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隐士精神的当代价值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mo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比尔·波特关于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作品,这部著作曾广泛地激起了海内外人士去探寻中国隐士的起源、分布和精神特质等问题的兴趣。波特在著作中揭示了中国隐士的起源与中国原始时代的巫觋相关,并将隐士的类型划分为道家—道教隐士、佛教隐士和儒家隐士。在《空谷幽兰》一书中,波特将自己寻访隐士的足迹进行了串联,在终南山地区形成了他探访隐士的专题式路线图,他通过对隐士们的探访,向人们展示了道家和道教所追求的“道”、佛家所追求的“法”以及儒家所追求的学问与境界。时至今日,隐士精神依然能够给当代社会带来启迪:第一,对人生意义和目标的重新探寻;第二,面对尘世诸多的欲望人们如何回归宁静、内观的生活并提升精神境界。《空谷幽兰》出版之后,人们对隐士精神和文化探寻的势头至今都未见衰减,可见隐士精神和文化中所蕴含的当代价值与持久魅力。
  关键词:比尔·波特 隐士 《空谷幽兰》 当代价值
  一、引言
  当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有了居家隔离的人生体验,除了购置生活用品而外几乎足不出户,这不禁令人们想起了终南山里的隐士们的生活。这样的日子里重读并重新审视比尔·波特所著的《空谷幽兰:寻访中国现代隐士》,别具一番价值。我们虽然不能像隐士那般纯粹地修行,但是,我们也可以在滚滚红尘之中体验那种较为宁静和内观的生活。
  作为读者,我们不禁会发出疑问:为何中国现代的隐士却是由一位美国人最早寻访并撰写成书呢?这就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中国20世纪的政治与文化发展理路紧密相关。1971年秋,波特在纽约与寿冶老和尚相遇后皈依三宝; 波特1972年在台湾的一座寺庙体验生活;1975年,他隐居在台湾竹子湖山村,翻译寒山、拾得、丰干、石屋、达摩等古代隐士的著作,作者逐渐产生了到中国大陆探寻隐士是否还依然存在的想法。可是,现实中不论是台湾的僧人还是官员都否定中国大陆还有隐士存在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战争和压迫之后,隐士已经不可能存在了。曾经,大多数观察家已经把中国佛教视为死去的宗教了,但是,作者却坚持想亲眼参观大陆佛教的现状,1989年春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他决心把精力集中的隐士传统上,而不是寺院传统。a正是作者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才有这部访问记录的诞生。在作者的心目中,他发现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士就相当于美国社会的研究生,不过他们所攻读的是精神觉醒的博士。波特认为,这些隐士不论是佛教徒还是道教徒,虽然都很清贫,但是隐士们的微笑,使寻访者觉得他们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波特出版该书的目的是想让西方各种宗教的修行者知道,尽管中国大陆曾经经历战争、革命,但修行的人仍然坚持修持,他希望由此给西方的读者以鼓励,并通过中文译著的出版,鼓励中国读者探寻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以及与人相处的和谐之道。
  二、隐士精神的起源与传统
  波特在阐述中国隐士精神的起源时,借用了语言学家、人类文化学家、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记载上古事迹的文献《山海经》等,阐述了萨满教派与早期中国文明之间的关系(译者将Shamans注释为中国古代的巫师),指出昆仑—终南这列山脉是人们所知的薩满们最早的家。作者指出,在公元前第三个和第二个千年中,早期朝代国家开始出现都市化和社会阶级分化,导致萨满这样的个体出现生存危机。原来萨满所主导的与神灵的交流过程,被礼仪性的行为举止取代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向世俗化方向迈进,世俗官僚地位逐步抬升,萨满们继续保留与群山的亲密接触的传统,而不是与城市为伴,这就是萨满转变为隐士的起源。根据李泽厚先生在《说巫史传统》一书中的说法,“巫”是指“自人类旧石器时代以来各民族都曾有过的原始人群的非直接生产性的歌舞、仪式、祭祀活动”b,他还认为中国的巫并没有消失,而是形式方面成为道教的小传统,精神则转化成中国独有的礼教传统,巫术特征保留在礼制—礼教中,没有变为宗教。c可见,波特认为中国的隐士传统起源于中国原始时代的巫觋是能够成立的,也表明隐士传统的源头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背景。在谈到隐士精神的延续与发展时,还应当指明隐士的类别问题,这种区分主要依靠的就是宗教信仰或者是文化倾向。按照波特在书中构建的类型,可以分为道家—道教隐士、佛教隐士和儒家隐士,这正是作者所认为的隐士是萨满和神、医生、通晓阴阳之事的行家,当萨满化圣入凡、职能分途之后,各类隐士也就应运而生了。
  波特叙述了中国最早的关于隐士的故事,即皇甫谧《高士传》中据《庄子》等著作而转录的上古时期先王实行禅让的故事,作者将拒绝王位的许由、接受帝尧禅让的舜称之为“隐士统治者”,他将这种政治上的禅让制所传达的信息解读为:权力的传递应该建立在美德和智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裙带关系。在文明和荒野之间,形成了一种政治批评的力量,这也是世界各地隐士传统的基础。d或许,这也是后世范仲淹所理解的“江湖”与“庙堂”之间的对立统一。借用章太炎总结侠客存在空间的那句“其在蒿莱明堂之间,皆谓之侠”e,我们亦可以将隐士归入“蒿莱明堂之间”(存在官与民之间的空间)的存在空间进行考察。
  让波特着墨最多的自然是道教隐士和佛教隐士,作者讲述了道教从黄帝到老子的这一脉发展谱系,进而谈到王重阳及其七位弟子创立并发扬光大的全真派,使之成为中国道教火种的主要保持者,道观制度从而也得以建立。波特借用老子“化胡为佛”说阐释道教和佛教最初的联系,最终,佛、道两教因为在教纲和修行上的巨大差异,佛教在公元3世纪左右独立了。在后面的世纪里,佛教继续发展出了新的思想流派和修行宗派,在中国出现的八大佛教宗派中,有七个宗派是在终南山里或其附近散叶开枝并得以传播开来的。它们是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和禅宗,最后的禅宗起源于嵩山,而嵩山属于终南山东部的一个支脉。第八个宗派是天台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的衡山和东部的天台山。波特后面寻访的僧人以修习净土宗、禅宗为多,修习律宗和密宗的僧人很少。
