府。不管怎样,动荡不安将是常态,碎片化趋势明显。
中国作为阿紧邻大国、中南亚地区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近些年建设性地参与了阿战后重建与和解进程,已同阿政府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阿影响力不断上升。2014年,12载的投入和耕耘到了衔接未来的时候。
新阶段的中国对阿政策应同西部大开发战略更紧密连接,在整个中亚、中东、南亚的战略布局框架下实施。结合建设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不断加强在阿的经济存在,在两战略构想及中国能源通道建设中赋予阿应有的位置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双边层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平台上的中阿安全关系,积极开展反恐信息共享、警察人员培训、安全装备更新等合作,以具体地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合作保障西部沿边安宁。
也宜把对阿富汗的政策与对巴基斯坦的工作统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筹划,协调处理与这两个真心实意信任、尊重中国的睦邻伙伴的关系,包括支持两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中国的对阿政策与美国的对阿政策固然有地缘竞争因素,但总体上不是对立的,两国都需要阿富汗的稳定,都不愿阿再度极端化,已形成战略默契,开展了初步合作。要进一步放大这种默契,并将其导入更务实的合作层面,但需张弛有度,不背不能背的包袱,不碰不能碰的麻烦。已有美国媒体和智库在宣扬中国趁美国军事陷入之机以经济为突破口“控制”阿富汗的论调,鼓吹美国向中国转嫁军事安全责任。
伊朗、叙利亚。2013年,美伊关系呈现缓和迹象,伊朗核问题6 1会谈达成阶段性协议,叙利亚化武危机以巴沙尔政权同意交出并配合销毁化武而告缓解,中东地区发生高烈度战争的迫切性显著降低,但较量远未结束,博弈还在深化。美伊严重缺乏互信,叙仍深陷内战,无论是落实已达成的协议还是按时间表推进和谈都难上加难,局势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不容低估。
美伊关系、叙利亚局势及伊朗核问题发生变化的一大背景是奥巴马政府力不从心、外交优先、避祸避战。至此,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之势明朗化了。这是2013年全球战略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变化之一,它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会逐步打破中东主要地缘政治力量间的均衡,引发中东战略格局重组。但美国在中东的收缩是局部和手段上的,不等于外交的缩减,相反,奥巴马执政后期边对话边施压迫使伊、叙当局就范的力度还会加大。
美国收缩中东战略的重要考量之一是确保有足够精力和资源投放于“再平衡”调整,战略重心东移,应对中国崛起。但美国的顾忌和掣肘很多,在中东和亚太又分别有一个不怎么听话的关键盟友以色列和日本,实际上陷入在中东想走走不掉、在亚太想回回不痛快的境地,东移不可能全面贯彻到底。而与此同时,美国在两个方向上对中国的借重都在增长。
严格来讲,中东并不属于中国周边范畴,但中东局势之变对中国战略利益、能源安全、经济利益的影响以及与周边形势的联动已很直接。中国要真正以大战略的视角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实现从跟随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转折。但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深涉中东的内部事务,更不可能替美国在中东担责。说中国将与美国“利益互换”,取代美国成为“中东最大外部势力”,纯属“天方夜谭”。
2013年,中国的中东政策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主动,“中国方案”成为打开伊朗核问题对话和平解决大门的重要动力,为叙交出和销毁化武提供了支持,并有力配合了化解危机的工作。加上5月份几乎同时接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访华,甚至可以说,2013年是中国正式成为中东利益攸关方的“元年”,那种认为中国可以对中东问题保持超脱的陈旧观念正迅速湮没在中国发展成长的轨迹上。在中东局势酝酿更多变数的2014年,相信中国将在中东热点问题上展现更为鲜明的发起倡议、提出方案、划设红线、促进和平的意识和能力。
清华大学的阎学通博士说得好,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战略变得更加积极有为,“其实是从回避冲突向利用冲突的转变,是从等待机遇向创造机遇的转变,是从适应环境变化向塑造良好环境的转变”。这样的转变理所当然要在周边地区优先、突出表现,那些炙手可热的点就是主要实践场。
2013年12月31日,缅甸释放了五名政治犯。总统吴登盛此前曾宣布,缅甸将释放大多数政治犯。图为两名政治犯获释后合影。
世界在忐忑不安中迎来2014年。这将是富于变化的一年,很多矛盾的量变因素都在加速积累,挑战无所不在。但挑战往往蕴含着机遇。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大国不认为自己安全环境中的挑战因素正不断增多,也没有哪个大国不在开展积极有为的外交,通过应对挑战延揽推进战略利益的条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中大国,更应如此,更是如此。
2013年的中国外交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后的积极布局、主动谋势而精彩纷呈,为今后的更大作为奠定了坚实基础。外交部长王毅在他的年终演讲中表示,2014年将是中国外交“全面开拓之年”,重点在构建大国关系框架、构筑周边战略依托、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加强经济外交、办好主场外交等五大方向作出不懈努力。王毅部长勾勒的图景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立体推进的特色和气势。
在中国的全方位立体外交布局中,做好每个点上的工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点是“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之间的最有力衔接,是检验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发展的最佳载体。
如果说中国外交在2013年的工作重点是布局,2014年的重点就应是深耕细作,管控、经营好那些攸关中国战略利益的点,这在周边地区尤为重要。那么,展望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形势,哪些点上的工作最具挑战性又最有可为、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呢?
