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和造就我国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党和国家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而学生的创新精神来自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本文着重论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永远难以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是具有创造性思维,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培养。
一、 创造性思维及其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心理学家克罗普林认为,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思维有机结合而成的。张大均教授认为:“创造性不仅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也包括认知或非认知因素。”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有其独特之处,其突出表现为求异性、联想性、发散性、综合性、逆向性、独创性。
二、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人类历史的一切新事物、新产品都是从思维的创新开始的。但是,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或自发地产生的,它必须通过主体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开发方能形成.
(一)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新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人与动物本质区别在于创造”,可见,创造力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品质,并非是少数发明家、天才人物的专长和特殊的才能的表现。要鼓励学生,“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发现自己并不比巨人矮多少。”巧设时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索和创造,捕捉星星之火,及时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才能增强创新的自信和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意识也是一种否定意识”,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雨果说过:“科学向前推进,也就不断地把自己勾销。”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要求充满自信,敢于大胆地否定前人的错误。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为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认识自然就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谬误。因此,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前人的学说和理论还必须要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在学习书本理论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对教材定论进行怀疑、质疑,让他们找到新的思维方向,上升到新的思维层次去探索。历史上怀疑、质疑带来的创造不乏实例。没有拉瓦锡对燃素说的怀疑就没有氧气的发现,没有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怀疑,就没有大庆油田的发现。
2. 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多样性的思维过程。本人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形成发散思维。在学习旧教材上册第二课《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框题中,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整理出教材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的后果是什么?教材材料说理是否符合当前的社会实际?没涉及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有哪些?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寻找答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他们在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后,便主要围绕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问题各抒己见,热烈讨论。
3. 鼓励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阿瑞提认为:“想象是创造过程展开的两个必要前提之一。”富兰克林则认为,想象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对促进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宽松和民主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大胆地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大胆地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在这种民主和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会得到更快地发展。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学生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会勇于进行科学试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得到发展。
(二) 指导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1. 开展时事评述,认识新材料,形成新理论。
2. 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在调查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永远难以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是具有创造性思维,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培养。
一、 创造性思维及其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心理学家克罗普林认为,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思维有机结合而成的。张大均教授认为:“创造性不仅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也包括认知或非认知因素。”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有其独特之处,其突出表现为求异性、联想性、发散性、综合性、逆向性、独创性。
二、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人类历史的一切新事物、新产品都是从思维的创新开始的。但是,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或自发地产生的,它必须通过主体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开发方能形成.
(一)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新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人与动物本质区别在于创造”,可见,创造力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品质,并非是少数发明家、天才人物的专长和特殊的才能的表现。要鼓励学生,“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发现自己并不比巨人矮多少。”巧设时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索和创造,捕捉星星之火,及时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才能增强创新的自信和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意识也是一种否定意识”,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雨果说过:“科学向前推进,也就不断地把自己勾销。”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要求充满自信,敢于大胆地否定前人的错误。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为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认识自然就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谬误。因此,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前人的学说和理论还必须要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在学习书本理论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对教材定论进行怀疑、质疑,让他们找到新的思维方向,上升到新的思维层次去探索。历史上怀疑、质疑带来的创造不乏实例。没有拉瓦锡对燃素说的怀疑就没有氧气的发现,没有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怀疑,就没有大庆油田的发现。
2. 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多样性的思维过程。本人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形成发散思维。在学习旧教材上册第二课《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框题中,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整理出教材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的后果是什么?教材材料说理是否符合当前的社会实际?没涉及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有哪些?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寻找答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他们在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后,便主要围绕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问题各抒己见,热烈讨论。
3. 鼓励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阿瑞提认为:“想象是创造过程展开的两个必要前提之一。”富兰克林则认为,想象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对促进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宽松和民主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大胆地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大胆地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在这种民主和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会得到更快地发展。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学生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会勇于进行科学试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得到发展。
(二) 指导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1. 开展时事评述,认识新材料,形成新理论。
2. 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在调查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