其他文献
摘要:“仁”在孔子学说中占核心地位,“仁”与“礼”的关系是双向的。“天”作为终极的价值衡量尺度和行为指导准则,“德”作为孔子评价人的依据。孔子教导弟子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名君子,君子必须具备以下四种素质:尊重自己的同时善于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善于反思和改过;知行合一;谦虚尚德。“礼”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礼”的实质是强调人真性情的流露,人通过“礼”提升生命的意义。个人的理想人格是达到“仁
摘 要: 作家张炜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說《艾约堡秘史》其内核仍是对张炜旧作的精神延续。作家张炜本人所坚持的“现代观念”则导致这篇小说对于农村问题的反映局限于道德层面的声讨,使得小说原本着意探讨的现实问题被窄化,历史问题被轻化。  关键词:张炜 《艾约堡秘史》 现实 道德  张炜在《艾约堡秘史》中秉持着自己数十年来对于中国现实的热切关注,以农村现代化作为对现实的关注点和切入点,以中国当下现代化进程
男人回味篇  初相识:她真美,如同天使。  恋爱时: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姑娘,我一定要娶她!  结婚1年:我的媳妇还不错,称得上是贤内助,只不过有些小毛病,偶尔也耍耍脾气。  结婚5年:她开始变得越来越俗不可耐,越来越蛮不讲理。  结婚10年:她是世界上最丑最不近人情最不讲道理的女人,当初我怎么会娶她?  结婚20年:不计较那些缺点,除去脾气太糟糕,她还勉强可以容忍。  结婚30年:有时候她也挺明白事
摘 要: 在《自觉诗集》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活中所见之美,图画中所绘之景,画画成色,字字珠玑。主题深刻而又丰富多彩,境界深远而又情感深厚,鼓舞了人的精神,激发了人的斗志,唤醒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 主题 情怀 永恒  欲谈其诗,先谈其人。刘自觉老师年到花甲,但笔耕不辍。他研究哲学、美学、中国文学、中国民歌和青少年心理学,著作等身。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安静的思考状态,享受着孤独带来的快乐;
摘 要: 有儿童就有童谣。回溯人类的历史,童谣丰盈了一代一代人的童年。童谣是儿童欢愉生命、习得语言、认知世界、建构人际的天籁。在现今婴幼儿生活中童谣的失落是不争的事实,即使还有“新校园童谣” 等,也已失却童谣的鲜活与活动的多样性。培护完整儿童、塑造完整童年,必须重新激活童谣,为此必须赋权儿童,修复童谣生产场域。  关键词 : 童谣 童谣生产场域 赋权儿童  五六个月大的胖丫头躺在床上,妈妈逗着她,
IJ-Hallen flea market荷兰阿姆斯特丹  如果你正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到欧洲旅行,或许在参观古迹、游览博物馆、参加party和品尝当地美食之余,你还想来点新鲜的。这个时候去跳蚤市场探个究竟是不错的选择。去粗取精的淘货快感与在商场血拼可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存留着年代感的淘货可是当下非常时尚的选择了。  1.Braderie de Lille Flea Market法国里尔  每年9月的第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还不习惯“热线通话”。今天则不同,“领导人热线”越来越多,通话越来越频繁,这表明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大。1965年我调入外交部礼宾司之后,几乎整天与电话机打交道。我爱把繁忙的“黑机”和神秘的“红机”都称外交电话。今天通讯手段发达,我更高兴地看到电话外交的频繁运用。电话见证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敏感的“黑机”  礼宾司的电话多且重要,是代表国家的重要窗口。每天上班电话响个不停,
摘 要: 邵奎为明代辽东进士,曾三任知县,为中朝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明朝,朝鲜实行汉语“质正”制度,曾多次派使者赴辽东向邵奎学习汉语,进行汉语语音、汉字质正。邵奎成为明代的民间对外汉语教师,对推广汉语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邵奎 明代 辽东 朝鲜质正  有明一代,朝鲜王朝奉行事大朝聘国策,推行“质正”制度,即“根据中国制度修订建立自己相应制度的小中华体系,形成语言、鼓乐、军事、宫廷、职官、礼
摘 要: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庙会文化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正面临着遗失的危险。“庙会”曾在千数百年间的商品交换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庙会文化 前童元宵行会 乡愁 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要讨论传统庙会的当代意义,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庙会。庙会一般有这样几个构成
摘 要:本文为《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之评论,重点评述了此书重在钩沉史料、以史言事、以史及人的写作手法和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世界的观照手法,阐述了作者救人心、救世道、匡时弊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张伯驹及《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了解作者寓真的“钩沉”体及文化情怀。  关键词:张伯驹 史料 钩沉  世人知伯驹,大抵不出其“民国四公子”之称谓;与青楼女子潘素爱情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