朝鲜。2014年将是朝国内和半岛局势至关重要的一年。在确立“惟一核心领导体制”后,其内外政策是因循守旧、继续逞强,还是真正踏上改革搞活之路,将有更为明晰、统合的线索。中国是朝生存和发展不可选择的首要倚重对象,无论朝国内政局发生什么变化,朝都无法背弃中朝之间相互的战略承诺,无法对中国合情合理的利益和主张置之不顾。
国际社会认为朝不可预知时,与朝开展良性互动的基本条件就是匮乏的。在减少朝及其他相关方不可预知性的基础上,推动中朝关系转圜,进而推动半岛局势转圜,应是2014年中国半岛政策的努力方向。
中朝关系正走出低谷,转圜是双方共同需要,也是中国针对当前困局对朝施加影响的重要筹码。实现金正恩访华是转圜的重要标志,两国间的分歧必须弥合到足以确保这样一次重要访问能够成功并为中朝关系未来指明方向的程度。朝显示通过自我改革重返国际社会的勇气,并表明停止核活动和重返六方会谈的决心,将有助于增强中方的信心。
朝核计划已走得太远,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弃核换和平”难以为继。朝要求无条件恢复对话,美、韩坚持惟有朝采取停核、弃核实际步骤方能重启会谈。如何在两种立场之间寻找中和点,促成会谈重启,并推动会谈为制订各方都能接受的半岛无核化与和平安排做出努力,考验着中国外交的设计和斡旋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相结合”的要求,理应适用于中国的对朝和半岛政策。
日本。日本同中国的对抗已持续一年有余,随着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而达到新高点,也发生了斗争态势的转折。中日领导人近期恢复接触的大门已经关死,两国政治关系在安倍下台前难有实质改善。2014年的中国外交应当乘势而发,书就在中日关系僵冷期有所作为的基本格局,强化这场带有战略竞争性质的对日外交、军事斗争的胜局,并为“后安倍时代”的破冰预做准备。
保持高层政治压力至关重要。除不与安倍接触外,也要预先设计好在其进一步挑衅的情况下中国所能打的牌,必要时可以考虑外交关系实际降级等反制措施。
应设法增加日本与中国对抗的综合成本。中国军队对东海防空识别区实施有效监管并频繁穿越宫古和宗古海峡,维权执法部门继续加强在钓鱼岛附近的常态化维权执法,有关公司企业据理依法开展东海油气田开发,将不断加大日本政府和军方承受的军事安全压力,符合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现实和长远战略需要。
中国已成长为亚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过去每逢中日摩擦必现的“政冷经热”模式不可能重来。重振沉闷的日本经济是安倍执政的首要目标。安倍政权在军事安全和历史问题上的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日本对华、对韩贸易和海外制造业,而出口疲弱、日元低迷是日本经济长期深陷通缩阴影的重要表现。中韩贸易额与中日贸易额的差距正迅速缩小,中韩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也在加速。推动中韩贸易权重在两、三年内超越中日贸易,将对亚太经济格局和日本经济走势产生深远影响。除此之外,像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东亚区域金融互助、20国集团宏观政策协调、亚洲银行金融合作等地区性公共产品,中方可以考虑有选择地对日本的倡议和利益不予呼应和配合。
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朝鲜及东盟国家就日本问题加强沟通是必要的。美国在怂恿日本冲在遏华战略前沿的同时,对安倍“借鸡生蛋”突破战后束缚心存警惕,对中日对峙殃及中美关系心怀忌惮。美国固然不会在中日之争中站到中国一边,但也竭力避免在中日之间做选择,对日本政治走向极端化的牵制仍将有所作用。美国需要明白,其对日本的偏袒和纵容是在推卸美国对亚太和平与繁荣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有违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精神,将产生“骨牌效应”,使美国承担失去对华关系的风险。
还要逆水行舟保持对日本社会各界的工作力度。坚持面向日本良知政治家、友好团体和基层、草根人士开展对话交流,积极面向日本民众释放政治信号,这些同样是针对日本投机政客和右翼势力的斗争策略。
