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方的多年努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各种中小学竞赛大量减少,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当下有些地方的校外培训机构针对中小学生组织的各种竞赛及相关培训,却异常火爆。类似于“白加黑”“5加2”“连轴转”“不讓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等各种培训班招生中心词或竞赛口号汹涌澎湃,社会性地远离了教育初心,脱离了教育本质,背离了教育方针。
一、从教育本位看,“竞赛”只注重技能,忽视了立德根本
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是培养杰出人才。真正的“人”所应具备的是基本的做人准则,有人格底线。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英国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她的长子威廉说:“你在成为王子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人。”他们讲的是先做人,再成才,“人”重于“才”。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对教育的美好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德”是首要的、根本的。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但是当下,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重竞赛轻全面发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因此,遵循知行统一的辩证理论,准确判断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以问题为导向,厘清并正确处理立德树人的各种关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决不允许只注重技能竞赛而忽视德育的本末倒置现象出现。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教育不仅决定着人类的今天,更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不忘教育初心,就是不要忘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初心,就是不要忘记 “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品德出现了问题,那么学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
笔者在司法局工作期间,在进行罪犯人格与思想的关口前移教育时发现,那些罪犯都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人格品德出现了异化现象,才导致了他们的犯罪行为。所以,不忘教育初心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忘记了“立德”这个教育根本;不忘教育初心,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以优质的教育水平影响孩子们未泯灭的天性,以自身的道德言行引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最美好品行的认同和追随。如果教育不再以人格教育为首要,就是教育的堕落!教师不忘初心,才能长期保持教师的师德根本和纯洁性。家长不忘初心,才能用健康的教育理念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孩子。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学生竞赛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那是真正的南辕北辙了。
二、从教育生态看,“竞赛”揠苗助长,忽视了学生成长规律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及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少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同样,人类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学生教育成长也是有规律的,这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而为了“过度竞赛”进行高强度培训,搞题海战术、提前教育,搞“全民奥数”模式,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的“应试机器”,是违背教育初心、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揠苗助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有些高校办的“少年大学生班”为什么没有延续下来?因为违背学生成长规律,急于求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揠苗助长的历史教训不胜枚举。横观现实,当今各个行业的精英,有几个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竞赛高手”呢?纵观历史,又有几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竞赛高手”后来成了行业精英呢?
三、从社会功能看,“竞赛”只在乎考试技能培养,忽视了全面发展
什么是教育?不同的教育家,不同的社会人,回答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教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与培育。每一个社会人都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政治属性三重属性。从人的三重属性视角阐述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意识地指导受教育者认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按照党与国家的意志教化人、培育人,使受教育者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对于如何降低我们的自然属性,提高我们的社会属性与政治属性,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就成为我们教育者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回归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教育初心,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正道。(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教育评估院)
一、从教育本位看,“竞赛”只注重技能,忽视了立德根本
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真正的“人”,而不是培养杰出人才。真正的“人”所应具备的是基本的做人准则,有人格底线。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英国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她的长子威廉说:“你在成为王子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人。”他们讲的是先做人,再成才,“人”重于“才”。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对教育的美好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德”是首要的、根本的。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但是当下,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重竞赛轻全面发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因此,遵循知行统一的辩证理论,准确判断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以问题为导向,厘清并正确处理立德树人的各种关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决不允许只注重技能竞赛而忽视德育的本末倒置现象出现。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教育不仅决定着人类的今天,更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不忘教育初心,就是不要忘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初心,就是不要忘记 “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品德出现了问题,那么学历越高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
笔者在司法局工作期间,在进行罪犯人格与思想的关口前移教育时发现,那些罪犯都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人格品德出现了异化现象,才导致了他们的犯罪行为。所以,不忘教育初心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忘记了“立德”这个教育根本;不忘教育初心,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以优质的教育水平影响孩子们未泯灭的天性,以自身的道德言行引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最美好品行的认同和追随。如果教育不再以人格教育为首要,就是教育的堕落!教师不忘初心,才能长期保持教师的师德根本和纯洁性。家长不忘初心,才能用健康的教育理念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孩子。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学生竞赛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那是真正的南辕北辙了。
二、从教育生态看,“竞赛”揠苗助长,忽视了学生成长规律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及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少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同样,人类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学生教育成长也是有规律的,这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而为了“过度竞赛”进行高强度培训,搞题海战术、提前教育,搞“全民奥数”模式,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的“应试机器”,是违背教育初心、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揠苗助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有些高校办的“少年大学生班”为什么没有延续下来?因为违背学生成长规律,急于求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揠苗助长的历史教训不胜枚举。横观现实,当今各个行业的精英,有几个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竞赛高手”呢?纵观历史,又有几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竞赛高手”后来成了行业精英呢?
三、从社会功能看,“竞赛”只在乎考试技能培养,忽视了全面发展
什么是教育?不同的教育家,不同的社会人,回答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教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与培育。每一个社会人都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政治属性三重属性。从人的三重属性视角阐述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意识地指导受教育者认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按照党与国家的意志教化人、培育人,使受教育者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对于如何降低我们的自然属性,提高我们的社会属性与政治属性,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就成为我们教育者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回归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教育初心,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正道。(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教育评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