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琴俱亡》
谈这篇文章,是受某位青年教师的启发。那天,青年教师汇报课,大家听课后组织评课,有位教师一下子就提到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了不悲”和“取子敬琴弹”。
一般观点认为,王子猷的“了不悲”是在强抑痛苦,并将这一举动与魏晋风度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我们来看一看前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既然两人都病得很重,均属弥留之际,那么“亡”就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无论两人谁“先亡”,都是意料中的事,另一个也很快会步其后尘,相见于九泉之下(后文便是明证),此一不需悲。再者,子敬的“亡”,还毕竟只是推测,并没有得到证实,实在也还不用“大恸”。所以,这句话理解的关键是在“了”,而不是传统观点所强调的“不悲”。
现在,谈起魏晋风度,多数人都将《世说新语 任诞》作为代表,并且将此书中记载的魏晋人物的行为都用“怪诞”来解释,这实在是一种偏差。《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伤逝》这一部分记载的事件有很多是表现人物真性情的(虽然有些行为看起来也很怪诞),很感人。
我们来看一看《伤逝》中的另外两篇。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世说新语•伤逝》)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世说新语•伤逝》)
从这三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魏晋人物悼念死者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采用死者生前最爱的事物来悼念。这一点实在和现在并无二致。王子猷之所以“取子敬琴弹”,乃是在用子敬生前的最爱来纪念他。当他发现“弦既不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用琴声表达对子敬的怀念,因为子敬一死,连他的琴也跟着死去了。物非人非,这怎能不令他“恸绝良久”!
所以,王子猷先前的“了不悲”,最后的“恸绝良久”,应该都是他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像一般传统的说法:先是强压痛苦,最后压抑不住喷涌而出。
《治水必躬亲》
这是清代钱泳的一篇议论文。
钱泳,著名的学者,网上说:“读明清笔记,怎么也绕不开钱泳的《履园丛话》。这本古代笔记以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而著称。全书分24卷,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风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话梦幻、鬼神精怪等许多方面,堪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钱泳晚年潜居履园,“于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自为笺记”,自谦其为“遣愁索笑之笔”。他自序《履园丛话》,是清道光十八年七月,时年八十。”《治水必躬亲》应该就选自《履园丛话》吧。
都说这篇文章很好理解,也确实好理解,如果把它仅仅看作一篇议论文的话。而这篇文章中实在还有令人深味的内容啊。
我认为,想要看出文章的深意,关键在“亲给钱粮”四个字。
文章讲治水,不从技术工程入手,而谈治水的人,可算另辟蹊径。作者认为, “治水必躬亲”,这是一;治水还必须清廉,这是二。这两点,一般讲课的时候都能涉及到。而要治水,还必须具备第三点:不畏流言,不怕猜疑。
文章在举海瑞治水的例子时,不仅强调了他亲自考察水患的行为,还特别指出在治水工程中他做到了“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这“亲给钱粮”,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清廉,不仅自己不克扣,而且杜绝别人克扣;二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宁可背上“可能贪污”的罪名,也要搞好水利工程。这样的官员,恐怕究钱泳一生,也没有在当世看见一个吧。治水的大小官员,贪污的还是多数,不贪污的又有几个能顶得住别人的猜疑,恐怕都“远嫌而避怨”了。
记得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个清官(于成龙)在治理黄河的问题上,只遵古法;和经过考察,主张采取新办法,(束紧河道,加快黄水流速,冲沙冲淤,同时加固河堤,修筑减水坝,分洪截流)的督河靳辅针锋相对,处处掣肘。这就是不躬亲的结果了。
由此看来,治水之人必须具备三种精神:不怕吃苦、不事贪污、不计个人名利。这三条,相对而言,第一条最易,第二条就难一些,最难的是第三条。能够同时具备这三种精神的人,数一数,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吧。
我想,也许文章题目中的“躬亲”,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躬历山川”和“亲给钱粮”。因此在最后的正反对比论证中,他指出“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好逸而恶劳”与“躬历山川”、“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与“亲给钱粮”构成对比。用“事不举而水利不兴”来收束全文,不仅和“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构成对比,而且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谈这篇文章,是受某位青年教师的启发。那天,青年教师汇报课,大家听课后组织评课,有位教师一下子就提到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了不悲”和“取子敬琴弹”。