缅甸。2014年的缅甸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高度关注的方向。其一,缅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将主办东盟一系列重要会议和东亚峰会。军政府势必谋求进一步改善国际生存环境,又必然要与借机加大对缅染指力度的外部势力进行较量。
其二,缅国内民主与和解进程步入2015年大选前的关键期。一方面,政府军在与缅北地方武装继续和谈的同时,将加紧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双方可能爆发新的战事。另一方面,昂山素季为取得参选总统资格一直在积极活动争取修宪,政府方面已经松口,但尚未做实。昂山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已宣布不论修宪与否,都会参加2015年大选。2014年缅和平与和解表象之下的政治斗争将会加剧,支持昂山和企图渗入缅北地区的西方势力也会加紧活动,缅国内政局将比较困难。 中国是缅甸第一邻国,缅和平过渡、顺利和解、发展繁荣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中国需要充分估计、妥善把握缅局势发展中的复杂因素,巧妙、适度、不失时机地施加影响,维护好西南边陲的安宁,维护中缅友好和中国在缅的重大利益。一是鼓励缅政府与地方武装对话和解正确发展,不仅做好场地的提供者,也适当发挥调解作用。二是积极配合缅方在轮值主席任上增加在东盟组织中的影响,并且用好这个平台深化中国—东盟合作。三是在推进与缅当局友好合作的同时,与缅主要在野政治势力加强接触。据报道,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已向昂山素季发出访华邀请,昂山公开表示收到邀请,愿意访华。在2014年内促成昂山访华,是合情合理的。四是与缅政府、各界正面沟通,稳步推进遇困暂停的对缅投资大项目的恢复工作,防止已建成的项目发生问题。
中缅之间有着延绵的“胞波”情谊,它植根两国特殊的地缘、经济、文化联系,跨越两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风云,已经成为共同传统,指向两国关系的未来。只要我们工作得当得法,无论缅国内发生什么变化,未来缅外交都将呈现立足东盟、北依中国、西望印度、交好西方的格局,不会东倒西歪。
阿富汗。2014年是阿富汗局势的关键年。4月,阿将举行总统大选,卡尔扎伊不再参选。年底,美国将把安全职责全部移交给阿安全部队,从而完成自阿撤出战斗部队人员的进程。
美国正加紧布局“后撤军时代”的战略和政治安排,确保阿局势不失控并继续充当美在欧亚大陆结合部的战略支点。为此,美国正软硬兼施力促卡尔扎伊政府尽快同美签署卡在司法豁免权问题上的美阿安全协议,以期达到以“帮助阿政府打击恐怖组织和训练阿士兵”为名在阿留驻6000至9000名军事安全人员和保留九个军事基地的目标。美国还与不同地盘上的温和派塔利班组织保持着秘密接触。
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阿周边国家也没闲着,与阿各派勾连纵横,都在避免在阿出现不利于己的局面。
反恐12年,美国及喀布尔政权从未真正控制阿全境。对于过渡后的阿局势,悲观情绪占主导,大致有三种预测:一是大片土地陷入武装割据和无政府状态。二是塔利班势力借选举卷土重来,阿再度极端化。三是在美国推动下,喀布尔与塔利班对阿进行事实分治,温和派的塔利班组织成员也可能进入喀布尔政府。不管怎样,动荡不安将是常态,碎片化趋势明显。
中国作为阿紧邻大国、中南亚地区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近些年建设性地参与了阿战后重建与和解进程,已同阿政府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阿影响力不断上升。2014年,12载的投入和耕耘到了衔接未来的时候。
新阶段的中国对阿政策应同西部大开发战略更紧密连接,在整个中亚、中东、南亚的战略布局框架下实施。结合建设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不断加强在阿的经济存在,在两战略构想及中国能源通道建设中赋予阿应有的位置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双边层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平台上的中阿安全关系,积极开展反恐信息共享、警察人员培训、安全装备更新等合作,以具体地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合作保障西部沿边安宁。
也宜把对阿富汗的政策与对巴基斯坦的工作统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筹划,协调处理与这两个真心实意信任、尊重中国的睦邻伙伴的关系,包括支持两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中国的对阿政策与美国的对阿政策固然有地缘竞争因素,但总体上不是对立的,两国都需要阿富汗的稳定,都不愿阿再度极端化,已形成战略默契,开展了初步合作。要进一步放大这种默契,并将其导入更务实的合作层面,但需张弛有度,不背不能背的包袱,不碰不能碰的麻烦。已有美国媒体和智库在宣扬中国趁美国军事陷入之机以经济为突破口“控制”阿富汗的论调,鼓吹美国向中国转嫁军事安全责任。
伊朗、叙利亚。2013年,美伊关系呈现缓和迹象,伊朗核问题6 1会谈达成阶段性协议,叙利亚化武危机以巴沙尔政权同意交出并配合销毁化武而告缓解,中东地区发生高烈度战争的迫切性显著降低,但较量远未结束,博弈还在深化。美伊严重缺乏互信,叙仍深陷内战,无论是落实已达成的协议还是按时间表推进和谈都难上加难,局势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不容低估。
美伊关系、叙利亚局势及伊朗核问题发生变化的一大背景是奥巴马政府力不从心、外交优先、避祸避战。至此,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之势明朗化了。这是2013年全球战略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变化之一,它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会逐步打破中东主要地缘政治力量间的均衡,引发中东战略格局重组。但美国在中东的收缩是局部和手段上的,不等于外交的缩减,相反,奥巴马执政后期边对话边施压迫使伊、叙当局就范的力度还会加大。
美国收缩中东战略的重要考量之一是确保有足够精力和资源投放于“再平衡”调整,战略重心东移,应对中国崛起。但美国的顾忌和掣肘很多,在中东和亚太又分别有一个不怎么听话的关键盟友以色列和日本,实际上陷入在中东想走走不掉、在亚太想回回不痛快的境地,东移不可能全面贯彻到底。而与此同时,美国在两个方向上对中国的借重都在增长。
严格来讲,中东并不属于中国周边范畴,但中东局势之变对中国战略利益、能源安全、经济利益的影响以及与周边形势的联动已很直接。中国要真正以大战略的视角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实现从跟随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转折。但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深涉中东的内部事务,更不可能替美国在中东担责。说中国将与美国“利益互换”,取代美国成为“中东最大外部势力”,纯属“天方夜谭”。
2013年,中国的中东政策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主动,“中国方案”成为打开伊朗核问题对话和平解决大门的重要动力,为叙交出和销毁化武提供了支持,并有力配合了化解危机的工作。加上5月份几乎同时接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访华,甚至可以说,2013年是中国正式成为中东利益攸关方的“元年”,那种认为中国可以对中东问题保持超脱的陈旧观念正迅速湮没在中国发展成长的轨迹上。在中东局势酝酿更多变数的2014年,相信中国将在中东热点问题上展现更为鲜明的发起倡议、提出方案、划设红线、促进和平的意识和能力。
清华大学的阎学通博士说得好,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战略变得更加积极有为,“其实是从回避冲突向利用冲突的转变,是从等待机遇向创造机遇的转变,是从适应环境变化向塑造良好环境的转变”。这样的转变理所当然要在周边地区优先、突出表现,那些炙手可热的点就是主要实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