一般观点认为,王子猷的“了不悲”是在强抑痛苦,并将这一举动与魏晋风度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我们来看一看前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既然两人都病得很重,均属弥留之际,那么“亡”就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无论两人谁“先亡”,都是意料中的事,另一个也很快会步其后尘,相见于九泉之下(后文便是明证),此一不需悲。再者,子敬的“亡”,还毕竟只是推测,并没有得到证实,实在也还不用“大恸”。所以,这句话理解的关键是在“了”,而不是传统观点所强调的“不悲”。
现在,谈起魏晋风度,多数人都将《世说新语 任诞》作为代表,并且将此书中记载的魏晋人物的行为都用“怪诞”来解释,这实在是一种偏差。《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伤逝》这一部分记载的事件有很多是表现人物真性情的(虽然有些行为看起来也很怪诞),很感人。
我们来看一看《伤逝》中的另外两篇。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世说新语•伤逝》)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世说新语•伤逝》)
从这三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魏晋人物悼念死者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采用死者生前最爱的事物来悼念。这一点实在和现在并无二致。王子猷之所以“取子敬琴弹”,乃是在用子敬生前的最爱来纪念他。当他发现“弦既不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用琴声表达对子敬的怀念,因为子敬一死,连他的琴也跟着死去了。物非人非,这怎能不令他“恸绝良久”!
所以,王子猷先前的“了不悲”,最后的“恸绝良久”,应该都是他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像一般传统的说法:先是强压痛苦,最后压抑不住喷涌而出。
《治水必躬亲》
这是清代钱泳的一篇议论文。
钱泳,著名的学者,网上说:“读明清笔记,怎么也绕不开钱泳的《履园丛话》。这本古代笔记以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而著称。全书分24卷,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风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话梦幻、鬼神精怪等许多方面,堪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钱泳晚年潜居履园,“于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自为笺记”,自谦其为“遣愁索笑之笔”。他自序《履园丛话》,是清道光十八年七月,时年八十。”《治水必躬亲》应该就选自《履园丛话》吧。
都说这篇文章很好理解,也确实好理解,如果把它仅仅看作一篇议论文的话。而这篇文章中实在还有令人深味的内容啊。
我认为,想要看出文章的深意,关键在“亲给钱粮”四个字。
文章讲治水,不从技术工程入手,而谈治水的人,可算另辟蹊径。作者认为, “治水必躬亲”,这是一;治水还必须清廉,这是二。这两点,一般讲课的时候都能涉及到。而要治水,还必须具备第三点:不畏流言,不怕猜疑。
文章在举海瑞治水的例子时,不仅强调了他亲自考察水患的行为,还特别指出在治水工程中他做到了“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这“亲给钱粮”,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清廉,不仅自己不克扣,而且杜绝别人克扣;二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宁可背上“可能贪污”的罪名,也要搞好水利工程。这样的官员,恐怕究钱泳一生,也没有在当世看见一个吧。治水的大小官员,贪污的还是多数,不贪污的又有几个能顶得住别人的猜疑,恐怕都“远嫌而避怨”了。
记得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个清官(于成龙)在治理黄河的问题上,只遵古法;和经过考察,主张采取新办法,(束紧河道,加快黄水流速,冲沙冲淤,同时加固河堤,修筑减水坝,分洪截流)的督河靳辅针锋相对,处处掣肘。这就是不躬亲的结果了。
由此看来,治水之人必须具备三种精神:不怕吃苦、不事贪污、不计个人名利。这三条,相对而言,第一条最易,第二条就难一些,最难的是第三条。能够同时具备这三种精神的人,数一数,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吧。
我想,也许文章题目中的“躬亲”,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躬历山川”和“亲给钱粮”。因此在最后的正反对比论证中,他指出“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好逸而恶劳”与“躬历山川”、“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与“亲给钱粮”构成对比。用“事不举而水利不兴”来收束全文,不仅和“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构成对比,而且掷地有声,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